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改革是怎樣的?對七項聖禮的規定是怎樣的?

秉燭鑑史 發佈 2023-01-13T02:08:57.950412+00:00

然而,到1547年,天主教在英國國內仍居於主導地位,但路德教、茲溫利教和再洗禮派等教派也已進入英國。

英國國王通過重塑上帝語言,強化了民族語言基礎上的民族認同,推動民族國家的建構。然而,到1547年,天主教在英國國內仍居於主導地位,但路德教、茲溫利教和再洗禮派等教派也已進入英國。

天主教和依靠於世俗王權力量的新教間形成了對抗,各派矛盾依然尖銳。因此,都鐸王朝的幾位國王在重塑上帝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改革,通過規範和統一宗教信條和禮拜儀式,增強民眾間的凝聚力,維護了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極力地遏制宗教紛爭可能導致的。

亨利八世的溫和變革

英國亨利八世確立了王權的「至尊地位」,標誌著英國君主專制政體的加強和王權力量的增強,從國家層面擺脫了羅馬教廷在英國統治,這也為其之後改革提供了權力保障。

之後,亨利八世試圖通過通過解散修道院、規範聖禮、統一祈禱辭和用語等舉措,進一步平衡國內的宗教力量,彌合新舊教之間的矛盾。

修道院的解散

修道院是歐洲中世紀民眾參與宗教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修道院是宗教文化的重要的物質載體,對教堂、修道院等建築歷史變遷、數量的研究等可分析出該宗教在統治者以及民眾中的受眾程度,也成為研究者對宗教認同研究的切入點。至十三世紀,修道院逐漸發展至鼎盛時期。修道士在修道院中過著隱修生活,禁慾克己,與世俗社會相對隔離。同時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修道院因其「文化功能」,是西歐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地。受到良好教育的修道士作為主要的傳教士,在各國擔任重要職務,負責起草特許狀、規章等。同時,修道士還擔任外交官,充當與羅馬天主教會交往的使節,成為各地同羅馬天主教會交往的重要紐帶。十三世紀之後,修道院由盛轉衰,逐步沒落並消失。中世紀晚期的修道院經濟狀況糟糕,財政問題嚴重,各管理機構職能重疊。修道院中普遍存在的奢侈、浪費現象意味著這時期的修道院已經不是純粹的宗教機構,而是有著如此「禍根」的經濟機構。不僅如此,修士學業荒廢、文化和綜合素質低下,修道院所特有的「文化優勢」在此時也完全消失。

修道院直屬於羅馬教皇,是由國外教會在英國所設立並管理。1536年、1549年,在亨利八世主導下兩次下令解散修道院。英格蘭的850所宗教場所因皇家法令而消失,僅本篤會教團就失去了800所房屋,占其總數3000所的四分之一以上,成千上萬的修女和修士離開了離開修道院或還俗,並被世俗化。

修道院擁有大量的土地和財產,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後,將土地出售。同時,以前屬於修道院的聖俸也被重新分配,而平信徒得到十一稅,又重新僱傭牧師去行使教士職責。英國國內神職人員的構成、教會職位的設置以及神職的授予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修道院的解散等同於將數百個聖職的任免權交給了人們手中,國王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亨利八世藉此得到了一大筆財富,使英國從經濟上擺脫了羅馬教廷的干預,同時直接切斷了英國修士同國外修士之間的官方聯繫。

對七項聖禮的規定

亨利八世一方面解散修道院,同羅馬教廷決裂,另一方面改革宗教教義。亨利八世意識到,宗教儀式總歸是服務於國家的,宗教儀式的統一有利於的統一。因此,在亨利八世主導之下,1536年,議會起草並頒布了《十信條》,對聖禮做出了規定,使得宗教禮拜儀式趨於簡潔,符合新教的宗教理念。《十信條》明確規定了洗禮、聖餐禮和懺悔禮三項聖禮,其餘四項聖禮未再提及,還要求每一教區都要有一冊英文《聖經》等。

以懺悔禮為例,它滿足了人們排解罪惡感、並尋求寬恕和救贖的心理需求。星期天,教堂會很擁擠,上座率受到嚴格控制。禮拜後,教區居民會分成小組,閱讀聖經,唱聖歌,學習教義問答。不僅如此,各社區間的聯繫又因宗教活動而變得更加緊密,增強了民眾間的凝聚力。

因茨·席林和沃爾夫岡·賴因哈德強調,懺悔將和宗教民族主義合法化。懺悔被當作一種強加和壓制民眾的工具,在國家建設的過程中得以使用。懺悔禮是天主教的主要聖禮之一,但懺悔儀式是信仰的重要表現形式。由此可見,亨利八世進行的雖是新教改革,但並沒有完全放棄天主教的內容,是站在國家立場對天主教所做的微小變革。

其次,在國王的應允下1537年教會頒布了《基督徒教義原理》作為各教區的工作手冊。《基督徒教義原理》也被稱為《主教書》。需要注意的是,歷史學家們通常認為該書是《十信條》中內容的具體闡述。但事實並非如此,與《十信條》不同的是,《基督徒教義原理》一書提供一個完整的宗教信仰和禮拜儀式的規定。

傳統觀點的通常證據是,《主教書》涵蓋了所有七項聖禮,而之前的《十信條》卻只提到其中三項,被省略的四項聖禮重新被收錄。恢復和闡釋七項聖禮,體現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溫和性,即此時的宗教改革更加強調信仰問題,而非是天主教或新教的教派問題。此外,針對一些富含爭議性的問題,書中並沒有直接給出清晰的界定,有的僅是相對模糊的表達。不對有爭議的問題做出規定,便使得爭議雙方不存在對與錯、黑與白,是對問題的轉換式解決。

第三,1543年,亨利八世組建委員會,經議會和教職會議批准,頒布了《基督徒教義神學必讀》。《基督徒教義神學必讀》,也被稱作《國王書》。但與《主教書》不同的是,《國王書》對「因信稱義」的思想持明確的否定態度,而且全文並未出現與「信仰得救」相關的直接表達。書中指出,「因信稱義」是「荒唐」的想像,是「離奇古怪的推理」。另外,《基督徒教義原理》在闡述禮拜儀式時,指出了洗禮、聖餐禮、懺悔禮這三項是出自《新約全書》,其他四項源於教會傳統,這實質上是強調了前三項聖禮的神聖性。而《基督徒教義神學必讀》重新闡述了七項禮拜儀式,暗含七項禮儀意義一致,兩者同等重要,信徒都應當按要求去做。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在專制王權形成、英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大陸改革浪潮在歐洲興起等背景下發生的。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對七項聖禮做出規定,上加強王權,經濟上掠奪教產,成功地擺脫了羅馬教廷對英國民眾的束縛。但在教義和宗教儀式問題上始終未與天主教劃清界線,對有爭議的宗教信條採取了「模糊化」的描述,是較為緩慢和溫和的變革,看似是新教立場,同時卻堅持中立原則。因此,新教和舊教間的衝突在亨利八世時期並未得到徹底的解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