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還有一位「讓皇帝」

海船船海 發佈 2023-01-13T10:41:09.257531+00:00

自古以來,皇帝的兒子總是不容易的,因為權勢滔天的皇位,致使不少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冷血無情」就是他們身上顯著的標籤。


自古以來,皇帝的兒子總是不容易的,因為權勢滔天的皇位,致使不少父子、兄弟自相殘殺(比如漢武帝時的「巫蠱之禍」、唐太宗時的「玄武之變」、朱棣的「靖難之役」等等),「冷血無情」就是他們身上顯著的標籤。

然而,歷史上,除了光武帝劉秀的長子劉疆,主動讓出太子之位外,唐朝睿宗李旦的長子李憲,也是主動讓出太子之位的。

李憲,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本名李成器(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為避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后的尊號,改名為「憲」),少年時才氣過人,成年後精通音樂。


他爺(唐高宗李治)即位初年,李憲受封為永平郡王;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他七伯李顯(唐中宗)當了55天皇帝,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並改立他爸李旦為皇帝後,冊立六歲的他為皇太子;大周天授元年(690年)他奶武則天稱帝,他爸李旦被降為皇嗣後,他和他的五個弟弟,同一天離開朝廷到封地做藩王;李顯二次即位後,他被改封為蔡王,升任員外宗正卿(掌皇族外戚屬籍),加賜實封四百戶。他堅決辭謝,表示承擔不起大國的封邑,依舊封壽春郡王;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重茂(唐中宗李顯的第四子)在李顯死後即位不足一個月,李隆基(李旦第三子、李憲的三弟)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當政的韋太后(李顯的皇后)、安樂公主(李顯第七女)以及上官婉兒等。他爸李旦接受其侄李重茂讓位,第二次即位為帝後,他被授左衛大將軍之職。

李旦二次為帝後,立太子之事隨之被提上了皇家最緊要的議事日程。李憲是李旦的嫡長子,而且在他爸第一次繼位時,曾是名正言順冊立的皇太子。再次立儲,當是李憲莫屬。

不過,「唐隆政變」是李隆基帶頭發動的。也就是說,李旦二次為帝李隆基功勞最大。因此,朝堂上對立李隆基為太子的呼聲也很高。於是,同樣野心勃勃的鎮國太平公主(李顯、李旦之妹、李憲、李隆基之姑),為了掌控朝政就專門趕到李憲的府上,對李憲說:「如今滿朝都在議論立太子之事,你既身為陛下的長子,按照禮法需立嫡立長,所以我會全力支持你問鼎寶座的!」

然而,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重有利條件的李憲卻一反常理——讓賢!他主動上奏父親說:「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歸於有功的。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因而,在李憲的多次涕泣堅辭下,他老爸也就同意了他的辭讓,最終立其三弟李隆基為儲。

李旦在立李隆基為儲時,同時頒詔:「左衛大將軍、朕之長子,本當立為儲君,但我以其誠心讓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誠不可奪。從天人之願,立隆基為儲君,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另外加實封三千戶,賜五色綢五千段,細馬二十匹,奴婢十戶,大住宅一區,良田三十頃。」


李隆基被立為儲君後,又任李憲為司徒(主管國家財賦的最高官職)。後他上表辭讓司徒之職,拜為太子賓客、兼揚州大都督如故;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後,政治勢力日益增長,成為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的主要障礙。

太平公主為了長保權勢,便在朝野散布流言「李隆基並非皇帝嫡長子,沒有做太子的資格。」後因李旦公開宣諭平息流言,其廢移太子的陰謀才未能得逞。但她還是在李隆基左右安插耳目,監視其日常行為,並與竇懷貞等大臣結為朋黨,密謀對其實施加害。

景雲二年(711年),李旦聽從宰相姚崇、宋璟、張說的建議,命李隆基監國,讓太平公主遷居山西永濟(713年陰謀謀反,被李隆基發兵擒獲並賜死家中);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後,李憲晉封為司空(戶部尚書,掌水土事);到李隆基討平蕭至忠、岑羲等之後,李憲又晉位為太尉(約相當於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依舊兼揚州大都督之職,又加實封一千戶;一月余,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以自己的名義自置幕府與幕僚部屬,待遇與三公一樣)。


開元初年(713年),李憲任岐州(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刺史、開府如故;開元四年封為寧王,實封加起來有五千五百戶。後又歷任澤(河東上黨)、涇(甘肅涇川)二州刺史;開元九年,李憲兼任太常卿(掌祭祀禮樂之事務的官員);開元十四年停太常卿職,依舊是開府儀同三司。開元二十一年,又拜太尉;

開元二十八年冬,李憲臥病在床,玄宗令中使送醫藥和珍膳接連不斷。而且每到李憲生日,李隆基一定親自去慶賀。而且,過不了幾天都要賜酒酪及奇珍佳肴。四方所進獻的、只要玄宗吃了覺得味美的,就馬上賜給李憲。

開元二十九年(742年)冬李憲病逝,享年六十三歲。玄宗聞知其死訊號啕痛哭,並下詔追懷其高尚品德:「大哥孝友,近古莫儔……大哥嫡長,合當儲貳,以功見讓,爰在薄躬……十數年間,棣華凋落,謂之手足,唯有大哥……所貴光昭德行,以示崇高,立德立名,斯為不朽。大哥事跡,身歿讓存,故冊曰讓皇帝,神之昭格,當茲寵榮。」

李憲的長子汝陽郡王李璡上表懇辭,陳述父親之意,謙退不敢當帝號,玄宗不許。到冊封之日,內府出御衣一套,令右監門大將軍高力士,送玄宗親筆手書放在靈座之前。又追贈憲妃元氏為恭皇后,二人合葬於橋陵(今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的豐山),墓名為惠陵。

劉秀的長子劉疆主動讓出太子之位,是因為劉疆對其母郭氏中宮之位由陰麗華取代、自己由嫡子變為庶子等,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相比之下,自始至終未曾改變嫡長子名分的李憲,其主動讓位就尤為顯得明智了。


面對至高無上的皇權,李憲不可能不動心、不可能不貪戀。但眼見著幾十年來,為了這皇位,一家人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夫妻不夫妻,骨肉相殘,陰謀連環。

事實上,當李憲的父親還是祖母武則天的傀儡時,年僅六歲的李憲就已經被立為太子了。但毫無實權的老爸,時刻擔心自己會像其他叔伯們一樣被祖母殺掉時,年幼的李憲就已經感受到了撕心的恐懼。

其後,一向野心勃勃的姑姑,之所以選擇他而不是三弟時,他心中也是非常清醒的——只不過是自己相對軟弱、便於控制罷了。倘若自己日後能登上太子、皇帝之位,恐怕遭遇也只能和當年的伯、父一樣,成為姑母問鼎最高權力的墊腳石(先前奶奶武則天廢伯、父,其後姑姑太平公主陰謀廢除三弟就是最好的說明)。

而能與姑母抗衡的只有其三弟李隆基,他不但撥亂反正有功,而且手裡握有兵權。而自己,除了嫡長子這個名頭之外,幾乎別無他有。讓許多人萬劫不復的「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唐隆政變」並未走遠,與其做姑母的棋子、弟弟的死敵,不如乾脆給父親解個難題、給三弟做個順水人情、給李唐王朝些許貢獻,也給自己一個萬全!


李憲這一讓,雖然使得自己、乃至自己的子孫失去了無限的皇權和尊崇,但它不僅使得自己及其親族得以萬全、使得自己成為了一個快活王、身前身後備受榮寵,更使得李唐王朝多了不少平安、使得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得以實現。因而啊,這一舉多得的讓賢,並非是人們想像和傳說的美德,實在是李憲自知之明、自我保全的明智之選啊。

「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李成器,成器耶?不成器耶?或許各人有各人的評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