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悍德意志-始於戰爭終於戰爭,霍亨索倫的崛起

縱橫藍星 發佈 2023-01-14T12:24:38.181373+00:00

從一個士瓦本公國小地方走出的小家族,到一統德意志、稱霸歐洲的大國皇室,霍亨索倫家族的奮鬥逆襲史堪稱勵志典範。

說起德意志地區的古老貴族世系,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最出名的幾個:統治奧地利600多年的的哈布斯堡、統治布蘭登堡-普魯士500多年的的霍亨索倫以及統治巴伐利亞800多年的維特爾斯巴赫。

說到武德充沛,大多人第一反應會想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室及普魯士王國王室的霍亨索倫家族。從一個士瓦本公國小地方走出的小家族,到一統德意志、稱霸歐洲的大國皇室,霍亨索倫家族的奮鬥逆襲史堪稱勵志典範。

很多人覺得霍亨索倫家族一路戰爭一路打殺,靠著「鐵與血」才終於站上歷史巔峰,其實對也不對。這個家族的成長史就如同後來的鐵血宰相俾斯麥領航普魯士一般,正確的外交選擇站隊與戰爭暴力兩條路缺一不可。

敲黑板劃重點。讓我們一起通過幾位關鍵先生來看看這個傳奇家族的成長史。

起源

霍亨索倫家族,原名索倫家族,11世紀初起源於德意志南部的士瓦本公國境內的黑興根一代,得名於其家族據有的索倫城堡,有證可考的開山老祖乃是布爾夏德一世,在十一世紀初,受封為索倫伯爵,建立士瓦本公國-索倫伯國。

多提一句,士瓦本公國真是個龍興之地。先後走出了韋爾夫、霍亨斯陶芬、哈布斯堡和霍亨索倫等顯貴豪族。韋爾夫家族的一支後人建立了漢諾瓦公國及最終入主英國,為英國王室注入德國血統。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先發跡,在12-13世紀中期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由於後來絕嗣,家族如同流星一般划過德意志夜空而轉瞬消逝,哈布斯堡和霍亨索倫兩大家族更是為人所知的名門望族。

可以注意到,霍亨斯陶芬、霍亨索倫家族,都帶有霍亨(Hohen-),意為「高貴的」。顯然,這個前綴是家族發跡後加入的點綴詞。我想如果是同時期的中國貴族看到這樣的詞,估計會笑掉大牙,嘲諷一番太土氣。你能想像比如大宋老趙家發跡了,改名自稱「高貴的老趙」家麼……

回到索倫家。

索倫二代伯爵是腓特烈一世,他是家族第一個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的諸侯,從此不再是鄉村土財主,變成有身份的貴族了。

雖然家族有了身份,但畢竟實力弱小,既然上半身不夠強壯,只能依靠傳統套路-下半身來尋求盟友,即下半身的聯姻和大腳丫子的政治站隊。

1號關鍵先生

腓特烈二世的索倫伯國繼承人是三子腓特烈三世,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六世的忠實追隨者和屬臣,他是索倫家族崛起的關鍵性人物之一。

1185年,索三代腓特烈三世娶了紐倫堡伯爵康拉德二世的女兒索菲亞,然而岳父康拉德二世死後,沒有留下任何男性繼承人。

於是,腓特烈三世以女婿的身份入主紐倫堡,被主子皇帝亨利六世任命為新一任紐倫堡伯爵腓特烈一世。

這樣,索倫家族就有了兩塊根據地,一塊是祖傳的索倫伯國,一塊是德意志的大城市,神羅皇帝行宮之一的紐倫堡。顯然,紐倫堡領地比小地方索倫伯國更為重要和顯赫,讓索倫家族從此從鄉村走向城市,成為天子近臣。

1192年,有了實力的索三代腓特烈三世效仿主子霍亨斯陶芬家族,在自己家族名也前綴了「霍亨」一詞(Hohen-),家族遂改名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

值得一提的是,腓特烈二世的長子,也就是腓特烈三世的大哥布爾夏德二世的玄孫女安娜後來瞅準時機,嫁給了隔壁的史上最牛潛力股-哈布斯堡王朝的始祖,德意志國王魯道夫一世。由此,霍亨索倫家族在當時贏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友誼和支持。

索三代腓特烈三世去世後,將家族兩大塊領地分給了兩個兒子。

長子康拉德一世獲得紐倫堡伯爵領地,因為紐倫堡位於法蘭克尼亞地區,長子這支也稱為法蘭克尼亞系

次子腓特烈四世獲得索倫伯爵領地,因為索倫堡位於士瓦本地區,所以次子這一支也被稱為士瓦本系

霍亨索倫家族從此分裂為兩大支系,開始各自獨立發展。

首先,我們聊聊法蘭克尼亞系。

2號關鍵先生

在霍亨索倫家族分成2大系統的200年後,法蘭克尼亞系的紐倫堡的腓特烈六世,通過家族繼承先後獲得安斯巴赫與庫爾姆巴赫兩大塊領地。此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是盧森堡家族的德意志國王西吉斯蒙德(1433年加冕為神羅皇帝)。

作為國王的鐵桿馬仔,紐倫堡的腓特烈六世率大軍支持了國王鎮壓波希米亞的胡斯戰爭。1415年,西吉斯蒙德國王為獎賞這位忠實的追隨者(一說是欠債抵押),將本家族(盧森堡家族)的世襲領地布蘭登堡賜予腓特烈六世,並授予他為帝國七大選帝侯之一—布蘭登堡選帝侯。於是,這位紐倫堡的腓特烈六世改稱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

從此,霍亨索倫家族從普通貴族一躍成為帝國內部的顯赫望族,家族的政治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

從1415年算起,直到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國滅亡,霍亨索倫家族統治布蘭登堡長達503年。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1433年加冕為皇帝的西吉斯蒙德,在位僅僅4年後便無後而亡,盧森堡王朝就此終結,他臨死將自己的匈牙利國王和波西米亞國王王國傳給了自己的女婿,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二世,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由此開始對波西米亞和匈牙利有了執念,並在100多年後,終於將這兩個王國變成哈布斯堡王朝核心領地。

可以說,這位盧森堡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西吉斯蒙德,以一人之力成全了霍亨索倫和哈布斯堡兩大家族,成為他們崛起的貴人。

然而好景不長,1420年,腓特烈一世與紐倫堡周邊公國發生領土糾紛,進而雙方大打出手,結果紐倫堡不敵強大的巴伐利亞,還被其一舉攻破紐倫堡並摧毀了城堡。

如此一來,腓特烈一世失去紐倫堡領地,無奈之下,只得挪個窩,整個家族搬家去了另一塊剛到手的布蘭登堡領地,定居在了首府柏林。

3號關鍵先生

腓特烈一世的兒子阿爾布雷希特三世是個武功卓著和富有政治眼光的雄主。

武功:他在位期間,布蘭登堡不斷發動戰爭攻打領地周圍的的小諸侯國並成功取得波美拉尼亞公國,布蘭登堡實力大大增強。

文治:1473年,阿爾布雷希特三世摒棄了傳統的諸子分封制,規定他這一支實行長子繼承制,即家族目前的三塊領地:布蘭登堡、安斯巴赫、庫爾姆巴赫,分別由他的三個兒子繼承。但他的孫子輩開始,這三塊領地不允許再做分割,只能由三個兒子的長子繼承。這一點非常重要,類似於終結了「推恩令」,使得家族領地不再會被無限碎片化,除了長子外,沒有繼承權的其他兒子只能另謀出路,出去自己奮鬥個好前程。也正是這一點,讓霍亨倫索家族和德意志地區之外的普魯士有了瓜葛。

4號關鍵先生

阿爾布雷希特三世的二兒子腓特烈五世,他的三子阿爾布雷希特因為沒有領地繼承權,便只能自己出去打拼。他選擇離開德意志地區,去了東部的普魯士地區碰碰運氣。

他在當地加入了條頓騎士團,做了一名教士。

但是,他加入條頓騎士團時,已錯過了騎士團橫行東歐的輝煌時代。此前騎士團兩次遭到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毀滅性打擊,領地只剩下東普魯士一塊地盤,並淪為波蘭的附屬國。

只能說運氣太差,阿爾布雷希特加入的這個騎士團已經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要地盤沒地盤的三無組織。

但是,這位阿爾布雷希特是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的外甥。

1510年,在舅舅的支持下,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第37任騎士團大團長,並在一頓武力屈服+利益分配的操作之下,把條頓騎士團成功改組成了自己家族的一塊世襲領地—普魯士公國,成為第一代普魯士公爵。當然,這樣操作的前提是普魯士公爵世代向波蘭國王效忠。

有了自己家族地盤的阿爾布雷希特在當時宗教改革影響下,把新教路德宗確定為普魯士公國的國教。

雖然終於在外混出了名堂,但這位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及其兄弟卻都沒有孫子輩,所以他的父親腓特烈五世這一脈絕嗣。根據繼承關係,這一支的所有遺產:普魯士公爵、安斯巴赫-庫爾姆巴赫藩侯都由長房宗家的後代約阿希姆·腓特烈繼承。  

這樣,布蘭登堡選帝侯與普魯士公爵這兩個頭銜便歸於一人名下,布蘭登堡-普魯士共主邦聯誕生。在這個邦聯內,布蘭登堡選帝侯兼任普魯士公爵,也就是說,在神聖羅馬帝國體系中他是布蘭登堡選帝侯,而在波蘭體系中則又是臣服於波蘭國王之下的公爵。顯然,這樣的身份很奇葩。於是,後面數代普魯士公爵都在抗爭於波蘭的霸權,直直到第二次北方戰爭後才取得獨立地位,並於1701年,把共主邦聯升級為普魯士王國。

5號關鍵先生

約阿希姆·腓特烈的曾孫,就是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即歷史上著名的「大選侯」。

這位大選侯統治布蘭登堡-普魯士長達48年時期(1640年-1688年),在他治下,國家日漸強盛,實力已經不允許他再屈服在波蘭國王腳下,因此,他是最後一位向波蘭國王宣誓效忠的普魯士公爵。

對外,在打贏三十年戰爭後,他將布蘭登堡領地擴張到波美拉尼亞東部並在1675年打敗當時的北歐霸主瑞典,成為中北歐地區的強者。

對內,他施展手段授予國內容克貴族巨大經濟和政治特權,成功使其效忠於霍亨索倫家族,於是,普魯士建立了霍亨索倫家族的絕對君主制。

在那個德意志分裂成數百個邦國的形勢下,這樣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就顯得十分與眾不同。

6號關鍵先生

由於神聖羅馬帝國內部只允許存在波西米亞一個國王,並且是由皇帝兼任,其他邦國最大只能是公國。

腓特烈·威廉的兒子腓特烈一世,繼承了父親留給他的強大國家。憑藉實力,他也想當一把國王。

怎麼辦呢?合法途徑只能是皇帝授予。當時正值法蘭西太陽王路易十四四處征戰擴張法國勢力,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為了對抗法王路易十四,召集帝國各邦國共同出兵,雙方爆發大同盟戰爭。戰爭中,腓特烈一世率領普魯士軍隊甘當馬前卒衝鋒,戰場表現極其出色,令皇帝印象深刻。

緊接著。1701年,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又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陷入窘境,孤立無援,又是腓特烈一世站了出來,第一個公開與皇帝結盟並派出大軍增援。

這一次,皇帝不能再無動於衷,必須表示表示,給予回報。於是,了解腓特烈一世所思所想的皇帝在一份秘密協約中答應授予其國王的稱號,但礙於帝國慣例,腓特烈一世不能在帝國境內稱王。顯然。這意思是腓特烈一世不能在帝國境內的布蘭登堡稱王,但可以在境外的普魯士領地做他想做的事。

1701年1月18日,迫不及待的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加冕為普魯士國王,又稱「在普魯士的國王」。

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中失利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實力大損,再也阻止不了普魯士王國走向獨立。

新建立的普魯士王國周邊分布著諸如瑞典、俄國、奧地利、法國等強鄰,作為一個家底相對薄弱的新生小國,普魯士如同鐵罐堆中的一隻小陶罐,隨時都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險。

因此從建國伊始,歷代普魯士君主就把軍隊建設作為自己生存發展的第一要義,而繼承自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也為普魯士軍國主義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7號關鍵先生

腓特烈一世的兒子,是被稱為「士兵國王」的腓特烈·威廉。在這位士兵國王統治時期,普魯士每九個男人就有一位被徵召入伍,這種窮兵黷武的措施讓普魯士軍隊的規模急劇擴大到了8.3萬人。

可以說,士兵國王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奠基者。既然有了奠基者,那必然有發揚光大的人,這個人就是士兵國王的兒子腓特烈二世。

由於他雄才大略,是拿破崙橫空出世前的頂級軍事奇才,史稱腓特烈大帝。

在他的統治時期(1740-1786年),普魯士軍力繼續大規模發展,平時的常備軍隊擴展到10萬人,戰時更是擴大到20萬人,要知道當時普魯士全國也只有300多萬人,養活這麼大一隻軍隊的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當時的普魯士面積在歐洲僅居第十位,人口居第十三位,但它的軍隊卻排到了全歐第四的位置,卻是可以算是窮兵黷武,但是正是這種窮兵黷武,讓普魯士在列強夾縫中活了下來並逐漸強大,當然,最終也成為它毀滅的誘因。

當時人對普魯士的評價是:別的國家擁有一支軍隊,而普魯士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回到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剛剛登上王位,建功立業的機會就來了。在1740年爆發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1740-1748年),腓特烈二世乘著奧地利帝國剛剛結束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的有利機會,率領普魯士軍隊閃電出擊,占領了當時歐洲的紡織工業中心,極具經濟價值的賦稅重地-西里西亞地區,普魯士領土由此得到大幅擴張。

得到這塊大肥肉的腓特烈二世在擊退奧地利的反撲後見好就收,專心致志經營消化新地盤。西里西亞確是是富庶之地,每年為普魯士貢獻了近四分之一的財政稅收,這也讓普魯士在接下來的七年戰爭中,整軍備戰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這才有底氣一挑歐洲數國。

腓特烈二世知道自己突襲占據西里西亞的行為,必定會招致奧地利的憤怒。他選擇和英國結盟,以對抗歐陸強國們。

果然,隨後七年戰爭爆發。對戰雙方是普魯士軍隊+英國漢諾瓦援軍總共近17.5萬人VS奧地利+法軍+俄軍+瑞典軍總共41萬人。

顯然,普魯士再強大也無法打贏這場戰爭,結果也是普魯士差點亡國。但是天佑普魯士,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在緊要關頭去世,繼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大帝的腦殘粉,他不顧俄羅斯國內貴族的反對,單方面停止攻打柏林,並與普魯士簽訂同盟條約,這樣的操作讓準備自殺殉國的腓特烈大帝驚呆了。

這樣的絕處逢生的機會,軍事天才腓特烈大帝豈會浪費。最終對戰雙方簽訂和約,罷兵休戰。普魯士成功保住西里西亞,獲得了實質上的勝利,由此晉升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在德意志地區內部建立霸權,為普魯士武統德意志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8號關鍵先生

由於腓特烈二世沒有孩子,在他死後由侄兒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普魯士王位。腓特烈·威廉二世的長孫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年在位)執政期間,普魯士經歷了1848年歐洲革命的衝擊,被迫妥協頒布了憲法,建立了議會。

1857年,由於腓特烈·威廉四世中風並患上精神病,由他的弟弟威廉一世攝政並與1861年登基。從威廉一世開始,普魯士的歷史就是我們在歷史書上所熟知的了。

威廉一世執政期間,他重用宰相俾斯麥,發起了德意志統一戰爭,相繼打贏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於1871年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登基稱帝,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接下來,1888年,威廉一世的兒子腓特烈三世繼位僅僅99天就去世了,腓特烈三世的兒子威廉二世繼位,這位狂妄自大的威廉二世就是罷免俾斯麥、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位。

威廉二世依靠強大的軍隊硬憾協約國,但最終軍隊背叛了他們的皇帝。

1918年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霍亨索倫家族在德意志的統治終結。

下一篇,準備寫寫霍亨索倫的士瓦本系的起起伏伏,也是一番傳奇的經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