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輸的很徹底

夜深財經 發佈 2023-01-15T18:19:05.075416+00:00

曾經備受消費者追捧的極簡風無印良品,聲浪似乎越來越小了。在很多消費者的心中,無印良品通常是不愁賣的,很多時候也都會被當做是一個營銷神話引來各大品牌爭相模仿。只是最近兩年,無印良品開始走下神壇,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門店也都處在虧損、閉店的過程中。

曾經備受消費者追捧的極簡風無印良品,聲浪似乎越來越小了。


在很多消費者的心中,無印良品通常是不愁賣的,很多時候也都會被當做是一個營銷神話引來各大品牌爭相模仿。


只是最近兩年,無印良品開始走下神壇,包括中國在內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門店也都處在虧損、閉店的過程中。


圖源:無印良品官方微博


不僅身邊朋友討論的少,在國內很多無印良品的線下門店也是門可羅雀,只有在真正意義上的大促期間才能吸引部分消費者駐足。


這也不禁讓人開始疑惑:曾經掀起過一股又一股日式潮流的無印良品,怎麼就突然從山巔跌落懸崖?


01

從高光到跌落


無印良品能夠順利出圈,和當時的日本經濟環境有著很大關係。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就已經陷入了停滯。在經歷了前期物質生活快速提升的階段之後,人們開始思考揮霍和理性之間的關係,在這之後便掀起了一股反消費主義浪潮。


彼時,一個叫做「沒有名字的優良商品」雜貨鋪在日本誕生了。成立之初,無印良品所打出的廣告語就是「因為合理,所以便宜」,物美價廉也成為了其身上極具特色的標籤。


除了產品大家都能夠買得起,無印良品的品牌調性也是追求極簡設計美學,並最終在日本大獲成功。


不過和在日本本土所走的平民化路線不同,無印良品最初進入中國時目標其實是中產階級。


圖源:新浪微博


早在2005年,無印良品就在上海開了第1家專賣店。去品牌化再加上對生活方式的販賣,無印良品在中產群體當中迅速掀起一股潮流,也逐漸引領了一種新興的城市生活方式。


數據顯示,從進入中國市場開始一直到2012年,無印良品的發展逐漸進入高峰期。2016財年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同比增長更是接近50%,每年的開店速度也一度高達四五十家之多。


得益於無印良品的熱潮,在當時諸如極簡設計、日式風、工匠精神等一股腦湧入國內,進一步搶占了消費者心智。


圖源:無印良品官方微博


即便到現在,很多中國品牌的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帶著日本元素,例如奈雪的茶、名創優品等,這也從側面表明品牌帶有日式標籤似乎更能夠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只不過從2016年起,在經歷了「黃金十年」之後,無印良品開始變得不好賣了。


門店增速越來越低,2018年時國內地區的銷售額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再往後隨著中國本土競爭對手的湧現,無印良品已經很難重返昔日巔峰。


02

為何光環不再?


無印良品的產品價格,確實很貴。


以前無印良品價格貴的原因之一在於國內沒有倉儲中心,在中國生產後會先運送到日本本土,然後再根據供貨計劃運回中國。


一來一回的運輸成本再加上增值稅等,無印良品在國內的售價確實遠遠高過了日本。


值得注意的是,撇去這個次要因素不談,為什麼在日本就是一個隨處可見的平民品牌,但到中國卻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了中產標配?


圖源:無印良品官方微博


當消費者真正意識到無印良品在日本和中國市場的定價差異時,發現原來就是個「日本版的拼多多」,欺騙感開始出現,這也使得人們對於該品牌的信任感逐漸消失。


即便定價和定位之間已經產生了極大的落差,但無印良品似乎也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在傳播策略上還是和以前一樣。


據了解,一直到2018年無印良品才專門成立相關部門,研究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文化和習慣。


不僅如此,較高的定價也使得無印良品很難進入到下沉市場。雖說品牌也通過多次降價試圖挽回中國消費者,但相比很多國內本土品牌而言,售價上無印良品依然顯得不是那麼親民。


例如打著無印良品擦邊球的國內快消品牌名創優品,就靠著「無印良品平替」的標籤遠銷海內外。


圖源:名創優品官方微博


儘管被不少人貼上了山寨標籤,但隨處可見名創優品的門店以及用較低價格就能買到的日用商品,依然被大多數消費者直呼真香。


有無印良品的堅實擁躉表示:「現在的MUJI給人一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向上比不過真正的輕奢品牌,向下又贏不了本土的名創優品們,處境確實很尷尬。」


況且再加上屢屢曝光的質量問題,無印良品把消費者的最後一點耐心也消耗殆盡了。


03

「曲線救國」行的通嗎?


為了應對品牌的日益衰退,無印良品率先想到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降低產品價格。八年時間無印良品在中國曾連續11次降價,單品最大價格下調幅度達到了40%,然而這一切也並沒有讓消費者回心轉意。


業內人士認為,連續的降價對於品牌原本的調性會產生極大挑戰。況且為了能夠穩住企業利潤,降價肯定不是最優解。


不可否認,在當下MUJI簡約風仍然備受追捧。在小紅書上有關MUJI風的裝修又或是日常穿搭的筆記隨處可見,消費者也願意為之買單。


圖源:小紅書


然而隨著外部競爭對手的出現,無印良品受到的衝擊也十分明顯。事實上,除了「最牛10元店」名創優品外,如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等都給無印良品造成了巨大壓力。


畢竟在圈內,曾有網友一針見血的指出:「你的下一件MUJI風商品,何必要在MUJI買單?」


於是,無印良品開始在主業之外頻頻跨界。


例如2021年底,無印良品在上海開出了首家生鮮複合店。和以往主打服飾、家居不同,新開出的生鮮店擴充了食品以及冷凍區,改變了消費者對於無印良品的最初印象。


除此之外包括餐廳、書店,甚至酒店無印良品都有所涉及。


圖源:無印良品官方微博


對此,無印良品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一個品牌要深入人心,就不能拘泥於商品本身,要用更完備的顧客體驗來推動一場零售變革。」


然而尷尬的是,從無印良品此前所披露的營收數據來看,公司營收仍然主要來源於服飾、日用等品類,種種新業態所產生的效果並不理想。


如今來看,無印良品的跨界更像是在焦慮背景下對提高自身營收的渴望。


在未來,提升產品內在質量、提高用戶獲得感,而不是只專注於打造品牌,或許這才是無印良品更應該做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