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家庭教育,是教會孩子這8件事

青白江綜合執法 發佈 2023-01-16T00:21:39.085979+00:00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永遠陪孩子,無法時時提醒、事事關心、始終幫助。教會孩子這8件事,就像給他們帶上8個錦囊,人生路上,孩子勇往直前,父母安心目送。

有位作家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永遠陪孩子,無法時時提醒、事事關心、始終幫助。


教會孩子這8件事,就像給他們帶上8個錦囊,人生路上,孩子勇往直前,父母安心目送。

作家林語堂培養出三個聰慧優秀的女兒。


但他卻是孩子心中「另類」的父親,最愛陪孩子一起玩耍。


林語堂先生會和孩子一起捏蠟像,一起製造假面具、馬、房屋和各種玩具,還會帶著孩子們夜晚到花園裡「大冒險」。


到歐洲定居之後,他更是帶著孩子們到巴黎紅磨坊看艷舞、去維蘇威火山探險……


他希望孩子能探索和體驗這個豐富的世界。

探索,是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的過程。


比起灌輸式教育,鼓勵孩子積極探索,更有利於其成長。


自己明白的道理,會比他人教導的,記得更牢。


探索,是源於好奇,誕生發現的過程。


鼓勵孩子去探索,留住他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有家長認為,學習最重要,從不捨得讓孩子花時間做家務。


因此,孩子飯前不用端菜,飯後不用收碗,房間亂了不用打掃,自己弄不出一頓早飯……


當他們離開父母,進入社會生活後,既不能照顧好自己,也無法體諒他人為自己提供便利的辛苦。


或許這些孩子成為了校園的學霸、職場的精英,但依然是生活的巨嬰。

今年9月,「勞動課程」成為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獨立課程。


其中包含清潔打掃、整理收納、烹飪營養和電器使用等內容。


其實,這些也是日常家務中的事情。


做家務絕不是浪費時間,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


讓孩子學做家務,他們會有更強的自主能力,也會有更多的責任感。


今天願意為家庭承擔家務的孩子,未來才會願意為他人、為社會而有所作為。

李稻葵教授談到過:清華大學一直十分重視學生的體育教育,有「無體育,不清華」的說法,西方國家的精英大學也注重培養有運動背景的學生。


為什麼從小熱愛運動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或者收穫青睞呢?


體育運動能提升身體的協調能力、增強體力,起到強健體魄的作用。


孩子擁有一個好的身體,往往是追求一切的基礎。


而且,要學會甚至精通一項運動,通常需要長時間的反覆練習,這個過程能培養孩子的耐心,讓他們學會堅持。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們參與到體育比賽中,他們會不斷建立規則意識、團隊意識,也能學習如何面對輸贏。


可見,運動不但能帶給孩子健康的身體、堅強的品質,還能鍛鍊他們合作和競爭的能力。

參與運動,是孩子從脆弱變得堅韌的過程;


參與運動,是孩子從個體走向集體的過程。


熱愛體育的孩子,往往有強大的信心和號召力。

看過一個故事。


周日,陽陽小朋友要去補習英語,這天也正巧是舅舅的生日。


於是媽媽讓他五點下課後收拾好東西,五點半到停車場碰面。


可媽媽左等右等,六點多才看到陽陽出現。


媽媽得知,他是和同學玩五子棋忘記了時間,很是生氣。


陽陽委屈地說到:「對不起媽媽,我不知道半小時過的這麼快。」


有時候,有時候孩子不能管理時間,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


作為家長,要鼓勵他們自己規劃和分配時間。


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好手錶或者時鐘,鼓勵孩子記錄每天的事情,以及花費的時間。


這樣練習能讓孩子對每件事情需要的時間,有個直觀的感受。

然後,我們引導孩子對每天所做的事情進行排序。


如果孩子排序錯了,家長也不要多加干預,讓他們「吃虧」一兩次,再進行糾正。


通過這樣的練習,孩子會明白事情的輕重緩急,對自己的一天有計劃。


有了時間概念,孩子才能掌握好做事情的節奏,做好時間管理。


教會孩子時間管理,讓他們在人生路上更加遊刃有餘。

梁啓超曾說:「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作為家長,要引導孩子明白社會的運行法則、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不是圍著自己轉的。


郭麒麟雖只有二十出頭,卻是圈內出了名的高情商,得到過諸多讚賞。


他的一言一行既不卑不亢,又周到妥帖、謙遜得體。


這些,都離不開父親郭德綱的嚴加管教。


規矩,看似是孩子的枷鎖,其實是鎧甲,更是閃光的鎧甲。

在安全問題上有規矩,能保護平安健康;


在社會規則上有規矩,能提升公德素質;


在人情世故上有規矩,能體現禮貌教養。


懂規矩,能讓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懂得心存敬畏,也會讓人好感倍增。

有個觀點:「最深刻的教育,往往是從犯錯開始的,家長要善於利用每次犯錯的時機。」


犯錯、闖禍,是每個孩子必經之事。


有的父母過度苛責,孩子感到害怕,因此學會了說謊;


有的家長過分溺愛,總替孩子開脫,孩子更加變本加厲。


這兩種方式,都沒有引導孩子直面錯誤,更沒有教會孩子承擔後果和責任。


犯錯不可怕,無法認識錯誤才可怕,不敢面對錯誤更可怕。

當我們不再不加解釋地打罵,孩子才有機會,用思考代替恐懼;


當我們不再替孩子負責,孩子才會真正對自己負責。


犯錯,是孩子通往成熟的必經之路,父母當耐心做好正確引路人。


兒童時期,面對錯誤,不逃避、不推卸;


走向社會,面對責任,才能敢擔當、有作為。

西奧多·羅斯福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可如何才能讓孩子自律呢?


很多家長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其實,家長想讓孩子自律,比起管教,不如做好自己。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若一對父母生活規律、行為自律,不斷進步、不斷達成自己的目標。


孩子會像這樣的父母學習,被這樣的家庭氛圍感染。


他們會因為自律而有收穫,因有收穫而喜悅,因喜悅而選擇繼續自律。


他們會明白,成長是自己的事,不是為了讓任何人滿意。


嚴於律己,方能行遠;


嚴於律己,方能收穫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的蛤蟆先生,因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意志消沉,甚至換上了抑鬱症。


從小到大,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遭到父母的批評和質疑。


就算他考入頂尖學府,父親卻依然希望他接管釀酒廠。


久而久之,他變得很不自信,對生活失去希望。


他常常扮演「開心果」,想討好他人來換取認可,卻始終委屈自己。


在接受了蒼鷺醫生的心理諮詢後,蛤蟆先生才逐漸自信樂觀起來,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作家艾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成長會面臨很多未知,生活會經歷諸多變化。


我們要教會孩子悅納自我,認識和直面自己的優缺點;


教會孩子面對失敗,吸取經驗,然後繼續向前;


教會孩子熱愛生活,始終充滿幹勁和相信希望。


自信樂觀的孩子,有信心、有韌勁、有能量。


自信樂觀的孩子,更有勇氣踏過生活的荊棘,抵擋人生的風浪。

課堂教育傳授知識,家庭教育貫穿成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好的家庭教育,是授人以「漁」的寶藏,是給予養分的土壤。


願我們的孩子都擅長和自己相處,也無懼與社會交手;能夠在陽光下燦爛,也會在風雨里堅強。

作者 | 洱哆

圖片 | 視覺中國

(轉自:十點讀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