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俺們南陽咋過年

海船船海 發佈 2023-01-16T08:51:19.247044+00:00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廣大百姓都叫它「年」。但其具體細節卻又各有不同,譬如豫西南南陽盆地以往的年節習俗就另有情趣的。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廣大百姓都叫它「年」。「年」可說是中華民族共有的,風俗習慣總體一致――團聚、歡慶!但其具體細節卻又各有不同,譬如豫西南南陽盆地以往的年節習俗就另有情趣的。

南陽盆地位於漢水之北、華夏中原之南,境內有遠在四五十萬年前的「南召猿人遺址」,也有西周姜太公之先祖的封地「申呂之國」。古老的盆地自古民風淳樸,風俗獨特――譬如說年:從細計較起來,南陽盆地的年應該是從冬至就開始了的。大詩人杜甫有詩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南陽盆地則有「冬至到,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之說。從時間上講,冬至到了天氣寒冷起來,勞作一年的廣大農民也該丟下鋤頭歇息一把了;從以往「過年吃餃子」上說,冬至之後就有了年的氣息了。


接下來就是「臘八兒」,臘月初八是春節倒計時的起點。過「臘八兒節」時把臘八熬煮的臘八粥留一碗半盆,在之後的每頓飯里都放一點,直到臘月二十三「小年」。俗語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

過了臘八,家家戶戶就開始了春節的籌備。先是把一年來省下的大米、小麥也或蘿蔔、紅薯,養了一年的雞、鴨、鵝,砍拾一年的燒柴甚或是烤火柴等,一一地拾掇拾掇,扎刮扎刮拿到集市上賣了,陸續地將過年用的油鹽醬醋、鍋碗瓢盆、衣裳鞋帽、八角茴香等等,一一地買回家中。

這些都是不緊不慢漸次進行的,甚或多是有意無意捎帶的。關緊的要算是婚嫁迎娶了。南陽盆地有「叫著臘月都是『好兒』(婚嫁迎娶的黃道吉日)」之說,實則大都集中在臘月初八和臘月二十八的當間兒。早了人家說你急,晚了當誤過年――「好兒」不都在當不間兒嘛!於是乎,娶的嫁的都在這期間忙活著,街上、路上和村里天天都能看到嫁閨女娶媳婦的婚嫁隊伍。就連街上花店都不耐煩得,把扎花車的價錢提了再提哩!


「二十三兒過小年兒」。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稟報各家各戶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臘月二十三兒過小年兒得先祭祀灶王爺,好讓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

聽說別的地方送灶時向灶王爺供的是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的飼料等),而南陽盆地則是火燒兒(火爐里烤的燒餅。說是從前有姓張的哥弟倆,哥哥會盤鍋台人送外號灶王張,他壘鍋灶中愛上了吃火燒,死於臘月二十三。弟弟會畫畫兒,但其媳婦好吃懶做,不孝敬父母。弟弟就在哥哥死去的臘月二十三畫了哥哥的像,說是哥哥成了神仙,拿他來嚇唬媳婦),而且是在二十三兒的晚上――灶王爺貪污受賄怕人看見嘛!我想可能是以往沒有其他好吃食的緣故吧,另外也有紅紅火火的意思。

因是,臘月二十三可是賣火燒的旺日子,提前好幾天就加把開炕了,二十三當天每個火燒攤前都排出了長長的搶買者,甚至連其他燴麵館、拉麵鋪門前都支起了炕火燒的爐子呢;

過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可就開始「慌年」了。二十三前,絕對多的上班族及其年輕人們,都知道陽曆幾月幾號,卻不記得農曆幾月幾日。而過臘月二十三,似乎全中國的人都知道當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幾,卻忘記了公曆幾月幾日了!


先是「二十四三掃房子」,過了二十三兒家家戶戶為迎新,都要掃塵除舊。村上有「好事者」頭戴草帽,身披蓑衣,扛了專門加長了把子的掃帚,挨家挨戶地打掃。各戶先將屋內的的床鋪、家具、鍋碗瓢盆等遮罩起來,掃房子的牆上、樑上滿屋子地掃上一通。其實,以往多數人家住的都是土牆草房子,土地、土牆露椽子,單靠那三戳兩掃是管不了多大用的,只是圖個氣氛罷了。


當然了,趁了掃房子,這天還是能夠把力所能及的鍋台、桌椅,等物什擦洗得白白亮亮的哩;二十五呢?「二十五拐豆腐」啊。家家戶戶都把積攢多時的豆子拾掇乾淨了,拿到磨坊去,夠著磨的(一定數量)自己磨,夠不著的就跟人家換――別的買不起,豆腐總是少不了的嘛;


「二十六莊稼老去割肉,不割腰窩割槽頭(豬脖子至前夾肋)」――腰窩、槽頭肥啊,可以切肉方醃臘肉還可以焅(煉)油。當然了,有豬殺的臘月二十六是一定要殺的――留下豬頭雜碎,整塊的趕著賣;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六把肉割回家,過年的大事基本算是搞定了,殺雞、買魚搞點小東西搭配搭配;二十八就是蒸棗花啦(也有貼花花之說,是指貼年畫),蒸棗花是蒸白面棗花饃。


其實,以往過了二十三就開始蒸饃了,只不過蒸的都是黑饃――白饃是等著大年初一吃一頓後待客哩。舊時,還有些窮人家過年是「爭米爭面不蒸饃」的;


「二十九坐定守」,年貨都辦齊了就坐等過年吧,那是相對而言。其實,臘月二十九還是個豐集哩。加班的、外出的,還有趕了半月集還丟三拉四、爭這少那的的(比如五香粉、電閘線兒什麼地),都在這一天全力搶購。這一天的集市、街道甚或是大街上的交通要道,可說是人海如潮、前呼後擁,所有的人都跟瘋了似地,可有可無的、中用不中用的見啥買啥;


「三十兒捏鼻兒」,就是包餃子。臘月三十上午還有個窮人集,沒錢的窮人家或是一時沒有湊到錢的人家,都要等到年三十上午趕個窮人集,多多少少地也要買回些過年的必用品。其實,多數人家為了存放方便,是要等到這天上午才把春聯、鞭炮買回家的。還有的呢?還有的就是悠閒之人,在街上等著拾漏(撿便宜)呢,這叫年三十兒逮個兔子――有它過年沒它也過年。

簡單地吃了中午飯,各家的女人們都開始了包餃子,男人們都領了孩子們在各個門口貼上一幅幅鮮艷的春聯及其「出門見喜」、「滿院春光」、「家畜興旺」等彩條。等到春聯都張貼好了,餃子也就包好下鍋了。

天還很是早著呢,挨家挨戶的鞭炮聲就此起彼伏地響起來了――年終於在人們的企盼和忙碌中降臨了!先是在堂屋祖宗牌位前點上香火、供上第一鍋餃子,而後一家人就團團圓圓地圍在一起吃餃子了。

吃過飯,各家各戶都取出早就準備下的大塊、耐燒、不起煙的上等劈柴,籠上一盆大火,歡歡喜喜、熱熱鬧鬧地開始了「熬年」守歲。坐在暖和和屋內,守著烘烘大火,看著熱鬧非凡的『春晚』,遠遠近近不斷傳來聲聲爆竹――這才是一家人最最幸福的時刻吧!

零點還差幾分呢,左鄰右舍、遠遠近近,迎接新年的爆竹便響開了,霎時間聲聲炸響便響徹雲霄,一如各地一年來製作的鞭啊炮啊,還有五彩的煙火都在這一刻全部點燃――新年到了!


「初一躬脊」。除夕夜人們歡鬧了大半夜,初一早上相對鬆散得多了。大人們總是慵懶地不肯早起,而小孩們大都在天不明就穿戴一新了,在自家燃放過一串鞭炮後,就挨家檢驗誰家放的鞭炮最多,並去哄搶地上落下的未燃鞭炮。

天大亮了,各家的父親們就提了供品,帶上自家的孩子們去往自家的墳院,給已故去的先人燒紙上墳(文革時,都是在天不明進行的)。這時候,村邊、坡頭也或窪地,到處可見一群群穿著一新的人們在燃放鞭炮、點燃燒紙――那也是一幅獨特的風景。八九點鐘吃過新年早飯,各家的大人們都走向村頭「亮裝」、互道祝福。年輕人呢?一撥一撥地正在村上挨家拜年哩;


初二幹啥呢?初二「待新客」。年內嫁姑娘的,都要在這一天招待新姑爺新年第一次上門。這是新姑爺第一次正式上門,是對這門新的親戚關係的進一步確認,也是新姑爺對女方親屬的全面認定(以便男方今後為女方更好地效力,男方就無所謂了)。

因此,待新客放在大年初二,自是顯出它的重要。新姑爺上門帶有四色大禮(豬大腿、半尺寬的豬肋禮條、整條大鯉魚,點心包),女方按照待大客的標準整場(有雞有魚有蒸碗等「大件」,有湯有水有菸酒。一般是「八六四」,四葷四素八個菜、六個酸甜湯,四個「大件」)待之。這一天,是作女婿的一生惟一一次,在女方最受尊敬的一次。

因此,此次宴請新姑爺鐵定了要坐「上崗子(主座)」的。同時,為了使新姑爺充分了解和表現。待新客時,是要同新媳婦過門「鬧房」一樣大鬧一番的。

鬧方的主角是嫁出姑娘遠近的各位嫂子、弟媳,她們端給新姑爺的雞蛋茶只給一根筷子、送給新姑爺的餃子裡包了極多的辣子、想盡辦法讓新姑爺多多喝酒,而且還要趁其不備向新姑爺的臉上塗抹鍋煤煙呢!

當然了,新姑爺是有備而來的,在上門時已經帶了機敏、詼趣,而且酒量特大的「歪脖客(替新郎擋事、攔丑的保鏢或替罪羊)」。女方如若怕新姑爺出醜也或手下留情,「歪脖客」就成了鬧的重點。若是「歪脖客」不夠機靈和狡猾,那就真的成了丑像百出的歪脖子客了,在「歪脖客」 丑像連連中,熱鬧的氣氛也就達到了新高!


除此之外,就是初三老姑娘回娘家,初四、初五直到正月十五,都是各家各戶走老親訪舊友了。翻過了「坡五」,每個人的新地征程就開始了!再有,再有就是正月十五鬧花燈了!

到這裡,就到這裡吧。新年到了,但願這陳穀子爛芝麻的家常之事,能給大家增添些許溫馨與歡樂。祝大家兔年快樂,大展宏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