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清末上色老照片:豆蔻年華的女孩裹小腳,義和團拳民被日軍牽著走

寧陽縣檢察院 發佈 2023-01-16T19:00:52.143285+00:00

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斜靠在沙發上,她的姿勢顯然與她年齡並不相符,她的小腳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三寸金蓮」。

豆蔻年華的女孩裹小腳

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斜靠在沙發上,她的姿勢顯然與她年齡並不相符,她的小腳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三寸金蓮」。

纏足起源於北宋後期,興盛於明清時期。清軍入關後曾經頒布了律法來禁止纏足,不過後來他們發現漢族女子纏足對其統治百利無一害,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但是對於滿族婦女,清政府卻是堅持禁止她們纏足。

剃頭匠為顧客刮鬍子

清朝的這種流動剃髮攤很是流行,剃頭匠挑著扁擔走街串巷,遇到有剃頭需求的顧客,就地就能給顧客服務。中國古代的剃頭匠不光會剃頭還會刮鬍子、刮臉、剪鼻毛和采耳。

抬棺而行的送葬隊伍

蘇格蘭著名攝影師約翰·湯姆森在1862年來到中國,圖為他剛到北京時在北京街頭看到一個送葬的隊伍,好奇的約翰·湯姆森便拍下了這張照片。

男女行單膝跪請安禮

一戶宅院門前,一個提著鳥籠的八旗子弟和一個已婚的旗人婦女相互行單膝跪請安禮。

單膝下跪請安禮又稱為「打千」或「答千」,是滿洲人中常行的見面禮節。

時任南京兩江總督的端方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滿洲正白旗人,清末大臣,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被後人譽為中國新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

日軍牽著被俘的義和團拳民

1900年,八國聯軍借鎮壓義和團之名占領了天津。占領天津後,八國聯軍士兵全城搜捕義和團拳民。圖為一隊日軍士兵用繩子綁著一名被俘的義和團拳民的雙手在天津街頭遊行。

入鄉隨俗的傳教士

外國傳教士準備出門傳教。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傳教士竟然留著清朝的大辮子,並穿著清朝的服飾,顯然他已經在當地入鄉隨俗。

用偏方治病的苦力

一名苦力胸口經常疼痛難忍,另一名苦力正在用自製的偏方塗抹他的胸口為其治病。

這些苦力身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起早貪黑的幹活兒,到頭來賺的錢僅夠維持溫飽,當他們生病或者受傷時,為了節省開支,不得不使用偏方來治病。

清末的一戶五口之家

1870年英國攝影師威廉·桑德斯在中國上海給一個五口之家拍攝了這張合影。這對夫妻有三個孩子,三個孩子都在妻子一側,顯然她負責每天照顧孩子。而丈夫則坐在不遠的板凳上抽著旱菸,他負責在外面賺錢養家。一張照片便可知清末普遍家庭中的分工。

古田教案首犯受刑前

古田教案是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十一日發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一場教案。古田齋教首領劉祥興借抗稅之名準備發動武裝起義,結果被英、美傳教士得知並密告清廷。英、美傳教士此舉惹怒了劉祥興,劉祥興動員齋教群眾焚毀了教堂及教士住宅。英國以保護傳教士之名將軍艦開到福建,欺軟怕硬的清廷隨即派兵將劉祥興等20餘人抓捕並殺害。

喝茶的八旗子弟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似乎已經變成了遊手好閒、好逸惡勞的代名詞。很多「八旗子弟」完全沒有了先輩們能騎善射的能力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些人只顧享樂,玩票、賭博、鬥蟋蟀、坐茶館,一天到晚盡幹些吃喝玩樂的勾當。

1870年的漿欄街

漿欄街曾是一個船漿集市,在清朝末年逐漸轉變成嶺南中藥的集散地,眾多久負盛名的老字號中藥店雲集於此,是廣東最具代表性的一條街道之一。照片中可見街道兩邊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木製招牌。

人們在越秀山石階上休息

越秀山,也被稱為粵秀山或越王山,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拔70米,是白雲山的余脈。明朝初年,山頂上曾建有觀音閣,又稱觀音山。

圖為清朝末年三名老者在寫有「粵秀奇峰」的石牌坊下休息。

街頭挑著扁擔的苦力

照片拍攝於1871年,具體位置不詳,看穿著和木製房屋的樣式,應該是雲南或者貴州某地。這兩名光著腳的苦力正用扁擔挑著木桶和布匹。

福州的一座歐式教堂

這座歐式風格的教堂是由石頭建造而成,於1850年建於福州閩江南岸的山上,是聖公會教會(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教堂。(轉自丨圖志不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