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老韓走遍中國,陝西篇之六寶雞市(2)

劉兵200 發佈 2023-01-17T11:41:33.451271+00:00

寶雞市南有天台山風景名勝區,傳說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我和當地人談起時得知,近年寶雞市在風景區修建了炎帝陵,又是新建景點我不感興趣。

本文為走遍中國的長篇遊記,每日更新,希望大家喜歡、關注、點讚並轉發,謝謝!

寶雞市縣游

寶雞市南有天台山風景名勝區,傳說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我和當地人談起時得知,近年寶雞市在風景區修建了炎帝陵,又是新建景點我不感興趣。寶雞市和隴縣交界原本是古代五大鎮山之一的吳山,這歷史上的名山卻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對寶雞轄縣的遊覽我早有計劃,第一個重點放在鳳翔縣,鳳翔古稱雍城,為秦王朝發祥地。4月14日我從千陽縣來鳳翔縣。

我退休前單位的廚師大王就是鳳翔人,對於鳳翔縣我們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經常在一起聊天。鳳翔的縣名取「鳳鳴岐山」之意而得名,聽大王講,當地有個傳說,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愛吹簫的華山隱士蕭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來乘鳳飛翔而去,這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成了鳳翔縣名。他還講道鳳翔有三絕「西鳳酒、東湖柳、姑娘手」,這三個我都想說說。

記得上世紀80年代時,西鳳酒曾是中國名酒之一,產於鳳翔縣的柳林鎮,始於殷商,盛於唐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西鳳酒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集清香、濃香於一體,被譽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頭」,諸味諧調,回味舒暢。現在西鳳酒倒不像前些年那麼出名了,我雖不喝酒,但路過柳林鎮了解一些西鳳酒的知識很有收穫。

鳳翔東湖

我來鳳翔縣遊覽的重點是東湖,古稱「飲鳳池」,相傳周文王元年有「瑞鳳飛鳴過雍」,在此飲水而得名。東湖自古就是一處名勝,更讓東湖揚名天下的又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蘇東坡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時,倡導修築擴建飲鳳池,植細柳,栽蓮藕,修築亭台樓榭,讓東湖重放異彩,使之成為西北地區一處著名的古典園林。

東湖占地14公頃,分外湖、內湖和蘇公祠三部分,建有洗硯亭、君子亭、春風亭、鴛鴦亭、山莊、苗圃、荷塘等。湖內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搖曳,亭台軒榭,曲徑通幽,布局精巧,古樸典雅。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渾然一體,賞心悅目。可是在牆外有一座教堂,就說是多元文化並存,但高高的十字架出現在古典園林旁有點不和諧。






鳳翔泥塑

鳳翔三絕中姑娘的手,不是指十指纖長「指模特」的手,而是形容鳳翔姑娘心靈手巧,會做多種民間工藝品,給鳳翔贏得了「民間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今年春節在地壇廟會上見到的鳳翔彩繪泥偶,就是鳳翔傳統工藝品的代表。其特點是著色大紅大綠,造型渾厚飽滿,形象生動詼諧,充滿鄉土氣息。

在鳳翔縣城還參觀了秦穆公墓,秦穆公是秦國發展史上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也是建都雍城的十九位秦君中最為賢明的一位。隨後又乘摩的去城南豆付村,想去探尋秦雍城遺址,但這裡並沒有明顯的標誌和遺址。湊巧的是在馬路上碰上一輛去岐山的班車,就這樣結束了鳳翔之旅。




岐山縣周公廟

4月14日下午到達岐山縣,這裡曾是三千年前西周的發祥地。殷商時期周人為避免遊牧部落戎狄族的侵擾,帶領部族由豳(今陝西彬縣)遷移到岐山、扶風一帶。這裡北依岐山,南臨渭水,周人在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經過百年的勵精圖治,到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王朝-西周。這裡就是周人早期都城-岐邑,曾有大量青銅器和甲骨發現,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岐山有紀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的周公廟,最近幾年在周公廟遺址一帶有重大的考古發現,22座周代最高等級的大墓。所以我把周公廟定為寶雞市旅遊的一個重點,去探索西周的歷史。4月14日下午到達岐山縣時,去周公廟的班車已經沒有了,我看時間富裕,就決定抓緊先去眉縣,因為原計劃就是從寶雞進入甘肅,跑完陝西還要回到寶雞。

5月10日又回到岐山縣,第二天遊覽周公廟。周公廟位於距縣城7.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始建於唐代,相傳這裡是周公制禮作樂的「卷阿」,後經宋、元、明、清各代修葺擴建,形成現在的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為主體,姜塬、后稷殿為輔,亭台樓閣點綴其間的古建築群。周公廟殿宇的布局,點群結合,錯落有致,在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後,當地人總結為「姜姬背子抱孫」。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胞弟,他曾協助武王滅商立國,定了周家八百年的天下,是周王朝的開國勛臣。武王去世後他輔佐成王,平叛安邦,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國安邦的禮樂制度,史稱「制禮作樂」。周公廟中有唐宋以來的碑刻數十通,還有泉水清澈的潤德泉。廟內環境幽靜,古木蒼翠,是個憑古抒懷的好地方。

在周公像前,我又想起「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的唐詩。周公忠心耿耿輔佐成王,卻有人散布流言,說他欺侮幼主,有反叛之心準備篡位。假若周公此時亡故的話,流言豈不就真假難辨了嗎?有些歷史真的很難說清楚。

在周公廟旁就是北京大學考古隊的駐地,這裡發現的周朝最高等級的大墓,原本是一個石破驚天的重大發現,它將揭開西周斷代史秘密。但令人失望的是,這些古墓都遭受了毀滅性的盜墓破壞,實在讓人痛心。



扶風縣法門寺

扶風縣法門寺是寶雞市縣游的重中之重。法門寺位於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4月15日早上乘班車來到法門鎮,昨天在岐山縣抓緊時間趕路,就是為了今天能早點瞻仰釋迦牟尼佛指舍利。

舍利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晶而成的固體物。據載,佛祖涅槃後,弟子將其遺體火化,留下一堆晶瑩的舍利,摩揭陀國等八國將佛祖舍利分為八份,名自安葬建塔。到了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宏揚佛法,立佛教為國教,他將佛骨舍利分了84000份,在世界各地建84000座塔,供人膜拜。據說其中的19座建在中國,法門寺就是其中一座。


唐朝盛大的迎請佛骨活動

我最早知道法門寺,是從81版《中國名勝詞曲》中了解的:「寺內有護國真身塔,內藏唐憲宗令人迎來的釋迦牟尼佛指骨一節。『王公庶士,奔走舍施。』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舊唐書.韓愈傳》因此法門寺便成了當時著名的寺院。現寺內有明萬曆七年(1579年)修建的磚塔一座,高45米,十三層,雕檐刻拱。」這一記載讓我對佛祖舍利產生了興趣。

後來又深入了解到法門寺始建於東漢末年,興起於隋,鼎盛於唐,被譽為「皇家寺廟」,「關中塔廟始祖」。所謂迎請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宮中的佛骨迎入長安城皇宮瞻仰。「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在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太宗、高宗、武后、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七迎佛指舍利,每次都是舉國轟動,聲勢浩大,將佛教舍利崇拜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

值得一說的是第六次,元和十三年(818年)唐憲宗詔令迎請佛指舍利,著名文學家韓愈反對這種奢華的活動,憤怒地寫下了《諫迎佛骨表》,竟被撤官貶到廣東潮州。

最盛大的是第七次,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為迎請佛骨事先準備了兩年,當時從京城長安到法門寺兩百多裡間,車馬晝夜不絕,旌旗蔽日,鼓樂鼎沸,長安城內張燈結彩,念佛之聲驚天動地。懿宗皇帝親御迎拜頂禮,百官士眾則沿街禮拜迎候。佛骨先迎請到皇宮內供奉三天,再迎送到京城寺院輪流供養。文武百官和豪族巨富都爭施金帛,四方百姓扶老攜幼前來瞻仰,甚至有斷臂截指以示虔誠。

說是「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而懿宗皇帝偏偏在這年去世,頗具諷刺意義。佛骨於第二年由即位的僖宗皇帝送回法門寺。自這次迎骨請佛骨之後地宮關閉,大量的奇珍異寶、法器,隨同佛指舍利回到地宮,與世隔絕。唐僖宗當時年僅12歲,全由宦官田會孜控制,不理國政,卻精於蹴鞠、鬥雞、賭博,極其昏庸,民不聊生,引發了王仙芝、黃巢起義,唐王朝接近滅亡。


沉睡千年的佛指舍利重見天日

隨著唐王朝的滅亡,法門寺也失去了昔日的輝煌。斗轉星移,穿過1000多年的時光歲月,1981年8月24日由於連日的陰雨,明塔地基下沉,塔身大半倒塌,卻因禍得福,促使挖掘地宮,讓沉睡千年的佛指舍利重見天日。

我通過電視和媒體關注過地宮發掘的全過程。1987年2月發掘工作開始,經過半個月的發掘,明代磚塔地基清理出來,唐代塔基在明代塔基外。在明代塔基上有一10米見方的方形夯土台基,清理台基時露出地宮後室的大理石蓋,從蓋角缺口看到了裡面成堆的金銀寶器。考古人員根據經驗在塔基正中部南端找到了地宮的入口。地宮入口下就是拾級而下的20級青磚砌成的「踏步漫道」,盡頭是地宮石門平台。4月9日推開厚重的石門,封閉了1113年的地下寶庫神奇般地出現了。

地宮由前室、中室、後室組成,總長21.12米,總面積31.48平方米,前室是長約4米的隧道,足有一人高,地上撒滿紙錢,堆著一層厚厚的嵌金鑲銀的絲織品,還有金銅錫杖等物品,前室後部放置一座漢白玉雕成的阿育王塔,約1米高,中空的塔內有一座亭式塔樓「銅精舍」。後室不過2平方米,層層金銀寶器重重疊壓,塞的滿滿的。中室也很狹窄,中間是一件正方形漢白玉石靈帳,後部是一座大銀風爐,兩旁各端座一尊天王。還有兩個碩大檀木箱子,分別放著一尊「扶真」菩薩造像和一整箱「秘色瓷」。靈帳內外布滿珍貴文物。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清理,2000多件大唐國寶重器重回人間。最振奮人心的是佛教世界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4枚,舍利是佛教徒膜拜的至聖之物,它的面世堪稱世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第一枚供奉在後室正中八重寶函內,佛指舍利呈管狀,白色如玉。它面世的時間是1987年5月5日凌晨,這天正是釋迦牟尼誕辰日舊曆四月初八。

第二枚供奉於地宮中室兩重寶函內,為玉制佛指舍利。第三枚供奉於後室地面上的隱秘的小龕五重函內,真身佛指舍利臥置在第五重小白玉棺內,呈乳黃色,上有霉點,並有一小裂紋。第四枚供在前室的阿育王塔的容器內。這四枚佛骨舍利第三枚為靈骨,其它三枚為影骨。佛指舍利在地宮的藏身位置可謂煞費苦心,以假亂真。可聽佛教協會負責人稱,按佛教界的說法,它們都是佛的真身舍利,是世上僅存的四枚佛指舍利,佛家的聖物。

法門寺地宮是唐代文化寶藏,出土的文物數量之多、品類之繁、等級之高、保存之完好都是極為罕見的。現在法門寺名揚四海,是陝西旅遊的龍頭。重修的寶塔保持了明代磚塔風格,塔高47米,八角十三層巍峨壯麗;新建的大雄寶殿金壁輝煌,香火旺盛;殿塔相映,仍是唐代早期寶塔在前、大殿在後的寺廟格局。佛指舍利現安放在新修的真身寶塔下的地宮內,我仔細觀看了地宮並真誠地瞻仰了佛指舍利。據說信佛的人心目中,見到佛舍利如同見到佛祖,能增加無量的福報和智慧。


法門寺博物館

在法門寺旁建有博物館,主體建築珍寶閣是依照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銅浮屠式樣建造的,設計思路別具一格。館內基本陳列為「法門寺文物殿」,主要是地宮出土的文物藏品2000多件,為唐代皇室供奉寺院的各類珍寶,有金銀器、秘色瓷、玻璃器皿、絲綢織物、珠寶玉器等。我最欣賞的是佛指舍利的重重寶函,還有璀璨奪目的金銀寶器,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能製作如此巧妙,精美的物件,真讓人嘆為觀止。

過去還看過博物館領導在電視台的訪談節目中說過,計劃在法門寺建立一座400米高的寶塔,讓法門寺成為世界佛教中心。我問了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他說這位館長已經退休了。現在法門寺景區還有最新建成的雙手合十舍利塔、佛光大道、朝聖廣場及山門廣場。稱為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也很恰當。」





麟遊縣

5月11日中午從岐山縣前往麟遊縣,這是寶雞的最後一個縣。這裡的名勝是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蹟,分布於縣城周邊。它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初稱仁壽宮,唐改稱為「九成宮」,也是皇家的避署勝地。遺存的文物主要是唐代《九成宮醴泉銘碑》,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碑文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避署九成宮時,發現發現泉水之事。

傳說當年長安城水源睏乏,李世民在九成宮四城之陰散步時,發現有一塊地皮比較濕潤,用杖疏導便有水流出。於是掘地成井,命名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樣香甜。大家極為高興,認為是祥瑞之兆。於是由魏徵撰寫銘文,歐陽詢執筆寫字,匠工刻於石上。魏徵銘文記述了九成宮建築的宏偉,唐太宗功業的偉大及醴泉發現的經過。特別的是銘文後半部,它是魏徵發揮的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至今猶有借鑑價值。「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名句就出於此碑。

此碑書法是歐陽詢七十五歲的作品,筆畫似方似圓,結構布置精嚴,充分體現了他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被譽為「楷書之宗」。 醴泉銘碑現保存在縣西北的保護亭內,我去時又碰了壁,只見門上有一副對聯:「醴出神書驚天筆,泉涌華章蓋世文」 但是大門緊鎖,無語。



寶雞市通關文牒

寶雞市政府

金台區:寶雞市轄區,人口37萬人,面積332平方千米,1971年設置金台區。

渭濱區:寶雞市轄區,人口42萬人,面積728平方千米,1971年設置渭濱區。

陳倉區:寶雞市轄區,人口60萬人, 面積2517平方千米,2003年撤銷寶雞縣,設置陳倉區。

鳳翔縣:寶雞市轄縣,人口51萬人,面積1179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東北部。

鳳翔取鳳鳴岐山之意而得名。東周為秦國都,秦置雍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設鳳翔縣,後併入無興縣,金復置鳳翔縣。

岐山縣:寶雞市轄縣,人口44萬人,面積855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東北部。

岐山因縣處岐山(今箭括嶺)而得名。岐山是西周的必祥地,北周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岐山縣。1958年併入鳳翔縣,1961年復設岐山縣。

扶風縣:寶雞市轄縣,人口43萬人,面積719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東部。

扶風源於「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秦置美陽縣,唐貞觀八年(634年)置扶風縣,1958年併入興平縣,1961年復設扶風縣。

眉縣:寶雞市轄縣,人口31萬人,面積863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東部。

隋大業元年(605年)置眉縣,元初升為郿州,至元六年(1264年)復置眉縣。1958年併入周至縣,1961年復設眉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為眉縣。

隴縣:寶雞市轄縣,人口25萬人,面積2418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西北部。

隴縣因境內隴山而得名。秦置汧縣,西魏置隴州,1913年廢州置隴縣。

千陽縣:寶雞市轄縣,人口13萬人,面積959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北部。

千陽因位於千水之北而得名。北周天和五年(570年)置汧陽縣,1958年併入隴縣,1961年復設汧陽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為千陽縣。

麟遊縣:寶雞市轄縣,人口9萬人,面積1606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東北部。

麟遊,相傳隋仁壽元年(601年)在廢仁壽宮獲白麟,縣以瑞而得名。隋義寧二年(618年)置麟遊郡同時設麟遊縣,1958年併入鳳翔縣,1961年復設麟遊縣。

鳳縣:寶雞市轄縣,人口10萬人,面積3187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西南部。

鳳縣,相傳周初鳳鳴於岐,翱翔至南而集,所以西岐為鳳翔府。南岐為鳳州,縣沿用州名。西魏置鳳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置鳳縣。

太白縣:寶雞市轄縣,人口5萬人,面積2780平方千米,位於寶雞市的東南部。

太白因境內太白山山勢高峻,四季積雪,望之皚然而得名。1953年析置太白中心區(縣級),1958年併入寶雞市,1961年設置太白縣。

下集漢中市為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