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首次北伐,痛失11員大將,僅看名單就知道他當時敗得有多慘

方圓文史 發佈 2023-01-18T05:56:02.576609+00:00

然而,他前後五次北伐,皆未能成功,最終還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病逝五丈原,年僅54歲。比如關羽被殺後,劉備集團中的一些人,就連諸葛亮在內,也反對進攻孫權,並且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孫權不是「國賊」,曹操才是,應該先征討他。

劉備去世後不久,掌管蜀漢軍政大權的丞相諸葛亮,開始舉兵北伐曹魏。

然而,他前後五次北伐,皆未能成功,最終還因積勞成疾,於建興十二年病逝五丈原,年僅54歲。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呢?再者,他五次北伐為何最終都沒有成功呢?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很多人的一致觀點就是——興復漢室。

當然,這是沒有錯的,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就已經提出了劉備跨有荊州、益州後北伐的目的,就是為「成霸業」、「興漢室」,本身蜀漢政權就是以「漢」為根據的。

當然,「興復漢室」也是為了「成霸業」而服務的。

因為劉備向來以漢室正統自居,並且他給手下人宣傳的也是這一理念。

比如關羽被殺後,劉備集團中的一些人,就連諸葛亮在內,也反對進攻孫權,並且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孫權不是「國賊」,曹操才是,應該先征討他。

後來,劉備去世,諸葛亮也沒有為夷陵慘敗而找孫權復仇。

即便是後來孫權稱帝,諸葛亮也都主張與東吳聯盟,以此保障蜀漢北伐無後顧之憂。

所以由此可見,當時蜀漢集團中的很多人,還是堅持自己的漢室正統,應該北伐中原,以達到興復漢室的目標。

所以,興復漢室是北伐最重要的目的,當然,它也是與統一相聯繫起來的。

曹丕稱帝被蜀漢稱為篡位之君,孫權稱帝也同樣是僭號之君,這兩個獨立於「漢」之外的政權,理應都要被除掉,但蜀漢不可能兩線作戰,只能先強後弱。

除了興復漢室外,諸葛亮北伐還有擴大占領區、搜羅人才、疲敝曹魏之目的。

諸葛亮通過對外戰爭的特別渠道,可以培養、發現和搜羅人才,以此來彌補蜀國存在的嚴重人才不足的情況。

此外,北伐還附帶著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擇機將部分雍、涼民眾遷移到益州,尤其是漢中。

因為當年劉備奪取川地,只是「得地而不得民」。所以,這也是鞏固統治的一種手段。

第三個目的,就是以弱示強、以攻為守、凝聚內部。

其實,當時的蜀漢實力並不強,尤其是在經歷夷陵大敗後,其國力更是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所以,發動北伐戰爭,看似勞民傷財,但其實卻是一種很好地「自保」手段。

那麼,諸葛亮前後五次北伐,為何都沒有成功呢?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本身蜀漢的實力就沒有魏國強,更何況蜀國還受到地理環境的約束,其後勤補給體系又不發達,所以根本不可能取勝。

說起來,諸葛亮數次北伐中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首次北伐,但同時也是損失最慘重的一次。

不用看兵馬損失數量,也不用看其他的,僅看首次北伐時損失的11名將領名單,就知道他當時敗得有多慘。

諸葛亮首次北伐,其實是有優勢的。

因為當時曹丕剛剛去世,其子曹叡繼位時,年紀尚小,缺乏統治經驗,諸葛亮在此時北伐,是有可能獲勝的。

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決策是正確的,蜀軍連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首戰告捷。

如果蜀軍能攻占隴西五郡的話,就能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繫,但很不幸的是,由於馬謖丟了街亭,曹魏便可以往隴西派援兵,前後夾擊蜀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只能果斷選擇放棄剛到手的隴西三郡,撤軍回蜀。

在此期間,還發生了一個有名的故事——「空城計」。

有人說,司馬懿其實早就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他是有意放他走的,因為如果他把諸葛亮除掉的話,那麼他很可能就會被曹魏架空,從而無法實現自己的宏偉理想。

但不管怎麼樣,這一次北伐,諸葛亮輸得很慘,損失了很多位優秀的將領。

比如馬謖,以及與馬謖一起被斬的副將張休、李盛,還有陽群、馬玉、閻芝、丁力、白壽、劉頜、鄧銅等,「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也在大軍返回途中病死。

這些人並不是什麼籍籍無名之輩,他們很多都是蜀漢年輕一代的將領,前途不可限量。

比如被稱為「川中刀王」的陽群,就曾與趙雲連戰幾十個回合,不分勝負。

所以,僅第一次北伐就損失了十幾位優秀的將領,這足以說明當時諸葛亮敗得有多慘。

當然,這也預示著,諸葛亮之後的數次北伐,也將很難取得實質性的勝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