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槍械大全之衝鋒鎗(德軍篇)

極地戰狼 發佈 2023-01-18T12:12:07.089951+00:00

本文旨在:追憶、解讀、揭秘二戰歷史,絕無宣揚納粹主義精神或其它意圖,請勿曲解。MP38式9mm衝鋒鎗是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為滿足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的需要,於1938年生產的,同年部隊列裝,取名為MP38式。

本文旨在:追憶、解讀、揭秘二戰歷史,絕無宣揚納粹主義精神或其它意圖,請勿曲解。謝謝合作!

mp38/40


整個二戰最具傳奇色彩的衝鋒鎗,當屬德國MP38/40。MP38式9mm衝鋒鎗是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為滿足裝甲部隊和傘兵部隊的需要,於1938年生產的,同年部隊列裝,取名為MP38式。1939年對MP38式進行了改進,改進後命名為MP38/40式。後來,為了簡化加工工藝和降低成本,又對MP38/40式作了幾次改進,其改進型分別稱為MP40/Ⅰ式、MP40/Ⅱ式等系列衝鋒鎗。在1940~1944年間,共生產了1037400支MP40式衝鋒鎗。評心而論,MP40的射程不如蘇聯波波沙,殺傷力不如美國湯普森,製造簡單不如英國司登,性能可靠不如芬蘭索米,只是各項指標都比較平均,沒有明顯弱點而已。MP40衝鋒鎗言過其實的名氣,大概還是來自德軍二戰初期戰無不勝的神話。

1938年,德國國防軍採用了弗爾默的設計,定型為MP38,大約生產了數千支,剛好趕上波蘭戰役。兩年以後改進型MP40更加簡化了生產工序,而且解決了MP38容易走火的毛病。跟德軍其它的許多武器一樣,MP38/40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支專為批量生產設計的衝鋒鎗。
MP38/40的金屬組件主要是衝壓而成,採用簡易的摺疊槍托,傳統木製組件都由塑料代替,這個設計理念影響了美國的M3、蘇聯的波波沙、以及英國的司登。MP38/40衝鋒鎗一共生產了120萬支。因為數量有限,開始主要裝備戰車兵、傘兵,後來普及到步兵中下級軍官,普通士兵直到戰爭結束依然使用98K步槍。

用美國湯普森和M3衝鋒鎗相比,MP40衝鋒鎗近距離殺傷力遜色一些,但後坐力低多了,因此準確性較高。司登衝鋒鎗的各項指標倒是跟MP40相似,但司登的可靠性太差了。MP40值得一提的缺點主要是彈匣可靠性較差,在低溫環境裡容易失去彈性,造成子彈卡殼;另外前部缺少一個隔熱的護手,長時間射擊以後士兵的左手會被灼傷。總的來說,德軍士兵對MP40 還是相當滿意的,只是顯得太過緊俏。不過在東線,德軍士兵只要有機會,都會搞一支蘇聯波波沙衝鋒鎗,許多人甚至丟棄自己的MP40,看來在戰場上殘酷的優勝劣汰之中,MP40無疑是敗給波波沙了。MP40/Ⅱ式是MP-40/Ⅰ式的進一步改進:將發射機框與機匣後蓋連為一體;採用固定式擊針;以多股復進簧代替套疊式復進簧;為了增加容彈量,用一個雙聯彈匣倉將兩個標準的MP-40衝鋒鎗的32發彈匣聯為一體,並在槍管與機匣之間的護罩底端開槽,使雙聯彈匣倉可沿護罩的底槽滑動。兩個方彈匣卡筍位於彈匣倉後方,彈匣倉前方設有兩個指示定位器,當左邊一個彈匣的槍彈用完時,推彈匣倉向左,此時,右邊的彈匣在定位器作用下正好位於供彈口。

性能數據:
口徑:9mm
彈藥:9×1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自動方式:自由槍機式
發射方式:連發
槍口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論射速:500發/min
供彈方式:彈匣
彈匣容量:32發
全槍長:槍托打開833mm;槍托摺疊630mm
槍管長:251mm
膛線:6條,右旋
全槍質量(不含彈匣):MP38式4.086kg;MP40式4.027kg
全槍質量(含彈匣):MP38式4.756kg;MP40式4.697kg
實彈匣質量:670g
瞄準裝置:片狀準星;U型缺口式照門


MP36

MP38衝鋒鎗的前身MP36衝鋒鎗就是胡戈·施邁瑟設計的。MP36衝鋒鎗和MP38衝鋒鎗非常相像,但MP36衝鋒鎗的彈匣向左傾斜30°,便於左手握持彈匣。在MP38衝鋒鎗生產設計時,為了簡化生產,把彈匣改為垂直設計。MP36衝鋒鎗可以選擇單、連發射擊。MP36衝鋒鎗數量極少,僅存兩支。


MP18(俗稱花機關、豬籠槍)

1918年,德國著名軍械設計師施邁瑟(Hugo Schmeisser)設計了著名的MP18衝鋒鎗。伯格曼軍工廠生產的伯格曼MP18型衝鋒鎗問世,這是世界上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衝鋒鎗!

口徑:9X19 mm

槍長:815 mm

槍重:4。17 kg (空槍重4公斤)

供彈方式:20/32發彈匣,32發蝸牛型彈鼓 使用9 x 19毫米魯格手槍彈

射速:400發/分

槍口初速每秒鐘380米,射程150米


MP28衝鋒鎗

MP28II的槍管加工起來比MP18I要複雜,它的前後定位箍和槍管不是分開加工的,而是一個整體,這種變化使得MP28II的零部件少了兩個。與MP18I的前定位箍一樣,MP28II的前定位箍也加工有螺紋,可擰入槍管護筒的內螺紋上;與MP18I的由準星固定槍管定位箍的方式不同,MP28II的槍管定位箍是由螺紋固定的。

另外,MP28II復進簧的簧圈直徑較大,復進簧和機匣內壁間的間隙很小,機匣內壁兼作復進簧的導引,這樣,MP28II的機匣尾蓋結構就非常簡單了。而MP18I的復進簧簧圈的直徑較小,為了防止其在伸張、壓縮過程中發生扭曲,就在機匣尾蓋上設計了一個較長的杆,作為復進簧導杆。在保險方面,MP28II則沒有改進,也是在機匣後部、拉機柄槽尾端設計了一個保險卡槽,將拉機柄拉到後方位置並轉動,使拉機柄卡入保險卡槽中即可。對於開膛待擊的武器來說,這種設定保險的方式並不可取。將拉機柄卡入保險槽中時,彈膛及武器的內部機構外露,沙塵及其他污物很容易進入槍內引起射擊故障;而將槍機停在前方攜行時,因槍機沒有被鎖定,很容易因意外撞擊而走火。


斯太爾MP34

斯太爾MP34衝鋒鎗由奧地利斯太爾兵工廠製造,採用簡單的後坐式自動方式,發射9mm斯太爾彈或盧格彈,理論射速500發/分。這款衝鋒鎗製作精良,結實堅固,性能比伯格曼MP28要優秀,但結構也更複雜。同時期,伯格曼也推出了一款叫做MP34的衝鋒鎗,這種衝鋒鎗不僅名稱、外形與斯太爾MP34類似,而且內部結構也很相似。但是,由於斯太爾MP34更為優秀,它取代了伯格曼衝鋒鎗。後來日本的100式衝鋒鎗是MP34的仿製品。MP34制動裝置為槍栓基體與槍栓氣缸,這種制動裝置也被用於芬蘭的蘇米1931衝鋒鎗;此外,從某個角度看MP34也比過去的MP18/MP28更為可靠:之前衝鋒鎗的撞針可能引爆正在上膛的彈藥,而新的設計是在槍栓氣缸下增設一個小觸杆延緩撞針前進,直到彈藥完全進入正確位置。

MP30和MP34衝鋒鎗採用前衝擊發方式,直彈匣插在槍的側面。彈匣體的上沿有能夠壓彈的裝填機構。這個壓彈裝置就是在奧地利斯太爾12型手槍上通用的彈夾,9mm毛瑟手槍彈也可以壓到這個彈夾上。要將彈匣裝滿32發彈,需要4個彈夾。不過,不是所有的MP34衝鋒鎗都有這種裝填裝置。據說,在奧地利, 有一支鄉土自衛隊裝備的就是不使用彈夾的MP34衝鋒鎗。快慢機選擇柄位於護木的左側。當將快慢機選擇柄推到最前方字母「D」的位置時,此時,扣扳機為連發射擊。

MP34衝鋒鎗上配有設計大方的可調瞄具,瞄準距離 50~500m。要將槍分解擦拭時,需要按一下機匣上的一個按鈕,同時將機匣蓋後面的擋板向前推。向上折起機匣蓋,稍微向後拉槍機,將其取出。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要分解的了,因為射手已經可以擦拭主要部件槍管和槍機了。斯太爾-蘇羅通衝鋒鎗的復進簧在槍托的一個鋼套里,這樣,復進簧不會被弄髒。
MP34衝鋒鎗由於採用了不同尋常的9mm毛瑟大威力手槍彈,所以在二戰前的衝鋒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把它標稱為衝鋒卡賓槍更為確切。由於生產成本高,MP341940年停產。


伯格曼MP35

伯格曼MP35衝鋒鎗發射9x19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在二戰期間曾被德國國防軍、武裝黨衛軍和警察使用過,但其知名度遠不如同樣發射派拉貝魯姆手槍彈的MP38和MP40。該槍由埃米爾·伯格曼完成研發工作,並在伯格曼兵工廠生產。

伯格曼MP35衝鋒鎗的前身是發射9x23mm伯格曼手槍彈的丹麥MP32衝鋒鎗,在伯格曼兵工廠有過部分生產。1934年,伯格曼公司將其改進為BMP32衝鋒鎗,此外還在同年改進出了伯格曼MP34衝鋒鎗可是伯格曼兵工廠製造能力有限,於是這兩款衝鋒鎗的生產就轉移到了卡爾·瓦爾特公司。卡爾·瓦爾特公司共生產了約2000支這兩款衝鋒鎗並改名為BMP34衝鋒鎗,供出口和國內銷售。1935年,BMP34衝鋒鎗的一個簡化版本被改稱為伯格曼MP35/I衝鋒鎗。最初的伯格曼MP35衝鋒鎗在卡爾·瓦爾特公司,於1936年到1940年共生產約4000支;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槍的生產又從卡爾·瓦爾特公司轉移至其他幾家兵工廠。其中有約40000支伯格曼MP35衝鋒鎗提供給了武裝黨衛軍。由於德國國防軍偏愛自己的軍隊,因此二戰初期武裝黨衛軍只能使用一些舊式武器或是繳獲來的外國武器。卡爾·瓦爾特公司生產的BMP34衝鋒鎗和原先伯格曼兵工廠生產的MP34衝鋒鎗主要通口出口賣給了比利時軍方使用,並被比利時軍方稱為M34衝鋒鎗;而伯格曼MP35衝鋒鎗除了裝備了德國國防軍、德國武裝黨衛軍和德國警察外,還出口到西班牙、玻利維亞、衣索比亞和瑞典(在瑞典被稱為M39衝鋒鎗)。空槍重4.24kg槍長840mm,槍管長200mm。運轉方式為開放螺栓反吹式,理論射速540發/分鐘,初速365m/s,有效射程150~200m。以24發或32發可拆卸式彈匣從右側供彈,瞄具為可調整的缺口式照門和固定式準星。彈匣是從機匣右側插入的,這一點和當時的其他一些衝鋒鎗相比很是另類,因此許多人認為這是專門為左撇子設計的。實際上伯格曼MP35衝鋒鎗射擊時的正確動作是一手握住槍托前段並用食指扣扳機,另一手托住木製護手(那條長長的手指槽沒看到嗎?!)而非一手扣扳機另一手握住彈匣……因此彈匣從左還是從右插入就有些無所謂了~當然,這樣設計的弊病就在於側面插入的彈匣會導致槍的重心不穩、攜行時不便等。

(注意!不要把它和「斯太爾·蘇羅通MP34衝鋒鎗」給混淆了!)


mp41

MP41就是MP40的木製槍托版.設計師是雨果施邁瑟,研製MP18的路易斯施邁瑟的兒子。德國黑內爾公司生產,MP41與MP40的一些差別是,MP41取消了MP40的摺疊槍托,採用了MP28/II的木質托肩,還取消了鉤形槍管座,其餘部件和MP40完全相同。彈匣雖然打上了MP41的印記,但可以和MP40通用。可是德軍未正式裝備此槍。1941年生產,增加了快慢機,可以進行單發或連發射擊,該槍射速一分鐘有600發,但產量很少,未裝備德軍。


VG1-5

二戰末期,德國國內工業生產能力降到最低限度,但為了戰爭需要,仍開發了利用最少資源、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效率的「人民」突擊步槍。按照德國當時制定的「極省力」兵器開發計劃,「人民」突擊步槍省略了表面修飾等工序,乍一看產品很粗糙,但是從結構方面看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地方。這類產品的代表作是VG1-5突擊步槍,該槍型號中的「VG」是德文「人民步槍」的縮寫。VG1-5突擊步槍,雖然挪用MP43突擊步槍的7.92×33mm步槍短彈與彈匣,但閉鎖系統是按照最少限度的零部件數量設計的。該槍採用半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圓筒形護筒包圍槍管,起槍管節套作用。發射時火藥燃氣通過導氣孔進入護筒內部,起到了延遲槍機開鎖的作用。這種燃氣壓力閉鎖系統的設計思想,被後來的HKP7手槍採用。總體的來說該槍在MP44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用於裝備國民突擊隊。從外形上乍看,VG1-5好像是具備自動和半自動射擊功能,但實際上其射擊方式只有半自動一種。該槍的設計思想只要求「子彈能從槍口中飛出去就行」,其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MP3008衝鋒鎗

MP 3008是納粹德國在1945年二戰末期製造的衝鋒鎗。其設計與斯登衝鋒鎗非常相似。二戰未期,由於納粹德軍各種資源嚴重缺乏,由其是金屬,MP40的生產方法、時間及所需資源較多,納粹德國決定以可廉價及短時間生產的方式製造MP 3008衝鋒鎗,與MP40一同裝備。MP 3008採用廉價的氣體反衝式及開放式槍機設計,可由小型工廠生產,使用MP40彈匣,除供彈口改為下置外,其他設計與英國的斯登衝鋒鎗近乎相同。MP 3008全由鋼鐵製造,沒有握把,亦是納粹德國在各種資源缺乏下最後製造的衝鋒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