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最短處才130公里,兩岸要連通,修跨海大橋還是海底隧道

洞鑑地理 發佈 2023-01-18T14:49:27.201981+00:00

台灣海峽,作為橫跨在我國大陸和台灣島之間的天塹,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陸和台灣交流。如果,現在我國需要在大陸和台灣之間修一條交通要道來促進兩岸的交流,那是修跨海大橋好呢?

台灣海峽,作為橫跨在我國大陸和台灣島之間的天塹,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陸和台灣交流。

如果,現在我國需要在大陸和台灣之間修一條交通要道來促進兩岸的交流,那是修跨海大橋好呢?還是挖海底隧道好呢?

一、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位於我國東海海域內,是貫通我國南北海運的要道,同時也是連接大陸和台灣的海上要道,甚至被稱為「海上走廊」,可見其重要性。

它的海底地勢起伏不平,整個海域的平均水深約為60米,呈東北縱向延伸,長約400公里,面積約有9萬平方公里。

整體呈南窄北寬的形狀,南口寬約400公里,北口最窄處僅有130公里,平均寬度為200多公里。

其內部資源豐富,有鯕、鮪、鯊三大魚類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漁場之一。除了魚類資源外,還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以及儲量豐富的鈦鐵、磁鐵等鐵礦和金紅石、獨居石、鋯石等重要礦石資源。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資源型海域。

而作為我國自古以來的領海,台灣海峽的開發和建設歷史也十分久遠,在周朝時,便對台灣海峽有一定的開發和認識,那時的台灣海峽叫「七閩地」,當地的人民靠在台灣海峽捕魚為生。

春秋戰國時期為閩越地,是吳國、越國的的海岸線,也是兩國重要的魚類資源獲取地。

等到秦朝統一中原後,秦始皇在福建一帶設立閩中郡,負責管理台灣海峽一眾事務,至此,台灣海峽開始進入到郡縣管制時期。

到了三國時期,東吳國更是在福建一帶設立了著名的建安郡,負責管理台灣海峽和台灣島,並且還派兵鎮守台灣島。

在此後的唐、宋、元、明時期,均對台灣海峽和台灣有合理健全的開發。

比如著名的鄭成功便從荷蘭手裡奪回了台灣的控制權,以台灣為根據地,抗擊清朝。

等到鄭成功抗清失敗後,台灣便被清朝收回,並在台灣島上設立了台灣府,負責管理台灣島一切事務,隸屬於福建管轄。

直到清光緒年間,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因內政腐敗,不敵日本,二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台灣才第一次離開了祖國懷抱。

雖然清政府將台灣島割讓給了日本,但生活在台灣上面的中國人民沒有投降,在無數仁人志士的帶領下,組成了一股股游擊隊,靠著頑強的意志在和日本周旋。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回歸祖國。

可台灣雖然在1945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蔣介石就趁機把持了台灣的軍政大權,造成了政治上的割裂狀態,我國的各項政策都落實不到台灣島上。

而蔣介石更是憑藉台灣寶島的資源和地理位置,大肆發展經濟,組建軍隊,企圖反攻大陸,重建民國政府。

在上個世紀大陸和台灣便因此發生過「炮擊金門」等事件,直到80、90年代,兩岸才恢復正常的通商和交流。

即使現在科技發達,飛機、輪船普遍,兩岸人民交流也沒有一開始困難,可如果有一條交通要道,無疑方便許多。

為此,十幾年前便有人提出,能不能修建一座跨海大橋,或者海底隧道,方便交流呢?

二、連通台灣和大陸的好處

如果從台灣海峽的寬度上看,台灣海峽的平均寬度雖然有200多公里,但其中最窄的地方,僅僅只有130公里,是完全能修建一個交通要道。

而且,交通要道修建的好處,不僅僅在於交通。

上個世紀,因蔣介石原因,我國大陸和台灣爆發過多次衝突,雖然明面上是台灣和大陸交手,但實際卻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暗地裡和我國較勁兒,將台灣當做阻礙我國發展的棋子。

比如,上個世紀末的「台海危機」,這個世紀的多次衝突、以及最近美國決定實施的對台售賣武器,都是美國為阻礙我國發展而使用的陰謀詭計。

而美國之所以敢如此張揚的支持台灣,給我國找麻煩,便是認定了當時我國陸軍到不了台灣島上。

但如果有一條交通要道可以讓我國陸軍登島,那結果就會有大變化。

因此修建跨海大橋或者海底隧道的好處,不僅有利於兩岸交流,也有利於台灣的回歸。

三、哪一種交通要道好

雖然,建立交通要道的好處多多,但具體建立哪一種交通要道,卻是一個難題。

比如修建跨海大橋。

我國雖然已經成功修建了港珠澳大橋、杭州灣大橋,有著豐富的建橋經驗,但這兩座大橋都是在近海修建,海水不深,海底的地勢也比較單一,是比較容易修建跨海大橋的地點。

但台灣海峽不一樣,先不說長達130公里的距離,單單是台灣海峽海水下面複雜的地形便是一大難關。

要知道,台灣海峽海域下面的地形是起伏不定的,對於橋樑樑柱的建造技術有著極高的要求,而且在深達60多米的海水下面建造樑柱,用何種材料也是一大困難。

再加上維護費用、建造費用,其造價更是驚人,畢竟港珠澳大橋修建就花了1000多億,而想在台灣海峽修建一座不遜色港珠澳大橋的大橋,至少萬億打底,還不包括維護費用。

我國雖然能拿出這筆錢,可危險性也是一個大問題,台灣海峽,並不是那種比較安全的海峽,相反,每年經過台灣海峽的颱風是很多的,是大多數颱風北上的必經之地,在這種環境下,修建一座130公里的跨海大橋,實在太過危險。

所以,修建跨海大橋難度太大。

而國家在很久以前出台的「台灣海峽跨海工程」中,建設跨海大橋的意見也只是備選,所以現在想修建一個橫跨台灣海峽的交通要道,只有修建海底隧道最有可能。

但就算如此,海底隧道的修建依舊困難重重。

目前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是日本的「青函隧道」,該隧道全長54 公里,其中海底部分只有23公里,距離不算太長。

但青函隧道的修建從1971年開始,直到1988年才通車,一共花費了17年的時間,27億美元,換算成現在,起碼要幾百億美元,由此可見,海底隧道需要的資金之多。

而台灣海峽,最短的距離也有130公里,但這只是海面,如果是海底,至少有150公里左右距離。

如此大的工程,又需要多長時間呢?又要多少金錢呢?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國雖然很早便在討論台灣海峽海底隧道工程,並設計了三條海底隧道路線,可卻一直沒有正式實施。

而三條路線,分別是北線,全長120公里,地質比較穩定,第一選擇。

南線,全長170公里,地質不怎麼穩定,但有澎湖群島作為中轉站,次級選擇。

中線,全長128公里,有5——6級地震頻發,不可能的選擇。

所以,海底隧道雖然是我國連接大陸和台灣的第一選擇,但因為種種困難,想要實施,還是有一定難度。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等到那時,台灣和大陸一定可以建設一條交通要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