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鹽保中心開展鹽湖水系調研第461天 ——「走進鹽湖區解州鎮十里舖村」

記者觀察微運城 發佈 2023-01-18T16:06:49.727914+00:00

十里舖村的得名是因為距離解州十里路,簡單且直白,它自古是鹽運路上的必經之地。史料中的十里舖村名字叫作胡家嶺,是鹽運下馬頭方向的第一站,從運城出發行進三十里就到胡家嶺,這裡是鹽商的第一個落腳點,是重要的鹽運驛站。

十里舖村的得名是因為距離解州十里路,簡單且直白,它自古是鹽運路上的必經之地。

調研之路繼續行進,我們來到了這個古村落。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鵬軍,村幹部及村民代表邱高升、王軍峰等參加座談和調研。

史料中的十里舖村名字叫作胡家嶺,是鹽運下馬頭方向(據記載,下馬頭原在蒲州故城南城門外西側)的第一站,從運城出發行進三十里就到胡家嶺,這裡是鹽商的第一個落腳點,是重要的鹽運驛站。

過去,村裡有不少騾馬店,也就是吃飯休息的地方。如果想要把運城的鹽運送到富平、禮泉、潼關、耀州、大荔、石泉等地,都必須經過此地。

這個村分為上下兩個村,南邊的上村是十里舖,北邊的下村是胡家嶺,現在統稱為十里舖。

上村姓張的多,有個張家園;下村姓胡的多,有個胡家嶺,張家園和胡家嶺都屬於十里舖的小村。

過去,十里舖所在位置被稱為後山,前山則是指中條山。

十里舖村南高北低,距離鹽池有近1000米,靠近鹽池的耕地鹽鹼化比較明顯,如果把地翻開不動它,來年上面就會有厚厚一層白色物質。在這樣的條件之下,雨水多了還能收一點,基本上一畝小麥能收二三百斤,雨水不好的時候就絕收。

村裡有一個四十里崗小學,是由4個村集資建立的,分別是沙窩、柳馬、邱家坡和十里舖。

四十里崗是解州與運城之間的一條山崗,也就是從運城西街到解州大概40里的距離。這一截兒地勢較高,是一個凸出來的小山丘,屬於丘陵地帶,通俗來講就是個高坡坡。如果你從北往南看,一般覺察不到它有多高。但是,下到鹽池邊由南往北看,山丘形狀就很明顯了。

我們知道,鹽池之外設立三司,即聖惠、鹽池和長樂三巡檢司。其中的長樂巡檢司據說最早在十里舖地界,後來被劃歸給了長樂村。

過去,十里舖村東南方向的後山根兒,也就是四十里崗下邊靠近鹽池的禁牆之內,與柳馬村交界處有一個七鋪廟。村民曾在那裡挖出過許多舊磚頭,證明那裡應該是廟的遺蹟。

過去鹽池流傳有一句話——「論鋪不論里」,一鋪大概二三里,一鋪設一個烽火堆。十里舖村正南是十鋪,十鋪往西就是西禁門。那時候的西禁門已經成了一個大土垛子,一塊塊古磚看上去挺長,質量很好。鹽池禁牆當時還很明顯,最高處有十米左右。

近水樓台先得月。對於近在咫尺的鹽池,村民都有深刻印象,小時候經常到裡頭撈鹽,供全家食用。

座談中大家認為,鹽池現在成了旅遊區,能發展起來肯定是好事。只是現在雖然叫鹽池,但不能產鹽了。

村民們說,十里舖是那一帶相對乾旱的地方。因為距離鹽池近,也因為地質構造原因,這裡的淺層水是鹹水,特別咸;300米以下的深水層才有甜水。

原先打的是竹管井,後來打的是鋼管井,十里舖與大多數村落的吃水史大致類似。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里打過一眼鋼管井,全村人吃水都靠它,水特別咸,不好喝。2000年,村子吃上「銀龍水務」的自來水之後,條件好多了。

灌溉方面,這裡過去就沒有像樣的井,後來打的4眼現在已基本沒水。這裡的井需要打320多米深,水才夠抽。

村裡的排水通道向北,是明渠,與污水處理廠的管道相接。姚暹渠在村北1000米處,過去一下大雨就會淹地,2021年就淹了2200畝左右。

十里舖村目前共有703戶、2375人,耕地面積6000畝,其中的3200畝地已經陸續被征走,剩下的地主要種的是小麥和玉米,近幾年還種了一些雙季槐。之前種的柿子樹因為灌溉沒有保障,基本沒有收成。即便現在種的糧食作物,也同柿子樹一樣,靠天吃飯,因為沒有水,澆不成。近幾年,還有村民開始嘗試種油桃。

調研中,大家都希望把村里鹽鹼地、沙土地的問題解決一下,同時希望給村里再打幾眼深井,解決灌溉問題。但事實上,即便是有了井,也只能顧及村北的地。

在張鵬軍看來,要解決村裡的灌溉問題,最少還得打4眼井,一眼井「管」幾百畝地,剩下的近2000畝旱地的灌溉問題就能解決,村民還能多一點收入。只要有水,村民種莊稼就能收。之前村裡有過打井的申請,但手續批不下來,因為地下水已經嚴重超采了。

因為缺水,十里舖的集體經濟收入還是空白,村民也受灌溉用水的掣肘,地里的收入沒有保障。如今,村民收入來源主要靠在外地打工,安徽、江蘇、浙江等省都有十里舖村民。全村常住人口是900多人,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老人——老人們負責種地,年輕人都出去了。

那麼,十里舖村的灌溉水源問題該怎樣解決?我們分析了幾種可能。

引黃水在龍居方向,十里舖的地勢高,要想用,得費勁,需要在村里最高處建一個站,把水「泵」過來,然後壓管修渠,但現在設施還不到位。另外大家也擔心由於處在供水末端,等水引到這裡怕就沒有多少了。村民說,這麼多年只有在2006年用過一回引黃水。後來,水渠常年不用之後也壞掉了。

那麼,能否像西王村一樣建個傳統的泊池把水集中起來?有村民認為,這樣怕是還不夠太陽蒸發用。以前村里也有泊池,裡面的水主要用來餵牲口。

「首創水務」在雷家坡建有一個城西污水處理廠,出來的中水倒是可以考慮使用,或者讓引黃水和中水摻雜著用,都挺好。但是,管道、泵房建設得2000萬元資金(包括地埋管),成本太大。不管是尊村引黃水還是中水,要想利用,資金是一大問題。

臨近運城,如何利用區位優勢發展集體產業,張鵬軍的主要困惑是沒有集體用地。曾經有個名叫途瑞通的市政工程公司打算和村里合作,由村里負責加工預製污水井蓋,但沒有集體用地,啥都幹不成。「如果村裡有20畝,集體產業就能發展起來」。

以水定城,以水定村。長期缺水的十里舖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這個村落一定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讓這個鹽運路上的千年古村,重新煥發昔日榮光!

王澤林 王海燕 薛吉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