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五個著力點|宏觀經濟

清華金融評論 發佈 2023-01-19T02:02:48.592371+00:00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宏觀政策主基調、居民消費、房地產、民營經濟、碳達峰碳中和,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五個關鍵點,也是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文/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宏觀政策主基調、居民消費、房地產、民營經濟、碳達峰碳中和,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五個關鍵點,也是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著力點。2022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精準,就是用到著力點上;有力,就是要在著力點上加大政策力度。

助力宏觀政策主基調

疫情三年來,我國的年均增長速度低於潛在增長率。增長速度持續滑出合理區間,對經濟內在機理的衝擊很大,對經濟發展後勁的影響很大。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其中,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任務就是力促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

金融是助力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的重要手段。但究竟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取決於宏觀政策主基調。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我國宏觀政策主基調是擴大內需,貨幣政策配合這一主基調,擴貨幣、降利率,有力助推我國經濟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實現了防止經濟出現大的起落的目的。

經過一段時期的擴大內需和比較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後,政策的邊際效果遞減,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複雜局面,面臨著經濟增長、財政收入、企業利潤、生產資料價格降低和金融風險上升的「四降一升」。

2015年,黨中央及時調整宏觀政策主基調,從擴大內需,轉向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貨幣政策及時做出方向性調整,助力「去槓桿」「去產能」「去殭屍(企業)」「去庫存」「降成本」,助推了經濟穩定、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和總供求平衡。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疫情衝擊以及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更加複雜、更加困難的複雜局面。黨的二十大和2022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沒有再提「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而是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這預示著宏觀政策總基調的重大調整,意味著2023年和今後一個時期,宏觀政策的總基調既不是單純的需求端的擴大內需,也不是單純的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而是需求端的擴大內需和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這是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金融助力擴大內需和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有很多。其中,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是一個這樣的結合點,應是金融助力經濟發展的一個著力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戶籍制度,二是住房制度。就後者而言,金融政策大有可為。

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其中的「租」,主要是針對農業轉移人口等流動人口,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大城市、在一定時期內,很難依靠自身的收入購房,只能是靠租房解決居住問題。過去的金融政策主要是助力城鎮居民購房。

今後,金融政策既要繼續面向剛需的購房需求,也應面向租房需求,特別是面向農業轉移人口的租房。既可以在租賃市場的供給端,對房東(主要是提供租賃住房的市場主體)進行支持,也可以在需求端,對房客(如租房貸)進行支持。

解決好3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的居住問題,促進其在城市安心就業和生活,本來就是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可以從質和量兩個方面增加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延長人口紅利期,也可以起到提高他們一生的總收入、擴大他們一生的總消費的功效。

助力擴大居民消費

2001年到2020年,我國最終消費中,政府消費比重由26.5%提升至31%,提高4.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比重由73.5%降至69%,降低4.5個百分點。多年來的擴大內需,儘管出發點不是要擴大政府消費,但結果卻是擴大了政府消費比重,降低了居民消費比重。疫情三年來,受影響最大的是居民消費。

從目前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居民住房消費等的增長情況看,居民消費已經出現總量萎縮。「三重壓力」中的需求收縮,主要是居民消費收縮;內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費不足。目前的供給增長放緩和有些領域的供給收縮,原因之一也是居民消費收縮。居民消費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的一個關鍵點……

本文刊發於《清華金融評論》2023年1月刊(總第110期)。

本文編輯:王茅

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