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畫院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中國畫篇):雷苗、姚瑞江、趙方方

眼緣藝志 發佈 2023-01-20T10:16:49.202144+00:00

畫者往往窮其一生的時間與精力留駐在旅程上,備嘗難有知音的寂寞與艱辛,一代又一代地,試圖從藝術的圖景中找到中國文化的脈絡。

沿著歷史的脈絡行進,中國畫應是一條與探尋有關的長路。畫者往往窮其一生的時間與精力留駐在旅程上,備嘗難有知音的寂寞與艱辛,一代又一代地,試圖從藝術的圖景中找到中國文化的脈絡。

著眼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當代中青年畫家更力圖在歷史的堆積層中不斷演進出中國畫的新發展。本期藝術現場便從色彩的感性中繼續為大家分享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天地人和——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中部分藝術家的作品。由於無法親臨現場,本次觀展記錄的作品均來自中國國家畫院官網。




雷苗

我們總是要去追著意象的『月輪』,去尋找藝術家在畫中留下的文字與脾性的『線索』,於是藝術家創造了『形與象』,而我們在其中踅摸觸碰到了藝術家形象的『指尖』。

——雷苗



傳統藝術研究中的色彩藝術,或稱「冷命題」,它最初是一種神話思維的表現。中國畫中的色彩凝固而流動,如同春夏秋冬,周而復始。

古人認為「設色妙者無定法,合色妙者無定方」。中國畫中的「變色」處理並不是毫無目的地隨意塗寫,而是使用不同的色調錶現不同的意境。中國畫的色彩與西方油畫、水彩、水粉不同,不講求光色環境影響,與冷暖、明暗的轉折變化,其設色更不是原形原物的純客觀反映。所謂「意在筆先」,要先畫「胸中丘壑」,即為人的感情產物。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雷苗,目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成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雷苗的作品宛若中國古典與西方現代的趣味碰撞,她將文人的審美與情趣一一展現於作品中,給予觀者獨有的怡情享受。畫中迷離的斑影色彩,依稀可見宋人的素樸情致,而這些印跡,卻又無處不暗合著中國詩的底色,猶若辭藻與花韻的無形結合。




姚瑞江

我於至誠之心,忠實於內心最純粹、最直接的人生經驗,用這一心去看世間的一切,讓它通透通透。

——姚瑞江




意足不求顏色似——中國畫家普遍認為,與自然有關的作品要發揮出書法中的筆墨形態,尋求精神寄託,主張將詩歌中抒發不盡的情懷傾注於繪畫中,達到物我交融,充滿「象外之意」。




姚瑞江,畢業於哈爾濱師範大學,後成為該校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多年的浸淫苦參,姚瑞江已窺得筆法之堂奧,每視其畫,沉著靜雅。在姚瑞江的作品中,水墨一直扮演著與色結合中的主導者姿態。他敢於放膽落筆,不把形似作為畫作評判優劣的唯一標準,為了表達對所繪物象的情感,往往強化其表現,善用誇張變形等手法。




趙方方

在中國特有的哲學環境下,花似乎成為靈魂的使者,是浪漫、詩性的代名詞,她嬌作的、以虛無的修辭方式呈現著固化的精神指向。

——趙方方




在藝術家的眼中,色彩並不是中國畫的唯一,還有筆法、技藝的傳承、文化的演進。

趙方方,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徐州書畫院國畫分院副院長。





趙方方的作品是絢爛的,也是虛無的,也正是通過這種「有無相生」的創作意境,他延展著對於生命、命運、自我的深思。天地之大德為生,生生之謂易,這亦是趙方方想要闡述的生命本源。花團錦簇,不在於對生命的寫實描繪,而在於用簡單的設色寫就自然萬物的窮奇變換,不類其似,而是得其形、得其理、得其真。





一點墨,溶於水,一個時代的精神便在紙絹上漫開。幾千年歲月,幾萬里河山,也不過是此時此刻的紙與筆、手與心。仰天觀宇,俯察大地,「天地人和——中青年藝術家邀請展」,我們下期再會。


眼緣藝志 第1009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

文字撰寫:眼緣藝志

如需轉載請先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標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