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挖隧道三年才挖4米,印度見了嘲笑,德國卻豎起了大拇指

柳婉月 發佈 2023-01-20T19:41:21.870266+00:00

這是印度一個教授發布的言論,針對的事件是中國一項基建工程:穿黃隧道。穿黃隧道是在黃河地下打通一條隧道的項目,我國花了三年時間,才打通了兩條4米長的「洞」。

「給我一把鏟子,我能比中國施工隊提前兩年半完成。」

「4米的隧道挖了3年,還敢號稱基建強國?」

這是印度一個教授發布的言論,針對的事件是中國一項基建工程:穿黃隧道。穿黃隧道是在黃河地下打通一條隧道的項目,我國花了三年時間,才打通了兩條4米長的「洞」。

單看時間和數據,這個成績著實有點尷尬。但是這位印度教授顯然忽略了質與量的根本區別,在地球走1億步,也不及在火星走一步來得震撼。

這條隧道背後,關係著我國一個國家級戰略工程,跨世紀水資源調配項目:南水北調。

01 南水北調關鍵點:穿黃隧道

我國水資源分布一直不均,總體呈現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情況。在人口較少的一百多年前,這種緊缺還表現得不算明顯。

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化帶來了水污染,再加上人口增長,水資源越發緊缺,不愁水的南方倒還好,北方經常因缺水發生旱災。

水緊缺的情況如果得不到緩解,北方的工業、農業、民眾生活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當時毛主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水源分布不均的情況。

1952年,毛主席在視察黃河的時候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接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就是南水北調這個世紀工程最初的偉大構想,毛主席以前所未有的胸襟,大膽提出借南方水補充北方的水,開了這個利國利民的福祉之先河。

次年,毛主席在武漢視察,對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一山說:「三峽問題暫時不考慮開工,我只是想摸個底,但南水北調工作要抓緊。」

「三峽問題」指的就是三峽大壩,同樣是我國花大力氣建設的福澤萬世的項目。也是在這裡,「南水北調」這個概念被第一次提出。

1958年,中共中央發布文件正式確立「南水北調」項目概念。不久之後,中科院和國家水電局在北京召開了聯合會議,商討確定南水北調計劃。

但是南水北調只是一個構想,具體實施起來還要克服許多困難。它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還有待考究,因此,確立了概念之後,就是漫長的考察期。

直到197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要興建將長江水引到黃河以北的南水北調工程,這標誌著南水北調被政府列入工作內容,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按照南水北調規劃辦公室的計劃,南水北調被分為「四橫三縱」,所謂「四橫」指的是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條大江大河,「三縱」則是南水北調工程的主體:三條貫穿大江大河、連通南北的輸水通道。

「三縱」被分為東線、西線和中線三條。

東線起於揚州附近,將長江水向北運輸至山東、河北;中線以丹江口為起點,經過河南向河北、北京輸水;西線則準備在長江上游修建水庫和隧道,調水到黃河上游以解決青海、甘肅寧夏和內蒙古等西北省份缺水問題。

其中,中線工作開展最早已經投入使用。東線也已經完成了地下水壓采階段任務,未來不久就可以完工。西線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地形複雜,施工難度最高,目前仍然在規劃論證中。

所以到目前為止,南水北調真正完工的就是中線,作為至今為止南水北調的主體,中線的修建過程無比艱難,自1992年提出可行性報告至2022年轉入正式運行階段,歷經30年。

早在上個世紀,國務院就提出,三條線都是必要的。因此,東西中三線並無主次之分,而是平行並列的,只是由於施工難度、緊迫程度不同,再加上施工力量有限,不可能同時開展,只能暫時集中力量抓大頭。

不過南水北調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要面對,中線需要經過鄭州,鄭州緊鄰黃河,想要北上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像黃河大橋一樣在黃河上架管,一種就是從黃河下面挖隧道通過。

起初不少人支持在河上架管,但是這樣做的難度實在有些大。首先,如果要架管,長度最起碼要在5千米以上,而且需要像橋那樣形成隆起的坡度。

但是管道將來要承擔運輸水源的任務,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將水從河這邊抽送到另外一端。這就需要加裝大型抽水泵,非常消耗能源,因為管道要承載長江支流的水量,其難度可想而知。

再者,管道裸露在外,容易受到天氣影響,夏天溫度過高、暴曬容易導致管道變脆變弱;冬天空氣在零下,一旦管內有水,保溫措施很可能失效,導致凍裂。

因而,只能從下面挖隧道。挖隧道既可以避免暴曬,也可以防止凍裂,還能引導水流自行流動各項成本都低了許多。

當時,我國的隧道盾構技術其實並不像現在這樣先進,為了試驗隧道的可行性,一隊專家在黃河地下進行測試,如果能夠證實隧道的可行性,南水北調就解決了一大難題。

但是三年過去了,只取得了4米的進展。不過當時這4米是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真正的技術,能夠安穩在黃河下打通,否則不要說4米,連1米都無法實現。

即便如此,外網不乏一些人拿這件事情大肆炒作,覺得中國工程師實在是有些「離譜」,嘲笑我們。不過也有不少明眼人,其中就包括德國。

當我國在黃河下打通了4米隧道的消息傳出後,德國專家紛紛表示敬佩。

黃河又叫「濁河」,她既是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世界上泥沙淤積最多的河流之一。黃河河床沉積的泥沙量非常驚人,而且存在許多暗流、泥坑。即便是最擅長游泳的人,也不敢輕易在黃河裡「浪」。

黃河地下的泥土,也在千年沉積、沖刷下變得疏鬆。想要在黃河的下面打隧道,一個不留神就會引發塌方,這絕對是滅頂之災。塌方後,河水會沖刷隧道,將其中的全部淹沒。

更可怕的是,如果隧道已經打通了數千米,卻因技術不夠先進導致出現失誤,引發塌陷,很可能對局部地質都造成傷害,導致泥石流、洪澇發生。

黃河兩岸生活著成百上千萬人,稍有不慎就是災難,我們不能賭。所以在技術成熟之前,無論過去多久都不能輕易出手。就這樣一直研究了3年,我們克服了土質疏鬆、滲水、暗溝種種困難,終於能夠實現在黃河地下打隧道。

即便技術已經成熟,我們依然花了四年來建造穿黃隧道。建設工程幾乎是一米一停,因為往前的每一步,情況都不相同,都可能面臨新的問題。土質、水流、生物,形成了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堅持不懈,終有竟時。

當運水隧道完成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才得以繼續進行。而當初的投入全部變成了寶貴的經驗,為我國修建新的穿黃隧道提供了參照。

比如2017年,濟南就開始修建黃河濟濼路隧道,這條隧道橫貫黃河,而且是通車的隧道。上層是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道,下層是雙向城市軌道。今後也會有更多的「穿黃隧道」建成,為城市邁向更高層次提供助力。

穿黃隧道堪稱世界最難的工程項目之一,換做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恐怕都要想辦法從黃河上面繞過去了,因為打隧道簡直是天方夜譚。唯獨我們不信邪,不認命,最終做到了。

02 克服萬難,終成清渠

但是南水北調的困難遠不止這一點,而且不同主線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比如西線的難點在於海拔高、氣候寒冷。

而正在修建的東線,問題最大的就是水污染。東部地區工業發達,居民眾多,工業農業污染和生活垃圾導致河水污染嚴重,即便將水運輸到北方,也無法作為生活用水直接喝。

因此,為了保障水質,沿線各省份都做了大量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工業污染,包括關停一些重污染企業、嚴格落實環境保護標準,以及叫停一些正在規劃的重污染項目。

農業污染也不可忽視,由於農業作業需要施肥、噴灑農藥,滲入地下水後也會危及水質,各市縣都制定了「隔離帶」,在水庫周圍1公里範圍內嚴禁使用農藥化肥。

在治理的同時,加大監控力度,加強管理,確保水質清澈不反彈。正是國民一心,共同努力,才有了水質的保障。

至於中線最大的難題,是安置搬遷移民。中線起于丹江口,穿過河南、河北抵達北京。河南、河北都是人口大省,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經過不少城市,大量民眾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

因為南水北調會沿途修建水渠、加高水庫,以保障水源運輸通道暢通。但是水庫加高帶來的代價是水域面積進一步擴大,大量土地被淹沒,其中有不少是居民生活的村鎮、小區。

中線核心所在地,河南省南陽市是為南水北調工程犧牲最大的城市之一。總乾渠占用了南陽11萬畝土地,水庫水位升高以後,又淹沒了144平方公里的土地,僅淹沒損失就高達90億元。

為了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南陽市超過16.5萬人離開家鄉,搬遷到了安置區。移民搬遷不是小事,要建設好安置區,做好搬遷民眾的思想工作。

百姓們同樣有大局觀,明白舍小家顧大家的道理。只是在「舍小家」的時候,總會有許多不舍和顧慮,搬遷後工作怎麼辦?孩子入學、家人就醫、生活便利如何保障?

為了發動群眾搬遷、準備好安置區,南陽市的幹部、志願者們夜以繼日地奮鬥,一家一家地勸,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地摳,才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

而位於湖北省西北的十堰市,移民搬遷的任務量比南陽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在丹江口大壩一期工程,十堰市就移民28.7萬人,南水北調項目再移民18.2萬人,兩次移民超過46萬人,等同於一個縣城的全部人口。

由於南水北調需要保障水質,沿線百姓的水上作業都必須停止。南陽市不少居民從前以網箱養魚為生,收入高、來錢快,將「魚米之鄉」的招牌經營得響噹噹。

可是養魚需要投入大量飼料、營養劑,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會污染水源,必須取締。2014年通水之前,沿線全部養魚作業都被關停,百姓們犧牲很大。

南陽多旅遊區,以往不少人在江面、湖面經營遊艇,旅遊旺季一天都可以實現利潤3000元,幾個月下來比種兩年地收入還高。但是旅遊、遊艇都會對水質造成破壞,心中再不忍,也只能含淚關停。

南陽素有「中州糧倉」的美稱,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市。但農藥、化肥會影響水質,在規定的「隔離帶」內,農藥和化肥不能使用。沒有這些輔助,農作物必定減產,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收入、提高糧價,加重農民的負擔。

國家早就顧及到了這些問題,在關停設施、禁止農藥的同時,也會給予相應的補助、賠償,讓百姓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發揚熱情。

移民搬遷,百姓受苦,同樣受苦的還有負責的幹部們。僅南陽市,進行搬遷的時候就有超過300名幹部因為過度勞累暈倒在現場,其中10名幹部再也沒有醒來,犧牲在了南水北調通水之前。

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是村鎮基層幹部,為了說服百姓,一家一家地跑,一個人一個人地勸;為了保障安置房質量,他們每天都要跑好幾趟安置區。身為人民的幹部,他們任勞任怨,透支了自己的身體,直至犧牲。

漢中、安康、商洛等市同樣為南水北調工程犧牲巨大,每年的稅收大幅度降低,百姓收入減少。但是大家都清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環境清朗,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了南水北調,再苦再累也不怕。

03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經過十餘年的工作,總長1432千米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終於在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幾乎是與中線同時,東線工程全長1467千米,也正式通水。

通水後,僅以北京為例,人均可用水將提高足足50%,對生活、工業、可持續發展方方面面都非常有利。

整整七年後,南水北調中線和東線已經累計輸水580多億立方米,年輸水量從最初的20多億立方米提升到90多億立方米。

因南水北調工程,北京市自來水的硬度下降了68%以上;河北省黑龍港流域有超過500萬人徹底告別了世代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歷史。

起初,網友們還擔心南水北調管道會因為天氣寒冷導致凍結,冬天無法輸水。2014年12月,也就是南水北調中線、東線剛剛通水時,就有人提出了這個疑惑。

甚至還有人發現有些渠道已經凍結,這樣一來,能有多少水到北方城市呢?

事實上,建設部門在工程之初就想過這個問題,並做了專門的防凍措施。防凍主要通過兩種辦法來實現,其一是冰蓋。

運輸水源的渠道非常深,越是靠近地下,溫度就越高,也不容易凍結。尤其是在上層形成了冰蓋以後,下層的水就更不容易凍住了,這就相當於犧牲一部分輸水量換取穩定的運輸。

因此,對於那些有形成冰蓋條件的渠道,負責部門會派專人促進冰蓋的形成。

至於無法形成冰蓋的部分,會用融冰泵進行攪拌,再安置排冰閘把碎冰排出。綜合起來,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是輸水能力能維持在無冰狀態的60%,雖然有所限制,但是也夠用。

今天,我們很難相信南水北調這項惠及4.38億人口的龐大工程,只是起源於一個簡單的想像。就像從村南打一桶水送到村北那麼簡單,只是打水的桶有近百億立方米,村南到村北距離上千公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艱難偉大的事業,也要一步一步來實現。那條貫穿黃河的隧道,我們花了三年才打通4米,短短的4米背後,是成千上萬工作人員的辛勤努力、智慧結晶。

中華民族正是具備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一點一滴將一個個浩大的工程建設完成。

從詹天佑帶領建造「之字形」鐵路,到茅以升主持修建跨江大橋,我們都是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拼盡全力,讓我們的國家越發富饒美麗,讓中國基建聞名世界。

參考信源

1,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這裡起步:「十萬大軍」奮戰丹江口 中華網

2,官方回應"南水半路被凍"傳言:無礙如期進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