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刊》頭條詩人胡弦,還是老樣子,沒看到詩歌維新苗頭

三人隨筆 發佈 2023-01-21T17:39:17.676041+00:00

新的一年裡,《詩刊》發布了《詩歌維新宣言》,人們希望在《詩刊》上看到詩壇新氣象,而《詩刊》頭條詩人就應該是個風向標了。

2023年1月,《詩刊》頭條詩人是胡弦。《詩刊》以「古碼頭」為題,發表了胡弦的7首詩。又是《詩刊》,又是頭條詩人,又是2023年的第一期,又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胡弦,能不看看這詩長啥樣嗎?

新的一年裡,《詩刊》發布了《詩歌維新宣言》,人們希望在《詩刊》上看到詩壇新氣象,而《詩刊》頭條詩人就應該是個風向標了。下面這首《月亮》,是《詩刊》發表的胡弦7首詩中的第一首,我們不妨來看看吧。

這首詩,讀起來總的印象是很深奧,而且很豐富。這首詩讀起來不難,理解起來也不難,但要明白這首詩的宗旨,似乎並不容易。也就是說,這首詩里的月亮,代表著什麼?賦予的象徵意義太多,很是傷腦筋。

這也許就是好詩的樣子?不能一下子讀明白,也不能輕易讓人想透。讀一遍不行,讀兩遍也不行,讀三遍只怕還是不行。你說這不是一首詩?那肯定不對。你說這首詩要表達什麼?確實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說實話,這首《月亮》的語言挺不錯,但表達的東西太多。或者說,詩人思緒泉涌,月亮承載了太多的想像,讓人讀了以後,反而抓不到重點。這首詩給讀者出了一道難題,其實,也給詩壇出了一道難題:現在的詩到底該怎麼寫?

而且,這首詩里(不僅僅是這首詩里,也不僅僅是胡弦的詩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明明是一句話,卻偏偏要從中間分行,不僅僅分行,而且明明是一句話,還分成了兩個段落。

難道一句話放在一行里,就落入俗套了?或者說,一句話分行甚至分段,就顯出高明顯出新意了?或者說,一句話分行甚至分段,詩歌就有了跳躍感,甚至有節奏了?

但是,好像並沒有這些感覺。只是讀起來覺得怪怪的,難道詩人就不能好好地說話?就不能好好地寫字?分行分段有些亂,就連標點符號的使用也是很隨意的。因此,在胡弦這首《月亮》裡,並沒有看到維新的苗頭。

詩壇,還是老樣子,《詩刊》,也還是老樣子。詩歌維新,顯然不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個口號,就能實現的。詩歌維新,起碼要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一下:怎麼能讓讀者讀明白,怎麼能讓讀者喜歡。

詩人和讀者,絕對不是互不相干,甚至是對立的。詩人寫詩不是為了為難讀者,讀者讀詩也不是為了挑詩人的毛病。詩人和讀者,應該是有機的一體,他們共同完成一首詩的創作。寫與讀之間,是一種交流,是一個閉環。

如果詩人僅僅把詩寫完,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務。而剩下一半,則需要讀者來完成。但是,現在的詩壇,好像幾乎沒有考慮過讀者,甚至把讀者當成了「愚眾」,當成了負擔。

這就造成了現在詩歌的窘境:詩人覺得自己寫得很好,但讀者卻不買帳。詩人覺得自己辛苦付出白費了,而讀者呢?也覺得自己很冤枉,花時間讀了一首詩,一頭霧水,還不如不讀。

所以,詩歌維新,其實是挺簡單的事,但詩壇卻搞得很複雜。又是什麼理論,又是什麼口號,但就是沒有抓住最根本的問題:詩人心中必須有讀者。而且,這些讀者,絕對不是圈子中的少數幾個人,而是廣大的讀者。

胡弦的這首《月亮》,看來在《詩刊》看來,至少是在《詩刊》編輯看來,是一首好詩。但不知道在讀者看來,這首詩怎麼樣?詩壇和詩人,也不妨聽聽讀者怎麼說。這並不會丟掉詩人高貴的身份,反而是寫詩必須完成的一個環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