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朝的郊遊運動

青衣文史客 發佈 2023-01-22T00:54:34.402423+00:00

作為唐代旅遊主體的一部分,民間唐代民間旅遊發展勢頭迅猛,大有超過社會上層游之趨勢,這不僅得益於全民熱衷旅遊的社會風氣。

旅遊活動是構成中國古代人民娛樂休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群體的旅遊活動及為旅遊發展作出的貢獻是應當被充分重視的。

作為唐代旅遊主體的一部分,民間唐代民間旅遊發展勢頭迅猛,大有超過社會上層游之趨勢,這不僅得益於全民熱衷旅遊的社會風氣。

更得益於大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以及各種旅遊設施、條件的完善。

01 唐代旅遊發展的基礎

1、雲遊的主體

唐代的建立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朝權的局面,科舉取士為庶民步入仕途敞開了大門。

唐代的文人、知識分子奮發激昂、雄心壯志,希望將自己的一身才華報效國家。

他們通過漫遊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結交、謁拜四方豪俊名流、達官貴人,以求譽滿天下,為參加科舉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也有一眾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文人仕途坎坷,半路遭貶,無奈之下的他們投身祖國壯麗的大好河山,雲遊四方。

發泄志不得伸的滿懷愁緒,其中更有看透世間名利、淡泊於世的隱游者,終日與深山竹林溪水、鳥語花香為伴。

唐代文人行遍祖國大好河山,他們的詩詞中充滿了對山水、古蹟、城鎮的詳盡描述。

這不僅為唐代旅遊文化的登峰造極創造了條件,更加助推了當時社會各階層對旅遊的嚮往與追求。

2、旅遊發展的條件

唐代旅遊的發展之所以能勝於歷朝歷代、獨占鰲頭,是與大唐盛世得天獨厚的條件分不開的。

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旅遊活動得以進行的前提條件,唐朝適宜的氣候及廣袤的疆域為民間旅遊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是旅遊發展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只有社會安寧、秩序穩定、氛圍融洽,才能為旅遊活動提供良好的開展空間。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隋末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

唐前期,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使得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達到空前繁榮。

出現盛世之景象,在這和諧、安寧的社會氛圍中,旅遊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旅遊發展之巔峰。

農業方面,除均田制等土地制度的實行使農業生產得以穩定,鐵犁牛耕的普遍推廣、曲轅犁等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皆推動了農業的良好發展。

農業的發展必然促進農業的豐收、增加農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廣大農民生存發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使其在享受安定生活的同時,能夠有額外的能力和精力進行旅遊這一發展性活動。

工商業在唐代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一直被視為賤業的工商業在唐代社會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唐代文化燦爛輝煌,在中國古代有登峰造極之勢,對當時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民間旅遊作為一種休閒文化,也是唐代文化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文化對於民間旅遊的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柱的作用。

02 旅遊的類型

1、文人雅士郊遊

文人雅士是唐代民間旅遊群體的中堅力量,他們行遍祖國大江南北,每行至一處都會留下許多壯美詩篇,為古代旅遊留下深厚的文化底蘊。

唐人的山水情結使他們對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充滿嚮往,為了飽覽國家大好河山,文人們跋山涉水,不辭辛勞。

醉情於山水游的文人有的鬥志昂揚、意氣勃發,有的卻仕途不暢、失意消極,因而山水游又可以分為壯遊和失意游。

唐代繁榮發達的經濟、自由開放的思想文化,給了文人們自由發展的空間,加之招賢納士的科舉制為庶族知識分子打開了盡忠報國、實現豪情壯志的大門。

普通士人階層紛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在大自然中為人生理想而不斷求索。

自古胸懷「建功立業」大志卻壯志難酬、志不得伸者不在少數,他們滿腔熱血希望在複雜的朝廷中力挽狂瀾、盡心盡忠,卻總是事與願違。他們在舍與不舍的矛盾中掙扎,最終開始了半隱半仕的生活,雖然身處山水田園,終日與旖旎風光為伴,始終心繫國家,詩人劉禹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都是此類「半隱半仕」游的典型代表。

唐代還有一些看透俗世紛擾、淡泊名利,終日以青山綠水為伴,以清高無欲的姿態生活得自由自在的「逍遙遊」者。

2、婦女結伴踏青郊遊

婦女在封建社會是一類特殊的群體,她們受「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束縛,在社會中處於不平等的地位,沒有獨立的自由空間和財政權力。

到了唐代,由於社會風氣的開化、中西文化交流的頻繁,有關婦女的封建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淡化。

她們較其它朝代的女性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和權利,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因而在群眾基礎廣泛的民間旅遊中,這一類群體的出遊值得關注。唐代婦女的出遊形式多種多樣,時間主要集中於節假日。

每至節日,婦女們便會為出行施粉塗黛、刻意打扮,她們曼妙婀娜的身姿穿梭於街巷,每每吸引眾人的眼光。

走出深閨別院,婦女們得到了平時少有的自由,她們投奔到自然風光中,全然釋放束縛和壓力。

在難得的節假日裡,她們結伴郊遊踏青、觀花賞景,故「長安春時,盛於游賞,園林樹木無閒地」。

婦女群體中存在一些思想前衛、不受世事束縛的個性女子,她們的出遊完全根據自身喜好和心情而定,天下之大,無處不游。

出家為道的魚玄機就是這樣一位女子,她有著不同於普通婦女的雄心壯志,認為走南闖北、遊山玩水不應當只是男子專有的權利。

她登名山大川、覽秀麗美景,留下「雲峰滿目放春晴,歷歷銀鉤指下生」的美詩。

還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禁錮,與眾風流才子一同宴遊,在同行中邂逅美麗愛情。

03 郊遊休閒觀念的轉變

1、上層人士的模範表率

目前,我們提倡與時俱進,殊不知遠在唐代,先人們早已給我們做好了榜樣。

我們既要保持優良的民族傳統,又要促進新興的時尚潮流。

如前所述,唐代承繼了前人的優良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不僅僅使休假時日增多,休假名目增多,同時也使休閒方式更加豐富多彩,更主要的還是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休閒時尚潮流。

社會上層的模範表率作用,其一在於他們身體力行自參與其中,而使社會不同階層羨慕不已。

其二在於他們的名篇佳作彰顯精神風貌,而使社會不同階層心嚮往之。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成為社會上層假日休閒活動的文化內涵。

文官肩負管理天下的重任奔走於天下,在樂山、樂水之際努力將自己修煉成智者、仁人,並以其才情吟山賦水,弔古評今,為其他階層平添文化底蘊。

唐代是文人士大夫的時代,他們是唐代精神文明的主要創造者。

他們對大好河山的熱愛,對山山水水的眷戀,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風氣。

他們的遊蹤遍及海內,以多姿多彩的旅遊形式使漫步山水田園,遊歷名山大川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這種「旅遊天地間,休閒野外村」的心態廣泛波及到了社會各個層面,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百姓走卒,皆「侈於游宴」「以不耽玩為恥」。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知識分子是唐代假日休閒活動最有活力的群體,他們是時代潮流的引領者,是世風變化的風向標。

2、封閉到開放的轉變

唐人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這也造就了「取我所需,盡為我用」的大家氣象。

有唐一代社會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明與開放,形成唐代民眾特有的精神氣質和人生意趣,充分體現出了一種生命精神的高尚情操。

公元7世紀初葉至公元8世紀中葉的大唐帝國,正處在封建社會上升階段的高潮期,是一個在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全民生活意志旺盛、思想自由解放的時代。

在唐朝,奉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包容的宗教政策。這不僅僅使得唐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而且使得中原民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融洽。

甚至還形成了佛、道、釋三家並存的局面。正因為如此,在唐代假日郊遊休閒活動才有了外來文明的廣泛傳播。

結語:

唐代郊遊根植於得天獨厚的物質、精神條件,其發展之蓬勃大有超過社會上層游的趨勢。

它不僅傳承了前代旅遊發展之精髓,對後起之朝代的旅遊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的旅遊風氣經久不息,旅遊作品及旅遊資源堪稱經典,在其後各朝各代的民間旅遊活動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大唐的風采。

唐代民間旅遊不僅僅代表了唐代旅遊文化的燦爛,更是中國古代休閒文化輝煌的印證。

參考文獻: 《唐六典》

《資治通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