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到十五,天天都有戲!在大理過個濃濃的白族年

大理髮布 發佈 2023-01-23T10:13:19.632190+00:00

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雞足山傳統「朝山節」,節日期間人們都會到雞足山祈福,朝拜「朝山」也成為了雞足山重要的一個傳統習俗。


過春節

白語叫「果則哇」(guoz zerfwa)

直譯即「過正月」

是指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段時間的節日

在此,先祝大家新春快樂



春節期間

大理的喜慶活動非常多

耍獅耍龍、接送本主、唱戲跳舞

.....

很多白族村落的本主節也在正月里

下面就跟著小編的腳步

一起去感受大理春節的民俗節

感受濃濃的白族年





正月初一


賓川雞足山朝山節


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雞足山傳統「朝山節」,節日期間人們都會到雞足山祈福,朝拜「朝山」也成為了雞足山重要的一個傳統習俗。



朝山節,又名飲光會、轉山節,相傳源於迦葉尊者開山之時,報曉金雞選址,迦葉尊者入定雞足山華首門,雞足山成為迦葉尊者的道場。據《徐霞客遊記》載:「街子者,惟臘底集山中,為朝山之節」,俗稱香會。



節日期間民俗文化活動豐富,有耍龍、舞獅、賽馬、打歌、鬧花燈等,獨具特色。期間全國各地信眾慕名而來,雞足山香客雲集,人們上香祈福,朝聖求渡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萬事順意。




正月初二


賓川上滄村接本主


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是上滄群眾接本主回村供奉的節日,俗稱「接佛」,對於他們來說這就是「過年」,情景熱鬧而虔誠,一直沿襲至今,代代相傳,沿續不斷,繞三靈、霸王鞭、大本曲彈唱、白族對歌、洞經音樂等民間文化活動形成了上滄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成為上滄一大人文景觀。





正月初二一早,四方賓客雲集上滄,人們自發地聚集到村里中心廣場,準備迎接本主,整個村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萬人空巷接「本主」,呈現出一派歡樂祥和的美好景象。以獨具特色的方式,祈福迎祥,慶賀新春佳節,表達生活富裕後的喜悅、歡快心情。


雲龍白族吹吹腔


大達、箐干坪、下塢、三七、湯鄧……在雲龍的很多白族村寨,春節必有的一道盛宴就是唱「吹吹腔」戲。吹吹腔,又叫「嗩吶戲」或「板凳戲」,是雲龍特有的地方戲種,往往在重要的節慶活動和民俗活動中表演。但現今,只有在春節才能看到正式的演出,戲一般在初二開台。



吹吹腔其伴奏以吹為主,嗩吶是吹奏的主要樂器,此外,還有鑼、鼓、鈸、鑔等打擊樂器,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說法,演員的唱腔與嗩吶鑼鼓或打擊樂交替進行,「唱時不吹,吹時不唱,唱時不舞,舞時不唱」是它的一大特點。



雲龍長新大達村白族吹吹腔


大達村有一支一百多人的白族吹吹腔藝術團,由當地群眾自發組成,主要在春節期間進行表演,通過「打街」的形式,把新春祝福帶給村中的各家各戶,群眾則自發捐贈米麵、柴火、臘肉、現金等財物來支持戲班唱戲,使吹吹腔更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情。


雲龍長新箐干坪村吹吹腔


雲龍舊洲吹吹腔


雲龍舊州鎮三七村(原州府衙門所在地)建有戲台,而據舊州等地的老藝人世代相傳,在明正統年間舊州下塢地區就已演唱吹吹腔戲。




正月初三


喜洲鎮中央祠堂本主節


本主節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序,即請神、迎神、祭神、娛神、送神。村民們到本主廟祭祀,在家中宴請親友。無論繁簡,一年一度的本主節都是白族村民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千年古風,世代傳承,成為白族本主文化的一個標誌。



喜洲鎮金河村本主節



正月初四


雙廊青山村刀山會


成千上萬的白族人民匯聚在洱海之畔,舉行隆重的刀山會祭祀自己心中的本主李芝芳。上刀山是一種特殊的民間活動,是大理白族遠古時期的一種社會宗教遺風。


雙廊大建旁村接本主


大年初四一大早,雙廊鎮大建旁村迎「本主」的隊伍就浩浩蕩蕩地出發了。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彩旗翻飛,龍騰獅舞,群情歡騰。天剛亮,洱海中駛出兩條大船到紅山接「本主」,然後駛向雙廊北海「本主」上岸。「本主」所到之處,龍燈、獅燈、霸王鞭和鑼鼓、嗩吶聲喧天動地。晚上整夜唱戲、對歌,白族調、神曲此起彼伏,歌唱對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正月初五



大理古城三文筆村葛根會


會期這一天,方圓百里,成千上萬的白、彝、漢等各族群眾身著五顏六色的盛裝,匯集到崇聖寺以北的三文筆村,買賣葛根,品嘗葛根,交易農資,演戲對歌,逛廟拜佛,熱鬧非凡。大家品嘗葛根的方法也很特別,將葛根切成薄片,去皮,蘸一點點土鹼粉或土鹼水,然後放到口中慢慢咀嚼,甘甜中伴有一絲絲的苦意,回味悠長。



正月初七


彌渡太極山廟會


農曆正月初七,一年一度的太極山廟會在彌渡縣密祉鎮太極山舉行,數千人祈福的場景非常壯觀。太極山廟會是一項沿襲了數百年的傳統。每到這天,周邊的群眾就自發地聚集在太極山巔,朝山祈福,春遊踏青,唱燈舞獅,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闔家平安。



正月初八



挖色鎮挖色村本主節



祥雲七宣村啞巴節


正月初八這天,七宣村的村民會用鮮艷的塗料在身上進行彩繪,由族人畢摩長者主持祭拜山神、恭請「大啞巴」儀式,通過祭拜神樹、年松,經過「三請三唱三起號」,啞巴隊載歌載舞地從村頭打跳到村尾,將「大啞巴」請到文化會場中央,隨即開始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啞巴舞表演。




正月初九



巍山立龍寺及玄龍寺松花會


松花會又稱龍華會,時間是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相傳這天是玉皇大帝的聖誕。這天大理地區的各族人民群眾都要去朝拜玉皇大帝。其中以巍山立龍寺和玄龍寺的松花會最熱鬧。當天,當地的各族群眾都要去遊覽立龍寺和玄龍寺,燒香許願,祈求吉祥,賞景觀光,盡情娛樂玩耍。




正月初十



喜洲鎮仁和村本主節




正月十二



下關鎮洱濱村、銀橋下村本主節




正月十四



喜洲鎮周城村本主節


周城的本主節又稱為本主會,在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七日舉行,會期四天,主要程序有「起駕、出巡」、安置到「行宮」集中祭祀、社戲歌舞娛神等,最後送回本主廟。



農曆正月十四迎本主,這一白族習俗在周城村已延續了上千年。男女老少盛裝打扮,自成行列,在簡短的祭祀後,由剛結過婚的年輕小伙請出本主像,放入花轎迎回村中,接本主的隊伍沿著村裡的街道一路耍龍舞獅,每途經一戶人家,主人都會焚香祈禱,燃放鞭炮,歡迎本主的回歸。



遊行結束後,人們又聚集到古戲台前參加祭祀盛會,洞經古樂、霸王鞭等白族特有的文藝表演輪番登台,村民們在欣賞表演的同時,也會在廟下設供燒紙,祈禱來年風調雨順、政清人和。盛大的祭祀活動將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期間,村民們也會前來唱念頌辭、祈神賜福。




正月十五


彌渡密祉花燈會


正月十五在彌渡縣密祉鎮都要舉行一場花燈盛會。來自各個村的燈班近千人歡聚密祉大寺廣場,男女老少們拿出最得意的節目賽燈。屆時整個廣場彩燈繽紛、花燈潮湧,鼓樂聲響處獅舞龍騰、彩扇翩躚,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



密祉元宵燈會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的原生態花燈燈會,是花燈文化的「活化石」,被譽為「東方花燈狂歡節」。密祉元宵花燈會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的燈會是這個小鎮一年中最隆重和最盛大的節日,對於密祉人來說,春節可能不回家,但是正月十五、十六一定要回家上會,這才是密祉人真正地過年。


劍川甸南及羊岑村青姑娘節


每年正月十五,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過傳統「青姑娘」節。傳說,青姑娘是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養媳,遭受婆婆、丈夫的虐待,「挑水幾擔要計數,討火遲回罵連聲,身子打成破竹杆,膽戰心又驚……」過著非人的生活。她發出怒吼:「牆上人影難成畫,水底撈月白費神,萬丈鐵鏈纏住身,難鎖我的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她只得跳進海尾河,以死來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



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婦女在每年正月十五紛紛聚會,開展祭奠活動。晚上,她們抬著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邊走邊唱敘述她悲慘遭遇的長詩《青姑娘》。


大理市鳳儀鎮「春醮會」

正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鳳儀鎮一年一度的「春醮會」民俗文化活動,鳳儀各族人民及各地群眾,從四面八方湧來,歡度「春醮會」,場面十分熱鬧。當天,在鳳儀鎮城區中心街道上,來自鳳儀鎮各個村委會的文藝隊都齊聚這裡,有舞龍的,有跳舞的,有打腰鼓的,一條街從街頭到街尾,都洋溢著濃濃的傳統民俗風味,讓人目不暇接。在當天的活動中,文藝隊不僅為群眾們表演節目,還將進行遊街巡演,以這樣的方式,來慶祝正月十五「春醮會」。



「春醮會」還以洞經古樂、高蹺雜技、耍龍舞獅、秧歌花燈、雕塑彩扎、戲曲臉譜、小調歌舞等藝術展演,歌頌現代生活,引導群眾健康向上,辭舊迎新,是鳳儀地方文化藝術大餐,也是鳳儀人民的盛大狂歡節日。


鶴慶天子廟會


鶴慶天子廟洞又名青玄洞,是一古溶洞,洞內寬敞,深不可測。在洞外兩側高7米、寬6米的石壁上刻有浮雕佛像,大理鶴慶天子廟洞中為觀音菩薩,兩側雕羅漢、天王等像,俗稱十八羅漢朝觀音。



每年的正月十五為天子廟會,會期為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相傳已有上千年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一年一度的廟會漸漸演變成了物資交流大會。期間還開展文藝表演、民間對歌等娛樂活動。



來吧

這個春節

感受大理各地民俗

一起在大理歡歡喜喜過大年


來源:大理廣播電視台公眾號

編輯:劉文波

審核:李政波

終審:李建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