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授銜:許世友比一位大將戰功還高,卻只授上將,許終生不作評論

有歷史 發佈 2023-01-24T15:12:19.543548+00:00

1955年11月29日,古都南京,解放軍軍事學院大禮堂響起軍歌聲。走在最前面的一位,挺胸昂頭,虎步生威,正是赫赫有名的「明星將軍」許世友。

1955年11月29日,古都南京,解放軍軍事學院大禮堂響起軍歌聲。

軍歌聲中走出八位將軍,準備接受劉伯承元帥授予的解放軍上將軍銜。

走在最前面的一位,挺胸昂頭,虎步生威,正是赫赫有名的「明星將軍」許世友。

至此,一場許世友授大將還是上將的爭論與傳聞,終告塵埃落定。

許世友將軍雖然略有遺憾,但他光風霽月,不慕榮利,總體還是很高興的。

其實,在最終授銜方案確定前,一度有人傳言,許世友能夠躋身開國大將行列。即使是名單公諸於眾後,仍有人說,以許世友的功勞資歷,比十位大將中的一到兩位都硬,為啥許將軍落選了呢?

後來在他晚年,老將軍的許多部下都問過他,是否意難平?老將軍始終不予評論。那麼,這其中真的有什麼隱情嗎?

一、許世友戰功夠不夠硬?

55年大授銜,是我軍歷史上一件非常複雜、牽涉面非常廣,等於給開國將領們設定軍中天花板,因此,參考條件非常多,不能因為某一項特別突出,或者大家都非常推崇某一位將領,就給他評很高的軍銜。

總的來說,55授銜主要參考三個方面的條件:戰功、資歷、職務。

許世友將軍的戰功自然是非常輝煌的。紅軍時期職務低,且不多說。抗戰時期在膠東獨立領導一個軍區,把膠東打造成四出主力的全國模範根據地,膠東子弟構成的華野九縱(陸軍原27集團軍的前身),是威名赫赫的頭等主力。

解放戰爭後期,許世友與譚震林指揮山東兵團,從膠東一直向西打,收濰縣、下兗州、戰濟寧,幾乎解放了半個山東。最亮眼的戰績,自然是濟南戰役,生吞十萬國民黨軍,活捉王耀武。

這份戰績夠硬嗎?確實夠硬,但要光憑這個就要擠進大將行列,恐怕成色還有點不足。

為了更準確、更客觀地說透這個理,我們要找幾個參照人物:

第一,粟裕。

第二,劉亞樓。

第三,陳士榘。

粟裕是開國十大將之首,坊間愛戴粟大將者,不乏將其排為無冕之帥的,甚至有的人愛戴過度,還說什麼粟大將足可力壓大十元帥中的誰誰誰,客觀地說一句,粟大將沒評上元帥,是各種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此事又是55年大授銜的一大公案,可以單獨開一篇文講敘,本文就不再多說了。

單說粟裕的戰功,在十大元帥之中足可與彭、林、徐諸位匹敵,九位開國大將的戰功,與粟相比都相形見絀,這是無可爭議的。

所以,以粟大將為參照系,無論戰功還是職務(許上將在華野是粟大將的下級),許世友要評上將顯然不太夠格。

那麼比不過粟裕就不能評大將了嗎?也不全是這樣,否則另外九位大將就都不太好說了。

再看戰功近似的兩位,劉亞樓和陳士榘。

劉亞樓解放戰爭中任四野參謀長,協助101指揮遼瀋、平津戰役之功,自然要壓過許世友一頭。解放天津之戰,是劉亞樓親自指揮的。只看戰功的話,劉亞樓比許世友只高不低。劉亞樓還是新中國首任空軍司令,要知道,軍兵種司令員或政委符合評大將的條件,但劉亞樓只評了上將。

陳士榘的參照意義就更明顯了。陳士榘任華野參謀長期間,一度與政治部主任唐亮率一個兵團獨立作戰於河南,與陳賡兵團一同解放洛陽,又獨力解放開封。這份戰功,可以說也不亞於許世友。陳士榘也是評為上將,與其地位、戰功相侔的許世友授上將之銜,應該不虧。

二、許世友資歷是否強過某開國大將

從資歷上說呢?是否能壓過十大將的一位或幾位呢?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許世友上將在開國57位上將中排名很靠前,第六。

前五位分別是蕭克、李達、張宗遜、李克農、王震。

大家注意到了吧,在許世友經歷過的紅四方面軍、山東抗日根據地(115師)、華野、三野各個歷史時期,同一個山頭中的上將,排名都不如他。

這充分說明了許世友將軍資歷之硬、名氣之大、戰功之高。

早期的對比人物大家不熟悉,就不多說了,只看華野、三野時代的幾位上將排名,就知道許上將有多強了。三野在55年、56年授予上將軍銜的還有5位:陳士榘(華野參謀長)、宋時輪(十縱司令)、唐亮(華野政治部主任)、葉飛(一縱司令,葉王陶三大虎將中唯一一位授上將的)、王建安(八縱司令)、韋國清(二縱司令兼政委)。

除了譚震林力壓許世友(譚老闆在黨內的地位一直都比粟裕高一頭,至少可授上將,甚至有機會爭一下大將,但因轉至地方工作,不再參與評軍銜),其餘三野大將都不如許上將。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三野頭號虎將,許世友是否能力壓一至兩位開國大將呢?

大將中前七位,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名望、戰功、資歷、職務都是無可爭議的。後三位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可能有些爭議,這三位戰功似乎都不夠卓著,我們一個一個說。

資歷這個東西,如果差別只是一點半點,比如你當年是紅軍軍長,我是紅軍副軍長,那麼到1955年時,這麼點細微的差別並不足以決定兩個人產生大將與上將的巨大差別。

只有差的特別多的時候才管用。

比如羅瑞卿大將。羅瑞卿早在1932年時,就已經做到紅一方面軍第四軍政委,在政治方面極其出色,後來一直奮戰於保衛局系統,直接負責中央的安全。

這個角色註定了羅瑞卿不會像陳賡、粟裕、徐海東幾位大將一樣東征西殺,在戰鬥一線建立功業,而只是充當幕後英雄。但有道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中央保衛系統與領袖直接打交道,這種特殊的生死相托的感情,可不是一般工作關係可比的。

尤其是長征途中,各種內外交困,各種危機四伏,張國燾突然來了這麼一下子,這時誰是自己人、誰最可信賴?羅長子。

再說王樹聲。王大將是紅四方面軍的代表人物,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不說別的,就這一條,穩壓許世友一頭。當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王樹聲大將對黨無限忠誠,軍事能力也是一流的存在。無奈1946年中原突圍時,我中原軍區力量實在太過薄弱,抵擋不住處於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的圍攻,沒打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只是一時一地之失,中央並沒有因此否定王樹聲,後來評定軍銜,王樹聲躋身大將行列,沒有任何疑問。

那麼就只剩許光達大將,可以一比了。二許相比,許世友能強得過許光達嗎?

解放戰爭中許光達大將是縱隊司令,與許世友齊平。論戰功,許光達似乎也比不過許世友。所以許光達進入大將行列不光別人看著有點勉強,連他自己都覺得評大將太高了,反覆向黨中央、中央軍委請求自降一等,評為上將就足夠了。毛主席稱讚他「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但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

許光達再三上書,最後中央決定,大將還是要授,但行政級別可以調低一級。十大將都是行政四級待遇,許光達降為行政五級。

中央堅持授許光達大將並不是沒有道理,就從資歷這一條來說,許大將並不弱。大家可以從三個方面看看:

第一,許光達入黨很早。入黨時間是評定軍銜一條極為重要、極為重要、極為重要的標準,元老這兩個字,有時比功勞更有份量。且不說57位開國上將鮮少有比許大將入黨時間早的,就是在十位開國上將中,許光達也是靠前的。

蕭勁光,1922年12月;

陳賡,1922年12月;

徐海東,1925年4月;

許光達,1925年9月;

黃克誠,1925年10月;

王樹聲,1926年2月;

張雲逸,1926年10月;

粟裕,1927年6月;

譚政,1927年10月;

羅瑞卿,1928年10月。

大部分開國將領都是在偉人組織秋收起義後,在井岡山紮根後,才加入紅軍、加入共產黨的,而許光達在南昌起義前就入了黨,夠不夠硬?許世友1927年入黨,雖然只晚了兩年,可在革命之初,這是數量級的差別。

第二,許光達參加了南昌起義。

入黨時間早晚是政治標準,參加南昌起義則是軍事標準。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是寫進官方歷史的話語,能夠參與這場起義的,在後來開國大授銜中都很有份量。開國十大將中,只有粟裕、陳賡、張雲逸和許光達參加了南昌起義。

許世友雖說也加參了黃麻起義,但兩相比較,孰輕孰重,就不用筆者多說了吧。

第三,許光達是紅二方面軍代表人物。

每一個層級的將帥,都要包含各大山頭的代表人物。十位大將中,許光達既是紅二方面軍的代表,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具有雙重代表性。

說到這裡,還要提到一個人物,張宗遜上將。張上將在57員開國上將中排名第三,也是威武至極的人物。本來,張上將比許光達更能代表老西野和一野,他是一野副司令,比兵團司令許光達高一級。

1952年,軍委曾出台過一個參考版的大將名單,共有15人。

按排名順序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張宗遜、宋任窮、許光達、蕭克、王震、周純全。

這個名單中,前九位與後來的開國十大將排序相同。大家也看到了,張宗遜本來是在許光達前面的。

後來之所以許光達後來居上,大概就是考慮到十大將中必須留一個紅二方面軍的代表,而且許光達從職務、級別、資歷等方面綜合考慮,也夠得上大將,所以就成功補位,在最後時刻進入大將行列。

可以說,除了第三條考慮山頭的意義多一些,前兩條都是實打實的資歷,無論比哪一個,許世友都比不過許光達。

三、職務限制了發揮

最後我們再說說職務的問題。

客觀地說,許世友的戰功,的確要比幾位開國大將尤其是許光達強一些。如前所述,許光達在資歷方面勝過了許世友,但不止這些,在職務方面,許光達也比許世友強。

55年授銜,將帥們當時擔任的職務級別也是一條參考依據。

當時我軍內部級別有九級:

大軍區(一等)、大軍區(二等)、兵團、軍、師、團、營、連、排。

只有一等大軍區的主官才能授大將或上將。許世友不是一等大軍區主官,而許光達是。

一等大軍區級單位,包括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幹部部、總後方勤務 部,海軍、空軍、公安軍,炮兵、裝甲兵、工程兵。

許世友在55年前後,當過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江蘇省委第一書記、國防部副部長。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許世友在總參和國防部都擔任了副職,雖說只是掛名而實際不到任,這好歹也是國字號的職務了,為啥不能競爭一下大將呢?

其實還真有過這麼一檔子事。

上文我們提到一個15個的大名單,這裡面沒有許世友。但在15人大名單之前,還有過一個22人的大名單。多出來的7位,按排名分別是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彭紹輝、王宏坤、楊得志。

這個名單,顯然就是考慮戰功多一些,這老幾位,都是各大野戰軍中的頂尖戰將。

許世友排在這7位之首,他的副總長、國防部副部長職務是直接原因。

不過中央最終考慮,將帥軍銜要少授、慎授,最終接連斃掉22人和15人大名單,許世友職務級別雖高,但畢竟不是正職,最終被平衡掉了。

許光達最有含金量的是裝甲兵司令員,這是實打實的一等大軍區級職務,起步就是上將,綜合考慮授為大將,也算得實至名歸了。

許世友上將深受廣大軍民的喜愛、讚譽,是老將軍戎馬一生、為人民立下汗馬功勞的結果。但是畢竟授銜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許老將軍遺憾錯過大將,但絲毫不影響他的光輝形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