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戰期間的黃埔軍官訓練班

正確認識自己喜歡 發佈 2023-01-25T19:39:10.350835+00:00

1947年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為適應國軍大量初級幹部之需求,以及讓眾多行伍軍官取得黃埔學籍,陸軍軍官學校遂奉命在各地成立7個軍官訓練班。

內戰時期之軍訓班


  1947年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為適應國軍大量初級幹部之需求,以及讓眾多行伍軍官取得黃埔學籍,陸軍軍官學校遂奉命在各地成立7個軍官訓練班。

  北平為第1軍官訓練班,主任徐幼常。第15至16期,畢業2千餘人。

  西安為第2軍官訓練班,主任劉釗銘。第15至16期,畢業3千餘人。

  瀋陽為第3軍官訓練班,主任宋希濂。其他不詳。

  台灣鳳山為第4軍官訓練班,主任孫立人。第15至19期,計5期畢業計萬餘人。

  新疆迪化為第5軍官訓練班,主任劉嘯凡。其他不詳。

  漢口為第6軍官訓練班,主任陳素農。其他不詳。

  徐州為第7軍官訓練班,其他不詳。

  第2軍官訓練班簡況:1947年初冬,原陸軍軍官學校西安督訓處在21期學生畢業後,已無軍校正期學生的訓練任務。未幾,該處又奉令改為「陸軍軍官學校第2軍官訓練班」(簡稱2訓班)。主要任務是調訓胡宗南部及西北其它部隊的連、排級行伍軍官,以及「青年軍」中的軍士班長;訓練時間很短,每期大約8個月。從1947年底至1949年春,先後辦了兩期,第15期於1948年8月在王曲結業,第16期於1949年4月在勉縣結業,共約3千餘人。學員結業後,按規定一律返回原部隊。

  1949年10月,2訓班遷移四川新都縣寶光寺;當時受國民黨軍隊不斷起義投誠的促動下,全體官兵公推上校教官崔國英(東北人,東北講武堂畢業)和任榮甫(山東人,東北講武堂畢業)二人為代表,與解放軍18兵團取得了聯繫,於1950年1月宣布起義。解放軍成都軍管會派軍代表王松林到寶光寺接管,將所有起義人員均被編入隨營學校,分為校官和尉官兩個隊,仍住寶光寺進行學習。1950年6月,對起義人員開始進行安置工作,有少數人留在解放軍參加工作;其餘人員陸續復員至1951年完畢。

  第4軍官訓練班簡況:1947年10月,本班成立於台灣省高雄縣鳳山鎮,初定名為陸軍軍官學校台灣軍官訓練班,後因各軍官訓練班相繼成立,乃改為陸軍軍官學校第4軍官訓練班。在組織上隸屬於成都本校,指揮上歸台灣陸軍訓練司令部,由司令官孫立人兼班主任。

  4訓班從第15期起至19期(軍訓班最後一期)止,計辦5期畢業萬餘人。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撤退台灣,而陸軍軍官學校本部師生則在成都起義,從此陸校在大陸告終。1950年9月蔣介石手令陸軍軍官學校在台復校,並以鳳山本班為校址,就此成為台灣的黃埔,第4軍訓班遂正式結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