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奇冤:魏延之死

談史論文 發佈 2023-01-25T22:20:22.501419+00:00

劉備的蜀漢最重要的地方有三處:一是荊州,二是漢中,三是成都。劉備入川時,孔明、關羽、張飛、趙雲等精兵強將全留在荊州。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無成功的可能?如果魏延鎮荊州,是否也會失守?魏延有沒有反叛?

劉備的蜀漢最重要的地方有三處:

一是荊州,二是漢中,三是成都。

劉備入川時,孔明、關羽、張飛、趙雲等精兵強將全留在荊州。到龐統意外身亡後,劉備入川屢屢受阻,便調孔明、張飛、趙雲等人入川,留關羽獨鎮荊州。

關羽追隨劉備良久,文韜武略,樣樣過人。平素劉備分兵時,總是由關羽獨領一軍。這時,由關羽守荊州,可謂名至實歸!

劉備得益州(成都)後,便定都成都,這時,需拔擢出一人來守重地漢中。

當時,大家都認為會重用張飛擔此任,張飛本人也認為非自己守漢中不可。

關羽、張飛在劉備麾下資歷最老,且都被稱為"萬人敵"。關羽已在荊州鎮守,再找一個獨擋一面的人,以資格而論,自然是張飛了,再次之則是趙子龍。子龍隨劉備也很久,爭奪漢中時,趙雲屢立戰功,"一身是膽"就是在漢水之戰中搏來的。

可劉備卻破格擢用了魏延。魏延也不辱使命,鎮守漢中多年,將漢中經營得固若金湯,曹魏始終不敢窺視。從中可見,魏延是個有才略的大將。這在人才缺乏的蜀漢,更是一棟樑之才!

各位新年好,這裡根據《三國志》等正史來談一談魏延這個人,看看他是不是真要造反。

一,子午谷奇謀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與部下謀議。魏延獻計:

魏國的安西將軍關中都督夏侯楙,是曹操的小女婿,既無智謀,又無勇氣。你只要給我精兵五千,直指長安,他聽到我去,定會逃走。等魏國東方救兵來,還得二十多日,到時你的大軍也到了。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一一《三國志》注引《魏略》

這計策太過懸危,因與孔明一貫謹小慎微的行事風格相悖而沒被採納。

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事。此時,魏國見蜀國久不出兵,認為已無力北伐,加上魏明帝剛即位,所以毫準備。蜀軍突然襲來,一路勢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而降,但因馬謖失街亭前功盡棄。

其實,馬謖也是有才能之人,但作戰經驗缺乏,不免有失。

這一年,夏侯楙被免去了安西將軍關中都督之職。魏延對對方的統帥還是知彼知己的。倘若孔明用了魏延之計,看似有些冒險,但以魏延之能和夏侯楙之弱,成功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諸葛亮不用魏延之計、也未用經驗豐富的魏延守街亭,實在是遺憾的。但因此可見魏延是很有謀略的。

二,魏延與關羽、張飛比較

關羽和張飛在正史中都是"萬人敵"。其單挑能力是魏延無法相比的。

襄樊大戰時,關於攻破襄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雖然最終失敗,但這是受到了孫曹兩家夾攻,又無外援的原因。但威震華夏、曹操欲遷都避其鋒芒,也可看出關羽的戰績之輝煌!

而張飛能將已逼近西川的曹軍打退,鬥智鬥勇,都讓曹魏名將張郃甘拜下風,功勞也是很大的。

可是,劉備對於鎮守漢中的重任,竟沒用張飛而用魏延。這可以看出,魏延的謀略,似乎還在張飛之上。魏延成功鎮守漢中多年,其謀略似乎也會強於關羽。

如果鎮守荊州的是魏延,他肯定不會像關羽那樣狂傲,與孫吳也就不會翻臉,對屬下也不可能會過於苛責,守住那半個荊州,也是有可能的。

三,魏延有沒有反叛?

《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病危時,與楊儀、費禕、姜維三個人密定了退兵計劃。這次退兵,先鋒魏延改作斷後,姜維次之。魏延若不聽命令,大軍逕行開拔。

諸葛亮死後,楊儀秘不發喪,派費禕去探問魏延之意。魏延說:

……我自當帶兵擊賊。如何因一人之死,廢掉天下大事呢?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要聽楊儀的命令,替他做斷後將?

魏延派人去探看,見楊儀等已整軍待發,打算把魏延一支兵留下來。

魏延大怒,趁他們沒有動兵,便帶兵先發。據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擊楊儀。楊儀派何平去迎敵,何平罵道:"丞相屍骨未寒,你們何敢如此?"魏延部下知曲在己方,大多人不聽命命,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兒子及幾個親信逃回了漢中。楊儀派馬岱帶兵追擊,將魏延斬殺了。

魏延既然死了,就要宣布他的罪狀。當時所說的,大約就是誣他要謀反降魏。《三國志》裡有幾句話是為魏延剖辨的:

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儀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是三國名將,帶兵多時,其部下怎會因何平一句話就潰散呢?

其實,諸葛亮很可能沒有擬定退兵計劃就去世了,以孔明的地位和威望,他生前把計劃告示各將,魏延也不會不遵守,他一個人也無法反對的,明擺著違抗丞相之令是飛蛾撲火。

這個退兵計劃很可能是楊儀幾個人密定的,又怕魏延不聽,便派費禕去探問,魏延果斷不服從。費禕哄騙魏延逃了回來,知道無可溝通,就把魏延置之不顧,打算將余軍逕行撤回。

但這消息被魏延打聽到了,於是他先下手為強,派兵據住南谷口,至此,兩軍不得不交戰。但魏延只有其先鋒軍,大軍全在楊儀的指揮下,寡不敵眾,最終被打敗。

如果魏延是真正造反,那麼,楊儀便剿滅反叛立了大功,回朝後肯定會得到重用。

但恰恰相反,諸葛亮去世後,蔣琬繼承了他的職位。楊儀只不過做了個中軍師,並無實權。

楊儀和蔣琬,平素兩人職位不相上下,而楊儀的資歷,猶在蔣琬之上。但楊儀平時鋒芒畢露,與人相處易產生矛盾,而蔣琬性格溫和,易和別人和睦相處。

楊儀自然不服,並口出怨恨之言,以至得罪而死。

楊儀如確有滅叛之功,則無論他如何不孚眾望,別人要排擠他,當時總應封賞他的,絕不會放於閒散之位,這也可看出魏延並沒有造反。

諸葛亮死後,蜀國仍延續了二十九年。在這二十九年中,前十二年,總理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禕;後十年是姜維。

蔣、費手裡,姜維總想大舉伐魏,被二人制衡,不肯多給人馬。費禕死後,姜維才放開手腳,但這時魏國大權已被司馬氏掌控,政局穩定,姜維北伐總是無功而返。

當時,魏蜀兩國,國力相距懸殊。魏國滅蜀時,魏國兵分三路,諸葛緒、鄧艾每路三萬,鍾會所率的兵馬又有十餘萬,而這時蜀國的總兵力才九萬,有一半要分守各地。以雙方實力,蜀國很難長久支持。既然無退守餘地,就只能進攻,至少要以攻代守,諸葛亮不斷伐魏,其意便是如此!

魏國雖然強大,但其間政權更迭也經歷了動盪,若趁對方多事之秋討伐,以弱勝強也是有可能的。魏相對功盪期是從魏齊王芳之立到高貴鄉公被弒,即入三國後之第二十一年至第四十二年,其間二十一年,而這段時間恰恰在蔣琬、費禕執政時期,到姜維時期,魏國政局已相對穩定,錯失了最佳時機。

把蜀國的滅亡,歸咎到姜維,是不合理的。倒是蔣琬和費禕應負較大的責任。

魏延伐魏的決心,是非常堅決的。孔明逝世後,他不肯奉命退兵,也是想繼續伐魏。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掌握兵權,肯定不會像蔣琬和費禕完全停止北伐,當然,成敗不可預知。但魏延的死,顯然是蜀漢的大損失!

(圖片來自網絡)

(主要參考資料《三國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