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天津市和平區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及答案解析

非非老師講語文 發佈 2023-01-26T11:47:09.034667+00:00

2022-2023學年天津市和平區高二期末語文試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022-2023學年天津市和平區高二(上)期末語文試卷
得分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年輕一代雖然不如現在的成年人穩健幹練、經驗豐富,但年富力強,蒸蒸日上,其勢無比,前途無量,孔子對「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人才交替規律深信不疑,所以他斷言「(  )」。相反,人若到了四五十歲這個本該學有所成、業有所樹的年齡,卻仍寂寂無聞,那就不值得懼怕了。
由於個人的資質、興趣、才能千差萬別,所成之名也就各不相同。換言之,在哪方面有所成就,要因人而異,不可(  ),更不能邯鄲學步,踐人後塵。孔子善於因材施教,根據人的資質、稟賦、性格等的不同來循循善誘。他經常借弟子侍坐之機,詢志並評志,隨時對弟子進行(  )、引導和鼓勵。 。孔子設課多門、因材施教,有利於人才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弟子的成材廣開門路。在孔子的精心培養下,門徒們多能根據自身特點,揚長避短,有些逐漸成為出色的人才、聞名全國的人物。孔子主張要從一點一滴做起,踏實勤奮地進德修業,培養真才實學,忌沽名激進,要使實際的德才與名望相符合。

A.後生可畏 勉為其難 指點
B.後生可畏 急功近利 指教
C.後來居上 勉為其難 指教
D.後來居上 急功近利 指點
2. 下列填入文中畫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______
A.孔子利用這種詢志評志的方法,促進了弟子之間的互相學習、砥礪,同時也加深了對弟子們的了解,便於相機教導
B.孔子利用這種詢志評志的方法,便於相機教導,加深了對弟子們的了解,同時也促進了弟子之間的互相學習、砥礪
C.這種詢志評志方法使孔子促進了弟子之間的互相學習、砥礪,同時也便於相機教導,加深了對弟子們的了解
D.這種詢志評志方法使孔子加深了對弟子們的了解,便於相機教導,同時也促進了弟子之間的互相學習、砥礪
3.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大學之道》節選自《禮記 大學》。《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做。《大學》提出的「三綱領」和「八條目」,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C.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史記》繼承了《漢書》開創的以記人為中心的紀傳體例,深刻影響著後世史學的發展,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D. 《五代史伶官傳序》是《新五代史 伶官傳》開頭的短序,為北宋歐陽修所作,是一篇典型的史論。文章藉助後唐莊宗前期意氣洋洋與後期眾叛親離的對比,指出其滅國亡身,實出於人事,印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國人喜講「中庸之道」,一般人以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標新立異,不驚世駭俗,調和折衷,不走極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義,非正確義,《中庸》上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中國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義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則善、惡對立不能不辨。但縱是一大聖人,亦不能說他已達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縱是一大惡人,亦不能說他是百分之百的惡。人只在善、惡兩極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極端,亦不在彼極端。但必指出此兩極端,始能顯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論有根據、行為有目標,故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若非執其兩端,則中道無可見。真實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兩端。此乃中國人所講「中庸之道」之正確意義。
在此等觀念與意識之下,我認為中國文化盡可以借鑑西方文化,使中國文化更充實更光輝。並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國固有之舊,即不能吸收西方現代之新。似乎大家總愛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對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對立來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們中國所講「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實該大大地再闡明。這和我們當前所該採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實有很大的關係。

《中庸》上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那隱微處,在別人無可代他用力處,在每一人之獨處,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處。這也是講的聖人難做。但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不為,非不能」,此又是說聖人易做。明代的王陽明也說聖人易做。王學講到後來,說到滿街都是聖人。有一位羅近溪,正在講堂講學,正講每人可以作聖,有一端茶童子進來,聽講人問,那童子是否也能做聖人?羅說,他早就是聖人。為何呢?那童子的職務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謹慎地端來,沒有潑,沒有翻,端上講台,目不邪視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盡了他的職。縱使要孔子來端這茶,孔子也這麼端,不會比這童子端的更好,這已是止於至善,不能不說他已是一聖人。這也是講聖人易做。

(摘編自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
【材料二】
亞當 斯密《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斷依賴於人們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過使自己的個體性跨越其邊界與其他人的個體性相重疊的想像力,人們的道德判斷才能成為可能。在這裡感受他人情感的過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社會秩序。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中庸」加注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關於中庸之道的宣揚,都可謂成秩序,定天下。
無論追名亦或逐利,無非為了追求幸福。那麼幸福是什麼呢?關於幸福,亞里士多德在論及自由時說幸福在某種情況下是「關於財富的中庸之道」,而財富則是獲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貪婪就會成為財富的奴隸,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無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獲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就是人將對親人的關愛推及他人,推及萬物,因而需要相應的規範以對人的行為加以約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為妨礙別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對經濟欲望的限制,才會有幸福,才能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這個意義上,顯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極端追求財富的人,是與幸福背道而馳的。譬如信任危機的出現,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來幸福可言。

4.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中庸之道」認為,事物可以假設有相反的兩極,兩極之間都是「中庸」所說的「中」,這個「中」的距離可以是很長的。
B.佛教、回教、耶穌教傳到中國,諸大宗教間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沒有大衝突,是因為受了我國「中庸之道」的影響。
C.同情是指要有惻隱之心,這是道德生活的基礎,由此形成社會秩序。因此,中外關於中庸之道的宣揚,都可說是秩序。
D.「中庸之道」認為要對經濟欲望加以限制,這樣才能幸福,這裡所說的限制就是我們的欲望必須滿足秩序與道德要求。
5.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材料一與材料二都談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強調概念認知,後者強調社會行為。
B.孟子和王陽明都說聖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沒有絕對標準反而顯得更容易。
C.我們在生活中一團和氣,很少苛責,不強調是非曲直,這其實並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斷能力高的人更易踐行「中庸之道」,因為他們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6.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______
A.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B.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C.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D.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選文一】
夏為天子,十有餘世。殷為天子,二十餘世。周為天子,三十餘世。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後皆正人也。夫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於齊不能不齊言也;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於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雲禮雲者, 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而安危之萌應於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捨。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餘歲則大敗。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捨審,而秦王之定取捨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於世,下憎惡之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取材於《漢書 賈誼傳》)
【選文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取材於賈誼《過秦論(上)》)
7.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所上者告訐也 訐:揭發
B.此亡它故矣 亡:滅亡
C.德被蠻貊四夷 被:覆蓋
D.奮六世之餘烈 烈:功業
8.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______
A.及秦而不然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B.為人主計者 為之於未有
C.而秦王之定取捨不審矣 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
D.因河為池 欲因此時降武
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______
A.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B.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C.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D.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10. 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______
A.【選文一】提到,禮的作用在於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生之後,法律則是對已發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而禮的作用卻難以覺察。
B.【選文一】認為,君主面對各種不同的言論,必須有正確的辨別之道,那就是以事實驗證,要判斷某人說的話是否正確,一定要觀察他所說的是否符合事實。
C.【選文二】中,秦統一天下後一系列愚民、弱民的措施及防衛策略,突顯了統治者仍以武力治天下的思維,為下文的「過秦」做鋪墊。
D.【選文一】作者提出,秦始皇把國家安置於法令、刑罰之上,因而怨恨充斥天下,這一觀點與【選文二】中歸納的秦的過失基本吻合。
11.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12. 【選文一】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的作用?
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
幽州新歲作
張說
去歲荊南梅似雪,今年薊北雪如梅。
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華去復來。
邊鎮戍歌連夜動,京城燎火徹明開。
遙遙西向長安日,願上南山壽一杯。
13.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首聯分別寫兩地物候,以雪喻梅,又以梅喻雪,循環往復,頗有意趣。
B.詩人慨嘆人事無常,不能自主,但面對新春去而復來,還是感到欣慰。
C.頸聯寫新年伊始,普天同慶,不論京都邊塞,全都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D.詩人暗自祝禱,待到重返長安的那一天,必將把酒盡歡,為自己祝壽。
14. 賞析頸聯。
15. 簡要概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6.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回答弟子子貢所問的可以終身踐行的一個字的話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 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老子》中說「 ______ , ______ 」。
(3) 屈原在《離騷》中表達了自己保持清白現身正道的決心「伏清白以死直兮」,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高度評價屈原「 ______ , ______ 」志氣高潔,堪比日月。
(4) 「 ______ ,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筆下那一輪有情的明月,也曾徘徊在蘇軾亡妻的孤墳前,「料得年年腸斷處, ______ , ______ 」,見證那千古不渝的愛情。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
孩子的力量
列夫 托爾斯泰「打死他!……槍斃他!……把這個壞蛋立刻槍斃!……打死他!……割斷兇手的喉嚨……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聲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著一個被捆綁的人在街上走著。這個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堅定,高高地昂起頭。 這是一個在人民反對政府的戰爭中站在政府一邊的人。 他被抓獲,現在被押去處決。
「有什麼辦法呢?力量總不在我們一邊。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是他們的天下。死就死吧,看來只能這樣了。」他想,聳聳肩膀,對人群不斷的叫嚷報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還向我們開過槍!」人群嚷道。 但人群並沒有停下來,仍押著他往前走。當他們來到那條橫著昨天在軍警槍下遇難者屍體的街上時,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時間!就在這兒槍斃那無賴,還把他押到哪兒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陰沉著臉,只把頭昂得更高。但領頭的人決定把他押到廣場上去,去那裡解決他。離廣場已經不遠,在一片肅靜中,人群後傳來一個孩子的哭叫聲。 「爸爸!爸爸!」一個六歲的男孩邊哭邊叫,推開人群往俘虜那邊擠去,「爸爸!他們要把你怎麼樣?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帶去,帶去!……」孩子旁邊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們仿佛受到強大的衝擊,人群分開來,讓孩子往父親那邊去。「瞧這孩子多可愛啊!」一個女人說。「你要找誰呀?」另一個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問。「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兒去!」男孩尖聲回答。 「你幾歲啊,孩子?」「你們想把爸爸怎樣?」男孩問。「回家去,孩子,回到媽媽那兒去。」一個男人對孩子說。俘虜已聽見孩子的聲音,也聽見人家對他說的話。他的臉色越發陰沉了。 「他沒有母親!」他對那叫孩子去找母親的人說。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擠,擠到父親身邊,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著:「打死他!吊死他!槍斃壞蛋!」 「你幹嘛從家裡跑出來?」父親對孩子說。「他們要拿你怎麼樣?」孩子問。「你這麼辦。」父親說。「什麼?」「你認識卡秋莎嗎?」「那個鄰居阿姨嗎?怎麼不認識。」「好吧,你先到她那兒去,待在那裡。我……我就來。」「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說著哭起來。「你為什麼不去?」「他們會打你的。」「不會,他們不會的,他們就是這樣。」俘虜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個發號施令的人跟前。「聽我說,」他說,「你們要打死我,不論怎樣都行,也不論在什麼地方,但就是不要當著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們放開我兩分鐘,抓住我的一隻手;我就對他說,我跟您一起去溜達溜達,您是我的朋友,這樣他就會走了。到那時……到那時你們要怎麼打死我,就隨你們。」領頭的人同意了。然後俘虜又抱起孩子說:「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兒去。」「你呢?」「你瞧,我同這位朋友一起溜達溜達,我們再溜達一會兒,你先去,我就來。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親,頭一會兒轉向這邊,一會兒轉向那邊,接著思索起來。「去吧,好孩子,我就來。」「你一定來嗎?」男孩聽從了父親的話。一個女人把他從人群帶出去。等孩子看不見了,俘虜說:「現在我準備好了,你們打死我吧。」這時候發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難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這些一時變得殘酷,對人充滿仇恨的人身上,同一個神靈覺醒了。一個女人說:「我說,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個人說,「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來。剛才還在憎恨群眾的他,竟雙手蒙住臉放聲大哭起來。他是個有罪的人,但從人群跑出去,卻沒人攔住他。
(選自《哈吉穆拉特》,有刪改)
17.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步伐堅定,高高地昂起頭」「陰沉著臉,只把頭昂得更高」等動作和神態的描寫,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形象。
B.兒子的出現,使事態發生了變化,不僅讓警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過錯,而且也使得憤怒的群眾生發悲憫情懷。
C.「臉色越發陰沉了」表現了警察內心對周圍群眾的仇恨和對兒子的擔心,「竟雙手蒙住臉放聲大哭起來」表現了他被諒解後內心的愧疚悔恨以及驚喜之情。
D.從警察起初的執拗到最後的落淚,從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後的寬容諒解,小說在巨大的落差中凸顯了人性的力量。
18. 小說中的警察是個怎樣的形象?請簡要概括。
19. 「孩子」的出場有什麼作用?請結合文章從主題思想、形象塑造和結構安排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20. 結合以下三則材料中的任意兩篇,以「喚醒」為主題,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語段。
(1)第五大題閱讀材料《孩子的力量》。
(2)選必(上)課文《復活》。
(3)選必(上)課文《大戰中的插曲》。
21. 在這個特別的歲末年初,我們在回望中走向未來。2022,在無數個劃破晨曦的「做核酸」聲中醒來,屈指可數的線下課,無數個止於「非必要」的遠方,朋友圈裡的「兩道槓」,高燒不下火線的沸羊羊,還有冬奧賽場,空間站,東航客機,梨泰院……這一年,得到,失去,遺憾,期許,喧鬧,靜默,歡笑,悲酸,每個人的生活都被深度重構,困縛於巨變與惶惑,又不甘於麻木與註定,一邊重振旗鼓,一邊踉蹌前行。
請以「寫給我的 2022」為題,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寫一篇文章。要求: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A、D
【解析】(1)後生可畏:指年輕人是新生力量,很有可能超過前人,因而值得敬畏。後來居上:原表示用人不當,不滿於資歷淺的人反居資格老的人之上,現多用來稱讚後來的人或物超過了先前的。文中是引用孔子的話,且根據語境,應選「後生可畏」。
勉為其難:勉強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願去做的事。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貪圖眼前利益。語境強調個人的發展要依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可勉強去做能力所不及或不願去做的事,應選「勉為其難」。
指點:指示給人看,引導。指教:指示,教導,常用作請人提意見的客套話。根據語境,應選「指點」。
故選:A。
(2)結合前文「他經常借弟子侍坐之機,詢志並評志」的語境,「這種詢志評志方法」與前文銜接緊密,排除AB。「這種詢志評志方法」的作用,應先說「使孔子加深了對弟子們的了解,便於相機教導」,再說「同時也促進了弟子之間的互相學習、砥礪」。排除C。
故選:D。
答案:
(1)A
(2)D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容,結合語境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的語句銜接能力,涉及的是語言連貫的知識。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相關內容,結合語境選出填寫正確的選項。
語句銜接題解析思路:看順序是否合理;看話題是否一致;看句式是否一致;看前後是否照應;看前後語境因素;看標準是否統一;看關聯是否緊密;看音節是否和諧。
3.【答案】C
【解析】C.《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體例。
故選:C。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文學常識識記能力,高考能力層級為A。文學常識正誤的判斷點是:作者名、稱謂、生活時代、作品名、體裁、書中人物、主要情節、作品主題及風格、流派等。
多讀、多看、多記是解答本題的關鍵。重要的文學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複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於細枝末節,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
4~6.【答案】C、B、A
【解析】(1)C.「因此,中外關於中庸之道的宣揚,都可說是秩序」錯,兩個句子前後無因果關係。中外關於中庸之道的宣揚是「成秩序,定天下」。
故選:C。
(2)B.「是指『中庸之道』沒有絕對標準反而顯得更容易」說法錯誤,不是說「中庸之道」沒有絕對標準,而是強調心無雜念地干好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干好別人認為的小事情也可以成為「聖人」。
故選:B。
(3)材料一主要講「中庸之道」,即「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A.強調應該在「質」與「文」兩極中選擇恰當的表現形式,體現了材料一「取兩用中」的觀點。
B.強調為人與功業的問題,不屬於「中庸之道」。
C.強調社會關係與社會狀態的問題,不屬於「中庸之道」。
D.強調彼此轉換的問題,不屬於「中庸之道」。
故選:A。
答案:
(1)C
(2)B
(3)A
(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論據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要求,明確相關材料的論點,然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選擇。
選擇題干擾項設置常見錯誤類型:
1.擴大範圍。2.偷換概念。3.無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為一談。5.強加因果。6.答非所問。7.相互矛盾。8.張冠李戴。9.過於絕對。
7~12.【答案】B、A、C、A、、
【解析】(1)B.亡,通「無」,沒有。譯文:這裡沒有別的原因。
故選:B。
(2)A.都是連詞,錶轉折,卻。
B.①介詞,替;②動詞,做。
C.①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②助詞,定語後置標誌,不譯。
D.①介詞,憑藉;②介詞,趁著。
故選:A。
(3)第一個「而」有轉折之意,其前斷開,「同」修飾前面的「善」,要連在一起,排除BD;「道之以德教者」和「驅之以法令者」結構對稱,句子中間都不可斷開,排除A。譯文: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願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進行引導,有的用法令進行懲罰。用道德和教化進行開導的,隨著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風就會和樂;用法令進行懲罰的,法令使用到極點,民風就會令人悲哀。
故選:C。
(4)A.「禮的作用在於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生之後」分析有誤,從原文「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來看,禮的作用應該是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生之前。
故選:A。
(5)①絕:斷絕;未萌:沒有形成的時候;微眇:細微之處;遷善:趨向善良。譯文: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將罪惡斷絕於未形成的時候,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
②作難:發難,起義;隳:毀壞;為天下笑者:被動句,被天下人恥笑;何也:是什麼原因呢?譯文:一個戍卒率眾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
(6)第三段說到「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禮的作用在於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生之前,禮的作用在於防患於未然;還說到「貴絕惡於未萌,而起教於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意思是「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將罪惡斷絕於未形成的時候,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禮還可以絕惡於未萌,潛移默化,起教於微眇;還說到「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禮義積而民和親」,堅持禮義教化,則禮義積而民和親。
答案:
(1)B
(2)A
(3)C
(4)A
(5)①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將罪惡斷絕於未形成的時候,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
②一個戍卒率眾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
(6)①防患於未然,絕惡於未萌。
②潛移默化,起教於微眇。
③堅持禮義教化,則禮義積而民和親。
參考譯文:
【選文一】
夏朝的天子傳了十幾代,然後由殷商繼承。殷商的天子傳了二十幾代,然後由周繼承。周朝的天子傳了三十幾代,然後由秦繼承。秦王朝的天子只傳了兩代就被推翻了。
人的秉性相差並不很大,為什麼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維持了長期的統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別殘暴無道呢?這個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誕生時,就舉行禮儀,所以,太子從嬰兒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禮義。所以,太子從誕生之時開始,所見到的都是正經的事,所聽到的都是正派的語言,所實行的都是正確的原則,左右前後都是正直的人。一直與正直的人相處,他的思想和行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長在齊國的人不能不說齊國話一樣;經常與不正直的人相處,就會變成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長在楚國的人不能不說楚國話一樣。到秦朝卻不是這樣。秦朝的風俗本來就不崇尚謙讓,它崇尚的是奸詐;本來就不崇尚禮義,它崇尚的是刑罰。
人的智力,能認識已經發生的事,不能認識將要發生的事。禮的作用在於將某一行為制止在它發生之前,法律則是對已發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明顯,而禮的作用卻難以覺察。用慶賞來獎勵善行,用刑罰來懲治罪惡,先王推行這樣的政治,堅定不移,實施這樣的政令,準確無誤。根據這一公正的原則,政治才能像地載天覆一樣無偏無私,怎麼能說先王不使用慶賞和刑罰呢?然而,人們一再稱讚的禮,最可貴之處在於能將罪惡斷絕於未形成之前,從細微之處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趨向善良,遠離罪惡,自己還沒有覺察到。孔子說:「讓我斷案,我與別人沒有什麼不同,一定使訟案不再發生。」為君主出謀劃策,不如首先確定選擇什麼拋棄什麼,取捨標準一旦在心中確定,相應的安危後果就會表現出來。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實現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積月累漸漸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觀察它的積累過程。君主所積聚的治國方法,在於他選擇什麼,拋棄什麼。選擇禮義方法治國的君主便積聚禮義,選擇刑罰治國的君主便積聚刑罰。刑罰積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會埋怨而背叛君主,禮義積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會和睦而親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溫順的願望是相同的,只是用來使百姓善良溫順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進行引導,有的用法令進行懲罰。用道德和教化進行開導的,隨著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風就會和樂;用法令進行懲罰的,法令使用到極點,民風就會令人悲哀。哀樂的感受,便是應驗禍福的東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廟安定子孫後代,這與商湯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湯王、周武王廣泛推行德政,他們建立的國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統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這裡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商湯王、周武王決定取捨很慎重,而秦始皇決定取捨不慎重。國家政權好比一個大器物,現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險的地方就危險。治理國家的道理與放置器物沒有什麼不同,關鍵就在於天子把它安置在什麼地方。商湯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義、禮、樂之上,因而恩德滋潤天下,禽獸蔓延,草木富饒,四方蠻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傳子孫數十代,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國家安置於法令、刑罰之上,德和恩沒有一樣,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惡他如同對待仇敵一樣,幾乎禍及自身,子孫被滅絕,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這不是充分證明了取捨不同後果就明顯不同嗎?有人說:「要判斷某人說的話是否正確,一定要觀察他所說的事實,那樣,說話的人就不敢胡言亂語了。」現在,假如有人說,治理國家,禮義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罰,君主為什麼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興亡的事實給他看呢?
【選文二】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藉華山為城牆,依據黃河為城池,憑藉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
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尊貴於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做好這類題,前提是我們必須熟知整個文言句子的含義,還必須熟悉語法。
(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4)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緻比較。
(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6)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
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後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了什麼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乾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覆核的過程。
13~15.【答案】D、、
【解析】(1)D.「為自己祝壽」理解錯誤。尾聯的意思是向西遙望長安,希望回到朝廷,向君王祝酒,祝他壽比南山。
故選:D。
(2)頸聯「邊鎮戍歌連夜動,京城燎火徹明開」意思是「守衛邊鎮士兵的歌聲連夜不息,京城的燭火徹夜大放光明」。詩人身在邊鎮,心卻在京城,耳聽著戍卒唱出的通宵不絕的歌聲,眼卻遙望著朝廷燃起的徹夜不息的燎火。「邊鎮戍歌連夜動」實寫,「京城燎火徹明開」是詩人的想像,為虛寫,虛實結合;「戍歌連夜動」「燎火徹明開」分別從聽覺和視覺角度渲染新年的歡樂氣氛。頸聯表達了作者新春的喜慶,心系朝廷的心情。
(3)全詩圍繞「新歲」的景物來寫。首聯寫詩人去年新年在荊州看到梅花遍地開放,如同漫天飄飛的雪花;今年新年在幽州看到雪花漫天飄飛,宛若遍地盛開的梅花。一是江南春色,一是北國冬景,體現詩人時此時彼的仕途遭遇,飽含著對冷暖寒暑,苦辣酸辛的感觸。頷聯昨南今北,轉徙如蓬,詩人感嘆人事的變化不定。只有自然的時序,周而復始,不失常度,才使人感到歡欣。最後兩聯,寫詩人由邊鎮將士慶賀新年的情景,聯想到京城燈火通明的新年景象,希望能回到長安,為皇上敬酒,表達了希望重新得到皇上信任的期盼。
答案:
(1)D
(2)①虛實結合。「邊鎮戍歌連夜動」是實寫,「京城燎火徹明開」是詩人的想像,由眼前邊鎮歡慶新年,想到京城徹夜燈火的景象。表達了詩人身在邊鎮,心系朝廷的心情。
②視聽結合。「戍歌連夜動」「燎火徹明開」分別從聽覺和視覺角度渲染新年的歡樂氣氛。詩人身在邊鎮,心卻在京城,耳聽著戍卒通宵不絕的歌聲,眼卻遙望著朝廷燃起的徹夜不息的燎火,表達了作者既歡喜於新春的喜慶,又心系朝廷的心情。
(3)①通過描寫景物、氣候的變易,抒發對南北流徙、時光荏苒的感慨,歡欣中寓悲酸;
②詩人身在邊關,心系朝廷,渴望能早日回到長安,重新得到皇上信任。
譯文:
去年在荊南時,梅花盛開如雪一樣;今年到了薊北,漫天的雪花又如盛開的梅花一般。
昨南今北,多令人嘆息人事的變化無定;只有時光去了又復來,不失常度,所以使人感到高興。
守衛邊鎮士兵的歌聲連夜不息,京城的燭火徹夜大放光明。
向西遙望長安,希望回到朝廷,獻酒於君王,祝他壽比南山。
賞析:
《幽州新歲作》是唐代詩人張說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二聯寫作者被遷幽州後而感歲序之變,末二聯寫作者在幽州而想念京城;全詩隱隱透露出作者時時思欲回到京都,獻壽於君側,希望重新得到君王信任的思想。全詩充滿樂觀氣氛,結句卻不免落於俗套。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詩句的賞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詩句,根據題乾的提示,結合具體內容進行賞析。
(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從不同角度分析,把握作者的感情。
賞析詩歌思想情感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或句子。②分析景語。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註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
16.【答案】【小題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小題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小題3】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小題4】不知江月待何人,明月夜,短松岡
【解析】故答案為:
(1)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重點字:欲)
(2)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重點字:始)
(3)推此志也 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重點字:推)
(4)不知江月待何人 明月夜 短松岡(重點字:岡)
本題考查學生名句默寫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注意重點字的寫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寫法,不能出現錯別字或漏字、多字。
在默寫名句名篇時,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誤寫。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複雜,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經常在這些「淺水灘」「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寫,光記不辨,不知道聯繫句意和古文的特性來區分。所以在平時對名句記憶時要立足於對詩句的理解,現在課標卷已經考核「理解性默寫」,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既準確還不容易寫錯字,然後要立足於「寫」,不要背下來但得不到分數。
17~19.【答案】D、、
【解析】(1)A.「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形象」錯。這些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他的冷漠、固執、高傲。
B.「兒子的出現讓警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過錯」錯。只能表現他被感化。
C.「表現了警察內心對周圍群眾的仇恨」不當。表現他對兒子的擔心。
D.正確。
故選D。
(2)「聳聳肩膀,對人群不斷的叫嚷報以冷冷的一笑」「被俘的人陰沉著臉,只把頭昂得更高」表現他仇恨群眾,冷漠,固執,高傲。「你們要打死我,不論怎樣都行,也不論在什麼地方,但就是不要當著他的面」「你們放開我兩分鐘,抓住我的一隻手;我就對他說,我跟您一起去溜達溜達,您是我的朋友,這樣他就會走了。到那時……到那時你們要怎麼打死我,就隨你們」表現他維護孩子的尊嚴,充滿父愛溫情。「剛才還在憎恨群眾的他,竟雙手蒙住臉放聲大哭起來」表現他尚未泯滅人性,最終被感化。
(3)「孩子」的出場在小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在情節發展方面,「孩子」的出場使故事的緊張氛圍有所緩和,而且最後出現了情節的逆轉,本要執行死刑,卻最終被釋放。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孩子」的出場使圍觀的群眾表現出同情心,甚至使抓捕他的人決定放了他,體現出人們的善良。而且使他體現出父愛,對孩子尊嚴的維護。在主題表現方面,「孩子」的出場有利於主題的展現,使人們都對原來的態度和做法有了重新的考慮,人們對「孩子」的父親有了寬恕,「孩子」的父親也被感化,這就突出了作品的主題——人心向善,放下仇恨,寬大為懷。
答案:
(1)D
(2)仇恨群眾,冷漠,固執,高傲;維護孩子的尊嚴,充滿父愛溫情;尚未泯滅人性,最終被感化。
(3)(示例)①從主題思想看:孩子的出場有利於展現文章主題。孩子的出現促成仇恨雙方再次審視自己,改變了先前的態度,尤其是人們從起初的憤怒仇恨到最後的寬恕諒解,前後態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放棄殘酷仇恨,回歸友善純真。
②從形象塑造看:孩子的出場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豐滿。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愛溫情;原本充滿仇恨的人們,心底深處卻是善良仁愛的,人物形象本身看似矛盾卻是真實的再現。
③從結構安排看:孩子的出場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孩子的出現打破了雙方的對立,使文章情節從起初的劍拔弩張逆轉為後來的充滿溫情,情節跌宕起伏,懸念迭出,吸引讀者。
(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小說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人物形象特徵的概括能力。答題時要善於抓住作品對該人物的肖像、語言、行為動作、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和作品中的有關敘述文字進行概括。
(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相關情節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結合該情節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說的主題思想、形象塑造和結構安排等方面加以分析。
文學作品鑑賞人物形象,一般有三個途徑:一是根據人物描寫分析(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行為描寫),二是聯繫情節背景(即將某段人物描寫放到情節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聯繫人生經驗(只有調動自己已有生活儲備才能從人物描寫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徵)。
20.【答案】用善良喚醒慈悲大愛
善良是什麼?是陽光、雨露、綠蔭、清風、明月、春華、秋實……是人生最重要最不能捨棄的美好。讓我們心存善念,用善良之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用善良喚醒沉睡的慈悲大愛!
「人之初,性本善」,是說人之根本是善,人人內心都有善;又有「修之大道,善也」,它告訴我們人生最大的修養就是善,要懷有善心並堅持它,化小善為大善。
與善良為友,就是與成功為友。走過一生,你會發現是善良之友幫你登上勝利的山峰;與善良為友,就是與榮譽為友,歷經一世,再回首,身後是朋友栽下的絢麗的鮮花;與善良為友,就是與幸福為友,並肩走過一生,人生將不留遺憾。
擁有善良的人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
善良是可以傳遞的,讓我們用善良喚醒沉睡的慈悲大愛,讓人道主義精神永遠流傳!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
寫作思路提示:
《孩子的力量》作者是列夫 托爾斯泰,寫一位將被執行槍斃的父親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不願孩子傷心,儘量在減少孩子的傷痛,請求殺手們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執行,孩子天真的眼神、單純的思想喚醒了殺手們內心的善良,他們答應了。這就是人性善良的力量,一種無形的力量!
《復活》也是列夫 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本節選了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是善良的,一方面是邪惡的,最終善良的情感占了上風,喚醒了聶赫留朵夫人性中美的一方面,幫助瑪絲洛娃。
《大戰中的插曲》講述了抗日戰爭年間,聶榮臻同志撿到了兩位流離失所的日本小女孩,並給予她們最大的幫助,突顯出中國軍隊的人道主義精神。是我國我黨我軍人民以自己內心的善良喚醒了對方心底的善良。
這三則材料都指向了人性之善喚醒了對方心底的善良,讚美了善良的力量。
寫作時,針對「喚醒」這個詞語,我們需要關注「喚醒」的含義、「喚醒」的方式和喚醒的結果。「喚醒」這個詞語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詞彙,它的含義如下:喚醒是指個體受到刺激而產生的感知覺的反應,喚醒可分為生理喚醒與心理喚醒。傳統的喚醒概念主要是生理喚醒,指的是生理的激活或自主性反應。心理喚醒是個體對自己身心激活狀態的一種主觀體驗和認知評價。在「喚醒」這個詞語的定義中,有兩個內容需要我們注意,那就是「生理喚醒」和「心理喚醒」,寫作時重點關注「心理喚醒」。
寫作的主要表達方式,題乾沒有明確要求,因此可以寫成抒情性的、議論性的或者敘事性的。
寫作可以有形象,有事跡;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也可以讚美和抒情,可以使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使語言更有文采,更有吸引力。300字左右。
寫好微寫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為什麼要寫作,即寫作目的;寫給誰或寫給誰看,即寫作對象;用什麼形式來承載表達的內容;語言表達。根據寫作目的、寫作對象所需要的得體的語言。微寫作的語言要求準確、簡明、合理、得體。
21.【答案】 寫給我的2022
已經接近年底了,這也就意味著2022即將過去,同時也意味著新的一年2022年的即將到來。在這個交叉之際,我想說,再見2022,你好2023。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經歷了很大的挑戰,那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我們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經歷了血與淚的洗禮,最終我們勝利了。雖然難免會有一些病重患者,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平平安安。這一切都是我們國家的庇護,所以我們更愛自己的國家,更希望我們的國家富強。
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只有國家富強,我們的國民才更安全;只有我們團結一致,才能共度難關;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抵擋住病毒的侵襲。所以,在即將到來的2023,我們會一起努力!
在過去的一年裡,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取得了哪些成就?讓我們在這一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好好的回想一下這一年裡我們所做的事。就我本人來說,這一年裡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穩步提升,一直到今年期末考試的成績出來後,與我上一年的成績來對比,我實現了一個突變。在2022年裡我有收穫,並且這個收穫還讓我大為歡喜,但是收穫的同時我也在反思。反思自己在這2022年裡做錯的一切,讓自己遺憾的事。
一年的時間有多長,在有的人眼裡很長,在有的人眼裡很短,在我的眼裡這一年的時間分布有些奇怪了。上半年很短,下半年很長。導致我認為下半年很長的原因,也就在於那一件讓我遺憾後悔的事。我與我最好的朋友鬧意見,最終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導致如今我與朋友見面時如同陌生人一般。這一件事的起因在於我,沒有好好的去解決這件事的還是我,所以這件事讓我們後悔,因為我一時的疏忽大意,導致我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也經過這件事,讓我明白了,我們好懂得去珍惜我們身邊的好朋友。這算是我在2022年裡來收到的最深刻的啟示。現在2022即將過去,在我們迎來一個全新的2023的時刻里,我希望我能彌補這個遺憾,去向我的朋友好好道歉,希望2023里,我的朋友會一直與我同行。
再見2022,你好2023,讓我們總結出舊的一年裡我們得到的,我們失去的,我們的成功,我們的失敗……屬於我們的2022過去了,我的2023正在朝著我們來的路上。
【解析】本題考查命題作文。一般是指出題者給出一個既定的題目,要求應試者根據這個給定題目進行寫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場面等要素。這類作文,首先要抓住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關鍵性詞語,然後明確限制,確定選材範圍,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以題目為載體,向深層次挖掘。最後,錘鍊語言,使表情達意確切、形象、簡約而意韻豐富。題目要求以「寫給我的2022」為題,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寫一篇文章。要求: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寫作時,首先要認真研讀材料內容「在這個特別的歲末年初,我們在回望中走向未來。2022,在無數個劃破晨曦的『做核酸』聲中醒來,屈指可數的線下課……」,主要寫了我們經歷的新型冠狀病毒,寫出了我們「同心抗疫,共克時艱」的精神。「結合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寫一篇文章」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命題作文寫作方法
1.抓題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體現文章中心的關鍵性詞語,只有抓住了關鍵性詞語,才能體現文章的特色,寫出更好的作文。一般來說,偏正短語結構重在修飾語部分,如:《有意義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義」三個字上,審題時緊扣「有意義」三個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充滿活力的歲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滿活力」四個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樣通過具體的人、事、物,來詮釋一個中學生對「活力」的理解與界定。
2.明限制,確定選材範圍。
限制的內容大致有時間、地點、對象、內容、數量等,審題時要弄清楚,作文時則不能越「雷池」半步。沒有限制的內容,題目上沒寫,需要自己去想。因為只有想到沒有限制的內容,才能找到選材的廣闊天地,擴大選材的範圍。
如:《我想唱首歌》,題目雖規定了主題--褒揚、讚美生活,但沒有限制讚美的對象、讚美的原因。如此,我們既可以為自己,也可以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為個人,也可以為集體、為社會唱首歌;既可以寫事,也可以寫人……只要對生活有著欣賞與感激,對得失成敗有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就能切中題意。又如:《充滿活力的歲月》,雖要思考活力的表現,也要兼顧對「歲月」一詞的理解,但對寫作的主體--「誰充滿活力」則完全沒作限定。
3.展聯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以題目為載體,向深層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環。
4.巧構思,化抽象為具體。
「一粒沙里見世界,一瓣花上說人情」。選材若太寬太泛,會給人「空」或「浮」的感覺。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妨採取「化大為小」「化虛為實」或「化寬為窄」的方式,從細微處,具體生動地展現對生活的感悟。
5.煉語言,注重個性化表達。
語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鮮活的東西,無論是平實樸素的,還是充滿文學韻味的,錘鍊語言,使表情達意確切、形象、簡約而意韻豐富,應是不懈的追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