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最後一戰:卸任多項職務,只為全力造車

軼羣的商道解碼 發佈 2023-01-26T14:53:53.343988+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視頻請點擊下方連結:雷軍最後一戰:卸任多項職務,只為全力造車最近小米內部的人事變動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身為創始人的雷軍接連卸任了多個職務,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卸任之後他是準備退休,還是另有目的?

視頻請點擊下方連結:

雷軍最後一戰:卸任多項職務,只為全力造車

最近小米內部的人事變動引來了不少人的關注,身為創始人的雷軍接連卸任了多個職務,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卸任之後他是準備退休,還是另有目的?

就在2023年1月3日下午,雷軍發布全員信,正式宣布盧偉冰晉升為集團總裁,王曉雁、屈恆、馬驥為集團副總裁,而他本人正式卸任。實際上,在此之前雷軍已經接連卸任了多個職位。2021年,他退出了重慶小米商業保險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2022年9月,又卸任了北京小米電子軟體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職務。除此之外,還卸任了四川銀米科技董事長、小米互娛執行董事等職位。

經過這一輪的人事大調整之後,小米的二代核心領導團隊也基本確定。對於此次人事調整,外界最多的疑問就是:新的團隊能否順利接棒?新晉升的總裁和副總裁能力上都是毋庸置疑的,其中盧偉冰在2019年加入小米,先後在集團內部擔任了Redmi品牌負責人、中華區總裁等職位。他擔任紅米品牌負責人的這段時間,小米成功保住了中低端市場。在盧偉冰接管中國區之前,小米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在全國的門店也就只有2000家;但是他接手之後,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開了8000家門店。不過,在新晉升的三位副總裁當中,有兩位都是半路加入小米的,只有屈恆一個人是元老級人物,但他很有可能不管業務,所以盧偉冰身上的擔子還是很重的,因為小米的核心業務正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未來的命運如何還是未知數。

2022年年底,網上有傳聞稱,小米迎來了一場大規模裁員潮,裁員人數高達6000人以上,其中某些部門裁員比例高達75%。輿論發酵之後,小米出面否認了此事,可是沒過多久就被打臉了,因為不管是傳聞中的6000人還是最終的2000人,年底裁員都是不爭的事實。這場寒氣的降臨,似乎早有預兆。最近幾年,因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整體消費情況持續低迷,手機市場也是如此。毫不誇張的說,全球手機市場的出貨量都在持續下跌。一項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下跌了2.98億部,降幅為9%。國內情況更為糟糕,整體出貨量下滑了11%。行業寒冬來臨之際,眾多手機巨頭業績紛紛下滑,小米也不例外。集團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出貨量下跌了8.4%。受此影響,小米的智能機業務在2022年第三季度的營收下跌了11.1%。

目前,小米手機業務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去庫存。為此,小米採取了降價銷售策略,但這依舊難以緩解消費市場的冷淡,而且越賣越虧。除此之外,手機業務需要解決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實現高端化。在消費者的印象當中,小米以及紅米系列似乎一直與「高端」二字不沾邊,中低端手機才是小米的主戰場。這個時候選擇進攻高端市場,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既然如此,小米為何還要走向高端化呢?

其實這主要還是因為環境的變化,在手機行業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之後,對手眾多的中低端市場廝殺更為激烈,對比之下,高端市場更有價值。另一方面,5G手機出貨量的滲透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換機周期逐漸見頂,按照以往的經驗,當技術疊代到後期,高端化產品會更受消費者的歡迎。目前,已經有數據證實了這一點。2021年第二季度之後,小米、oppo、vivo等品牌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而蘋果卻逆勢增長。IDC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600美元以上的手機市場當中,蘋果所占比例一路上漲,截止到2021年第四季度已經漲到了76.9%。

實際上,早在2019年的時候,小米就已經步入了高端化戰略探索階段。2020年推出米10之後,小米的高端化總算正式提上了日程。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這年第三季度的全球出貨量環比增長了75%,可以說是為高端化戰略開了一個好頭。雷軍曾說過,高端化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但想要真正實現又談何容易?2020年的數據之所以如此漂亮,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在於華為的退出。但之後的事實證明,即便是華為撤退之後留下的高端手機市場,小米也很難從中分得一杯羹,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市場最後還是落到了蘋果手裡。2022年上半年,小米在國內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中 所占份額已經跌到了3%,幾家廠商中排名最低。

接下來盧偉冰的任務不僅是要讓小米的業績重回正軌,還要打破已有的定位壁壘,升級高端品牌。想要打贏這場生死之戰,難度可想而知。

時隔六年之後,小米再次面臨低谷,而這一次雷軍卻選擇了「退退退」,把所有的重擔都交給了新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他對小米不管不顧?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集中全力造車。

其實在正式宣布造車之前,雷軍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2019年第三季度,小米決策層就有人提出了造車計劃,但當時雷軍認為小米恐怕做不成這件事,所以就否定了這個提議。直到2021年年初,小米才正式有了造車計劃。至於為什麼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要造車,或許是想抓住這個風口,又或許是出於對小米集團未來的考慮。但不管怎樣,前後考慮了一年多的時間,雷軍對造車這件事還是特別慎重的。下定決心之後,他又說,自己願意押上自己全部的聲譽,只為小米汽車而戰,因為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創業。

在造車這件事上,雷軍的野心還不小。早在2021年的時候,他就表示「任何市場都不會一成不變,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如此」。所以小米汽車不屑於跟那些底層車企競爭,而是直接瞄準了中高端市場。很多人都會覺得,沒有任何造車經驗的小米,一開始就給自己定這麼高的目標,未免有些操之過急,但這可能是小米汽車突出重圍的唯一機會。雷軍曾說過,在電動汽車行業走向成熟之後,全球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小米汽車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成為這五大品牌之一。

當然,對造車向來慎重的雷總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也是做過用戶調研的,此前他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份以小米汽車的定價為主題的調研,最終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二的米粉希望小米做中高端汽車。另外雷軍還曾在某平台發帖表示,電動汽車是一種以軟體化、智能化、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品,這意味著電動汽車在未來 會逐漸從機械行業演變為電子消費行業,所以他認為最終電動汽車主要的市場份額,將集中在那些頂級廠商手中。這給了雷總不少的信心,但造車光靠信心顯然是不夠的,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小米汽車面臨的壓力都不小。

造車是要燒錢的,這是任何一家汽車企業都逃不過的難題。蔚來的李斌說過,沒個200億,根本造不了汽車。不過,當時的小米不缺錢。 2020年小米手機出貨量漲到了1.46億台,營收和淨利潤均創下了新高。這給足了雷軍底氣,所以他說要在未來10年之內,投資100億美元造車,而且所有的錢都由小米來出。但今時不同往日啊,如今小米發展受挫,兩大核心業務都面臨著增長乏力的問題,重新布局需要時間,繼續高端化戰略不僅燒錢,也燒營銷、燒研發,什麼時候才能有回報誰也不知道,這無異於是一個無底洞。目前看來,雷軍造車的「血庫」已經陷入了缺血狀態。去年財報表現不佳,前三個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均連續下滑,整體業務處於下行趨勢。其中三個季度的總營收下滑了11.8%,淨利潤下降了59.8%。

而小米汽車目前仍處於戰略投資階段,也需要不斷地砸錢。造車到底有多燒錢?2022年前三個季度,小米在智能汽車方面的研發投入分別為4.25億、6.11億、8.29億。不難看出,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接下來小米能否為造車提供足夠的現金流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小米汽車的另外一個劣勢在於身為跨界選手,很多東西都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頭開始去做,但偏偏入局又太晚,新車最快也要到2024年才能量產,不知道這能否趕得上新能源汽車行業更新疊代的速度呢?況且現在小米的新車還處於測試階段,能不能在預期時間之內完成量產還是另外一回事。要知道這個行業的變化日新月異,2022年跟2021年的情況就完全不一樣。正如王傳福所言,丟了錢不重要,丟了時間才是最重要的。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比亞迪突出重圍,坐上了新能源頭部車企的位置,月銷量還一度超越了特斯拉。起步艱難的蔚小理年銷量也突破了10萬大關,另外還有眾多傳統車企也想從中分得一杯羹,紛紛轉型新能源,對比之下,他們的優勢更為明顯,成長速度也更快。

毫無疑問,2024年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環境會更加殘酷。同行如此內卷,小米到時候要拿出 多優秀的產品才能說服消費者下單呢?

除此之外,從產品的定位和價格上來看,小米似乎也不占優勢。據了解,小米的兩款新車一款定價在26到30萬之間,另外一款則在35萬以上,這個價格區間恰好正是新能源汽車競爭最激烈的一段。因為這剛好是比亞迪和特斯拉的主攻範圍,未來跟這些頭部車企的競爭,恐怕是在所難免了。看到小米汽車的定價之後,也有不少網友吐槽價格太高,絕大多數人認為價格在10萬以內比較合適。不難看出,大家還是希望小米汽車延續小米中低端手機的風格。「性價比」的標籤已經被消費者牢牢地貼到了小米這個品牌身上,想要撕掉恐怕沒那麼容易。

這回下定決心要走中高端路線的小米,新車實力到底如何呢?從目前測試車的有關消息來看,外觀上延續了小米的一貫風格,那就是模仿。至於核心技術,智能座艙用了高通的晶片,自動駕駛室的晶片來自於英偉達。不過,大家最關心的應該是續航的問題,據說這款車的續航能超過1000公里。其中低配版搭載的是比亞迪的磷酸鐵鋰電池,頂配版用的是來自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

但這些都不是最大的賣點,小米汽車一直宣傳的重點是它的自動駕駛技術。從2022年8月發布的視頻來看,小米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目前較為前沿的平均水平。從這個角度而言,預計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的小米汽車,來的確實不算晚,因為它造車的起步技術並不低。要知道,自動駕駛技術一度被視為是電動汽車下半場競爭的關鍵。但要想成為一匹真正的黑馬,達到這種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小米造車的壓力再大也得繼續往前走。2023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能不能在2024年實現量產就看今年了。雷軍已經全心全意開始備戰,大家覺得,他的目標能在明年順利實現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