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回憶錄引發的爭論:隻字不提淮海戰役,他到底是不是總指揮?

有歷史 發佈 2023-01-26T16:51:57.517473+00:00

粟裕大將有一本著名的戰史回憶錄,愛好軍史者應該都看過。看過的人應該都注意到一個明顯的問題,粟裕此書,居然略過了淮海戰役。對濟南戰役的回憶結束之後,直接就到渡江戰役了。粟裕為什麼在正文中對淮海戰役一字不提呢?

粟裕大將有一本著名的戰史回憶錄,愛好軍史者應該都看過。

看過的人應該都注意到一個明顯的問題,粟裕此書,居然略過了淮海戰役。

對濟南戰役的回憶結束之後,直接就到渡江戰役了。

粟裕為什麼在正文中對淮海戰役一字不提呢?坊間傳言有的說,是出於尊重誰誰的考慮,但粟大將本人和其家人,並沒有明言過此事。所以,所謂為尊者諱的傳言,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粟裕這樣說肯定是有考慮的,自己不攬功,又不說是誰指揮的。那麼問題來了,到底誰是淮海戰役的真正指揮者呢?筆者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供各位方家討論。

一、小淮海和大淮海

粟裕大將既是天縱奇才的大軍事家,也是一位至誠待人、慎於接物的謙謙君子。他從不說過頭話,做過頭事,以至於很多人認為粟裕大將謙虛得有些過度,把本該屬於自己的功勞和地位,完全讓出去了。

這大概是許多粟裕大將的愛戴者美麗的誤會。

就以淮海戰役的指揮來說,把全部功勞都加到粟大將的頭上,肯定是不客觀的。

確實,淮海戰役的源頭,是粟裕提出來的,但也就是從源頭上開始,淮海戰役的總構想、總目標,就超出了粟裕的預期。

這話要從一封電報說起。

1948年10月11日,毛澤東給粟裕回了一封電報,題目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

粟裕原本向中央軍委提出的建議,是以圍殲黃百韜兵團為目的,在徐州至海州(今連雲港市區)一線作戰。

這就是後來軍史界所謂的「小淮海戰役」。

但偉人這封電報設想的戰役規模和目標,遠遠超出了粟裕的設想。

偉人給粟裕指點了一個三步走:

第一步,按粟裕設想,在徐海一線,幹掉黃百韜。

第二步,拿下海州,封住蘇北國軍的出海口,切斷蘇北國軍與青島國軍的聯繫。(這時全山東基本解放,唯有青島煙臺等地還有國軍。)

第三步,到兩淮地區作戰,消滅更多敵人。

偉人在這封電報里給粟裕指出了遠景目標:將國民黨軍趕到長江邊。

粟裕接報後興奮莫名,偉人的氣魄實在宏大,一下子打開了思路。

粟裕按著這個思路,一邊打黃百韜,一邊思考怎麼實現偉人的戰略設想。過了二十多天,粟裕向中央發了一個著名的「齊辰電」(齊辰是當時的記日方法,沒有其他特別含義)。

此電中,粟裕建議儘量把敵人主力抑留在江北,不要讓他們跑到江南去,以減少渡江作戰和解放江南的難度。

一點就透,還知道如何實現意圖,毛澤東閱電後極為高興,回復粟裕說:

齊辰電悉。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華東、華北、中原三方面應用全力保證我軍的供應。

粟裕回憶此電說:「這個電報雖短,但是字字千鈞。」

軍史學界即以這封電報為節點,將此之前的淮海戰役計劃稱之為「小淮海」,此後稱之為「大淮海」。

也就是說,從小淮海到大淮海決策的形成,是由偉人在宏觀戰略層面予以指導、牽引,粟裕在具體戰役層面豐富和完善細節,共同構成的。真正的主導作用,筆者認為是偉人,而不是粟大將。

許多人談及淮海戰役的決策過程,都喜歡把所有功勞全加到粟大將頭上,包括一些軍史著作,也非常推崇粟大將的作用。我們當然承認粟大將無可替代的功勞,但也必須保持客觀的態度,不能無限拔高,否則讚譽過了頭,反倒成了虛美,過猶不及啊!

二、總前委其實是各負其責

提及淮海戰役的總指揮,很多人都會提及一個黨的機構:淮海戰役總前委。那麼,總前委是不是最高指揮機構呢?或者換句話說,淮海戰役的總指揮是一個集體,而非粟裕個人。

這話也不是一兩句能說清的。

總前委書記是鄧小平,委員分別是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這事的緣起,要說也挺巧的,中央軍委和粟裕同時提起了華野、中野的統一指揮問題。粟裕向中央請求,淮海戰役由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建議由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當時中央也在研究這個問題,見粟裕的電報,偉人、周、朱等領導人都是會心一笑,便定下了這個領導機構。

但是請大家注意,這是黨的領導機構,而是直接作戰指揮機構。

總前委的職能是決定大事,不是具體事務。具體事務的指揮機關,是中野和華野兩個野戰軍指揮部。

其實總前委成立之時,鄧小平就感覺事有不妥。因為當時劉伯承還在豫西,未與鄧小平陳毅會合。而且,鄧小平陳毅所在的中野指揮部,並沒有足夠的通訊手段。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以落後的通訊手段指揮前方部隊,顯然是不合理的。鄧小平聯名陳毅上書中央,說指揮華野部隊實在不方便,請中央對華野多予以直接指揮。

這並不是謙讓之詞。因為中央軍委的通訊手段,可比中野指揮部隊強得太多了。

所以軍委並沒有客氣,許多戰役指揮層面的事,都直接把電報發到粟裕那裡,同時轉發給總前委。

有的比較急的電報,偉人甚至直接單發給粟裕。

比如1948年11月1日,偉人從前方諜報系統得知黃百韜本人的所在地,來不及給總前委發報,直接給粟裕發了一個出了格的電報。

電報的收報人只寫了一個字:粟。連其他電報中「並報陳鄧」的字樣都免了。電報的核心內容就是,發現了黃百韜的所在地,要求粟裕集中火力先幹掉黃百韜的指揮所。

為什麼打破常規呢?就是事情比較緊急,為求效率,直接給到具體指揮者。

當然,鄧小平劉伯承二位之所以不願意指揮過於具體的事務,還有一層不好言明的「潛規則」。

我軍傳統,當兩支軍隊協同作戰時,一般由兵多或者級別高的一方,指揮另一方。

華野中野配合作戰,兩家野戰軍級別相同。按傳統來說,就該由兵多的一家指揮兵少的一家。

當時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華野兵力多達15個縱隊,中野只有5個縱隊(其餘幾個還在豫西)。

而且華野擔負的作戰任務遠遠多於中野,要打黃百韜兵團、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孫元良兵團等,還要防著劉汝明兵團和李延年兵團。

中野只負責打黃維兵團。

兩相對比,更應該以華野為主,以中野為輔。

但從資歷、職務、能力上看,如果讓粟裕指揮兩大野戰軍,合適嗎?明顯不合適。

鄧小平在黨內地位極高,腹有大略,一直備受中央信任,由他出任總前委書記是眾望所歸。劉帥也是我軍建軍時的老將,紅軍時期就當過總參謀長,軍事能力亦是超一流。再加上陳毅這個老資格,鄧劉陳指揮更順理成章。所以就造成了華野兵多而粟譚處於受領導的現象。

不過在具體指揮層面,鄧、劉二位很有城府,也很懂得界限。大政方針、作戰方向大家一起拿意見,而且但凡涉及華野作戰方向的,必須充分徵求陳老總意見,給足了華野面子。

一旦涉及具體兵力調動、進攻方向、論功行賞,鄧、劉一律不干涉粟裕的決策。

粟裕在很多場合、很多文稿里都實實在在地說,淮海戰役是在中央軍委領導和總前委指揮下進行的。這話說的很客觀,也很有深意。

小平同志在淮海戰役中的領導地位是無可撼動、毫無爭議的。但單獨說鄧小平領導下的總前委指揮了淮海戰役,是相對片面、並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三、偉人實為總指揮

筆者的結論是,淮海戰役的總指揮,應是以偉人。

為何這樣說?

淮海戰役迥然不同於另外兩場大戰役,其過程之複雜、戰局變化之大、敵我兵力交錯之劇烈,都要超過遼瀋戰役。

眾所周知,遼瀋戰役國軍兵力相對是「死」的,株守於長春、瀋陽、錦州等地。塔山、黑山兩大阻擊戰雖說也是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在野外戰鬥,但這兩場戰役都是從屬於圍困錦州、瀋陽兩城的。

而淮海戰役中的國軍始終處於運動中,黃百韜從新安鎮出發向徐州開進,途中被粟裕包圍;邱清泉、李彌兵團從徐州向南撤退,途中被粟裕包圍;黃維從豫南向安徽挺進,途中被劉伯承包圍;孫元良、劉汝明等兵團也是在進援與撤退途中被包圍。

國軍各大兵團之間互相又構成支援與被支援的關係,既要防這頭又要防那頭,變化極大。

仗打得格外艱苦、格外複雜,需要投入的力量也格外多。隨之而來的,就是指揮協調難度極大,需要有足夠高的權威才能鎮住場子,保證調動各路兵馬都沒有阻力,都沒有顧忌。

可以說,這樣的仗,無論華野還是中野,都難以獨自完成指揮。

偉人對淮海戰役的指揮,確實就是從戰略到戰術無不關照(注意,不是越級指揮)。

淮海戰役從小到大,如前所述,是偉人指導著粟裕逐步形成的戰略決策。

發現黃百韜指揮所,立即電告粟裕加強攻擊。

偉人擔心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向北威脅我軍,提醒華野要構築多層陣地加強防禦。

杜聿明南撤方向未定,粟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偉人直接從周公那裡要情報,發給華野指揮所……

杜聿明被圍之後,粟裕準備總攻,偉人下令晚點打,以配合華北戰場把傅作義兵力全留在平津。

偉人對前線的關注細到什麼程度?

淮海戰役發起之時,全軍上下高度緊張,偉人自己也緊張的不得了,11月10月、11月11日這兩天戰鬥最緊張之時,偉人每天都向華野、中野指揮部發4封電報。

其中有一條令粟裕頗為難辦,比如11月10日這天一封電報,要求華野力求黃百韜兵團、李彌兵團同時包圍於途中。要知道,這兩大兵團都是徐州「剿總」的骨幹兵團,能圍住一個都十分不容易,粟裕哪來的本事同時幹掉兩大兵團。

後來這個任務實際上不了了之了。粟裕也不敢說,怕惹中央不快。好在偉人及時發現問題所在,補發電報說,中央不知道前線情況,前線指揮以粟裕為主,不要事事請示。

但是偉人又按捺不住焦急,讓華野每天都要報告前線情況。11月12日粟裕又接到一封滿含著溫暖的電報。偉人命令,粟裕的指揮所離前線太近,必須後撤5公里。

粟裕會心一笑,立即服從,帶著野司指揮所老老實實後退5公里,在當年關羽在徐州打過敗仗的土山重新設置了指揮所。

熱兵器時代的戰爭,因為有了無線電通訊,統帥部與遠隔數千里的戰場聯繫更加緊密了,統帥部完全有條件實施對前線的精準指揮控制。當然這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撐與強大控局能力上,偉人具備這樣的能力。

多說一句,現代戰爭中這樣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指揮控制扁平化越來越成為現代軍事指揮的趨向。最高統帥部不止布置大地圖,還會顯示越來越多的戰場細部圖,甚至有可能標識出戰術級分隊的攻擊方向。我軍在70多年前就已做出這樣的嘗試,今天應當更加努力。

說到這裡,我們把淮海戰役的總指揮定位為偉人,應該沒有太大問題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