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隊航母大發展——美國航空母艦發展史(三)二戰

夜鴻羽1 發佈 2023-01-27T11:31:13.108699+00:00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按照條約美國海軍可建造排水總量135000噸的航空母艦,但每艘新造航母的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而兩艘獲准由其他艦船改建的航母每艘則不得超過33000噸,美國當時的「列克星敦」號與「薩拉托加」號兩艦由戰列巡洋艦改造為列克星敦級航空母艦,在官方上占去66000噸。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按照條約美國海軍可建造排水總量135000噸的航空母艦,但每艘新造航母的排水量不得超過27000噸,而兩艘獲准由其他艦船改建的航母每艘則不得超過33000噸,美國當時的「列克星敦」號與「薩拉托加」號兩艦由戰列巡洋艦改造為列克星敦級航空母艦,在官方上占去66000噸。

1922年到1929年,美國海軍建造及維修署、海軍航空署及海軍事務委員會均在鑽研新式航母設計,而新設計最大的爭論,正是如何「有效地」運用餘下的噸位。爭論的焦點在於航母數量與大小,倘若採用小型化13800噸的方案,則海軍可新增5艘航空母艦;倘若採用較大型方案,則建造數量較少,為4艘17250噸級或者3艘23000噸級。

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海軍造艦計劃終於獲得政治上的支持。小羅斯福動用全國工業復興法的資金,以援助失業造船工人為名,撥款建造兩艘航空母艦及若干驅逐艦,這批資金無須經正常國會程序撥款。最終爭論的中型航母設計變成了最初的兩艘約克城級航空母艦,而小型航母設計後來則成為黃蜂號航空母艦。

黃蜂號航空母艦:

黃蜂號讓人不解的是其命名,英文原名是Wasp,有時也譯為胡蜂號,後續航母還有更著名的大黃蜂號航母(CV-8)Hornet,這裡就讓人很疑惑美國航母的起名:

大致說來,美國海軍艦隻中,戰列艦以州名起名,比如亞利桑那號、依阿華號(愛荷華州,我們的翻譯有點奇特)、密蘇里號等等;巡洋艦以城市名起名,如巴爾的摩號、底特律號、舊金山號等等;驅逐艦則以和海軍有關的人名命名,如馬漢號(海權論作者)、沙利文號(紀念瓜島海戰中同艦全數犧牲的沙利文五兄弟,類似拯救大兵瑞恩的原型)。

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艦種,即戰列巡洋艦,這是一戰期間英國人非常鍾愛的艦種,具有戰列艦的火力和巡洋艦的速度,不過裝甲比較弱一些。1916年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興建之時,美國海軍曾為戰列巡洋艦設立新的命名規則,指6艘戰列巡洋艦以「歷史上的美國軍艦或重要戰役」為名。不過,這批戰列巡洋艦尚未完工,便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停建。後又因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訂徹底終結了此類戰艦的命運,兩艘在建的戰列巡洋艦被改建為航空母艦(列克星敦級航母兩艦),這個戰巡命名法也隨之移植到後續建造的航空母艦。

黃蜂號命名起源於獨立戰爭初期大陸軍13艘戰艦之一,該艦1776年三月參加了著名的「拿騷戰役」,此役是剛剛成軍的大陸軍海軍和陸戰隊(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先祖)第一次作戰,戰役中海軍陸戰隊員登陸巴哈馬拿騷,經激烈戰鬥,奪取了重要戰爭物資——火藥。戰鬥中當其他艦隻受創脫離編隊後,黃蜂號搭乘並掩護海軍陸戰隊員登陸成功,通常認為這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一次兩棲登陸。如此說來美國現役的7艘黃蜂級兩棲登陸艦,其命名就順理成章了。

黃蜂號基本是可看做約克城級的縮小版。縮小的結果是連引擎也被大幅削弱。其引擎軸馬力為7.5萬軸馬力,比約克城級的12萬軸馬力差了好多,甚至比同為輕型航母的突擊者號的10萬軸馬力都不如。動力不足只有減重了,胡蜂號基本上有效裝甲為零,尤其對魚雷的防禦完全缺乏,後期追加的裝甲亦無法補救這致命缺陷,這也造成了它的短命經歷。黃蜂號設計中的唯一成功是它所開創性使用的側舷升降機(之前升降機在甲板中間居多),以及輪機艙交錯式布局的表現十分良好,這兩個設計在後續的艾塞克斯級甚至是中途島級航母都得到沿用。

1940年10月11日,黃蜂號加入第三航母分隊(Carrier Division 3),並離開諾福克,它載了24架P-40陸軍戰機,試驗陸機與海機在航母的起飛能力。次日,陸軍飛機歷史性地成功在航母起飛。在二戰時期,這個優點令黃蜂號活躍於二戰戰場。演練後黃蜂號前往古巴,並在當地進行一般飛行練習。在11月26日至1941年初,它一度返回諾福克。

1941年,美國參加二戰後,黃蜂號暫時未介入與德國的衝突,先參與了一場與維希法國的危機。美國海軍一直擔心在西印度群島的維希法國海軍,會試圖突破封鎖而返回法國,而錯誤情報又指法巡洋艦巴福勒爾號已經離開港口。結果,黃蜂號與幾架巡洋艦及驅逐艦被派往馬提尼克,並警告法軍巴福勒爾號只能選擇留在港口,或者被擊沉。趕到的美軍艦隊卻發現巴福勒爾號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算出海,一直安待在港口,危機方告結束。1941年的聖誕節前夕,黃蜂號返回漢普頓錨地,並於數日後進入諾福克船廠進行大修。

1942年4月14日,黃蜂號加入了以聲望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W艦隊,前往地中海。4月19日凌晨,黃蜂號摸黑通過直布羅陀海峽,以免被軸心國甚至西班牙軍發現。次日早上4時,F4F首先起飛警備,緊接是飛往馬爾他的噴火式戰鬥機,黃蜂號則即時調頭返回英國。不幸的是,噴火機隊中途被德國空軍發現並且伏擊,大半都被擊落。

1942年5月4日至5月8日之間,戰爭的形勢亦起了變化,珊瑚海海戰爆發,美軍損失了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而中途島上亦戰雲密布,太平洋戰區極需要航空母艦支援。黃蜂號由英國趕回美國,在6月6日返抵諾福克,並進行維修。巧合的是,當日中途島海戰剛好結束。美軍又失去了約克城號,而薩拉托加號於1月初被魚雷所傷,當時仍在本土進行維修。換言之,太平洋上美國只有企業號及黃蜂號兩艘大型航空母艦。

1942年7月4日,日軍登陸瓜達爾卡納爾。由於瓜島為戰略要地,美軍決定先在此進行反攻。黃蜂號、薩拉托加號與企業號都加入了弗萊徹的支援艦隊,準備提供空中支援。

1942年8月8日,黃蜂號改為登陸部隊進行空中掩護。當日,大批日本戰機反擊,三艘航空母艦在倉促下派戰機,與日本戰機正面交鋒。由於雙方不相上下,而據弗萊徹在傍晚的報告,他只有78架戰機在手,而三艘航母的飛行燃料已將用盡。故此他下令三艘航母撤離。就在當日半夜,薩沃島海戰爆發。缺乏空中支援與及有效指揮的美軍艦隊大敗,不過卻無損登陸進程。

1942年8月23日,正當艦隊面對日軍三艘航母之際,黃蜂號因缺油而調離戰場,沒有參與到東所羅門海戰。海戰後,企業號與薩拉托加號都受損而退下火線,進行維修,太平洋上可作戰的大型航母就只剩下黃蜂號與約克城級大黃蜂號。

1942年9月15日,黃蜂號與大黃蜂號的艦隊在瓜島東南巡邏。當日中午,黃蜂號的機隊完成例行偵察,並降落補油。2時44分,瞭望台突然發出魚雷警報,三支魚雷正高速沖向右弦。事實上,日軍的伊-19號潛艇共發射了六枚魚雷。黃蜂號即時加速向右閃避,然而三支魚雷仍直接命中艦側,並引爆了艦上油庫,艦體隨即起火,未被發現的第四支魚雷則插在艦側未引爆。

由於美軍通訊不佳,而大黃蜂號又剛好阻礙了視角,其他艦隻無從得知黃蜂號有何意外,只看到黃蜂號濃煙密布、漸漸失速傾側、水兵忙於將起火的飛機拋到海中。由於火勢猛烈,而黃蜂號的防禦脆弱,令艦身承受極大衝擊。3時20分,艦長下令棄船。稍後艦體又先後有四次爆炸,美軍下令蘭斯當號發射魚雷擊沉黃蜂號。諷刺的是,由於美軍的Mark 15魚雷的技術缺陷,首兩支魚雷未有引爆,蘭斯當號的魚雷兵索性將魚雷由磁性引爆改為接觸引爆,將艦上最後三支魚雷射往黃蜂號。然而,黃蜂號到晚上9時,才完全沉沒。

服役時間:1940-1942

艦長:226.1米

艦寬:33.84米

排水量:14546/14700噸

飛行甲板:長234.4米

航速:29.5節

續航力:12000海里/15節,8000海里/20節

武器:8座127毫米單管兩用炮、4座28毫米4聯裝防空炮及24挺12.7毫米機槍。1942年換裝後,火炮變為8座127毫米單管兩用炮,1座40毫米防空炮,4座28毫米4聯裝防空炮,32門20毫米防空炮,6挺12.7毫米機槍。

艦載機:84-90架固定翼飛機,機型包括F3F戰鬥機,F4F戰鬥機,SB2U轟炸機和噴火式戰鬥機。

服役:黃蜂號(CV-7)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己有5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戰列艦仍被視為海上力量的中堅,航空母艦隻是一種海上浮動機場,從上面起降偵察機和尚未證明其威力的攻擊機,艦載航空兵的戰略、戰術以及它的作用還依然處於理論性爭論之中。當華盛頓海軍條約到期作廢后,各國海軍開始無限制擴張,諸海軍強國在建造大艦巨炮主力艦的同時,開始建造相當數量的航空母艦。隨著歐洲戰事的爆發和日本擴張與美國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國深感有加強航空母艦建造的必要。

1930年代末,美國以約克城級航母為藍本,開始進行埃塞克斯級的設計工作,最初方案的標準排水量為2萬噸,但美國海軍要求新的航空母艦要比前級型號有更大的飛行甲板,更厚的裝甲等等,所以方案被進一步修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美國已經有了5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戰列艦仍被視為海上力量的中堅,航空母艦的作用還處於理論性爭論中,到1940年,埃塞克斯級航母還停留在設計階段。

1940年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設計方案已經歷了6次改進,其標準排水量已增加到27500噸,主要目標是增加艦載機數量,即保證四個飛行隊和1個預備飛行隊的飛機總數,合計80-100架,為此擴大了飛機機庫和飛行甲板,增大了航空燃油的裝載量,增加了航速,強化了防空武器,但是飛行甲板並無裝甲防護,102毫米的裝甲帶設於鍋爐艙部位的舷部水線區,並有四重縱通的結構在舷部保護,底部有三重底防護。

1940年6月,在羅斯福總統的大力支持下,美國國會通過「艦隊擴大法案」和「兩洋海軍法案」,計劃於1940財年建造11艘、1941財年建造2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941年4月28日,埃塞克斯級航母首艦「埃塞克斯」號開始建造,之後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埃塞克斯級卻只有5艘開工。珍珠港事件導致了美國海軍建軍戰略思想的徹底轉變,仿佛就在一夜之間,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而成為主力艦,殘留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以航母為核心組成了抗擊兵力,這時美國才感到航空母艦數量的不足和艦載機的陳舊過時。

1942年,隨著黃蜂號航空母艦(亦稱胡峰號),列克星頓級航空母艦「列克星敦」號、「約克城」號和「大黃蜂」號相繼戰沉,在一段時間內,美軍在太平洋戰區剩下的航空母艦屈指可數。在此危急情況下,美國國會和政府作出了加速建造航空母艦的決定,尤其是集中力量優先按照埃塞克斯級的標準設計方案進行批量生產,1942年財年再提供10艘、1943年財年提供3艘、1944年提供6艘。

從此,埃塞克斯級航母像下餃子一樣撲通撲通的建成並服役了多達17艘,這樣的建造規模也充分反映了美國巨大的工業潛力,塞克斯級相比約克城級這種在條約限制下建造的航母有了質的飛躍,該航母全長266米,寬54米,高25米,總排水量達36200噸,比約克城級長了20米以上,飛行甲板也更大更寬。艦上裝有12門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17座4聯裝防空炮,還有大量的40毫米與20毫米高炮,其數量在整個戰爭期間變動較大,主裝甲帶則厚64到102毫米,相比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船艦防禦力顯得稍弱。但埃塞克斯級的載機量和綜合性能遠遠超過同期航母,它的艦載機數量能達到100架。

1942年年底,8艘該級航母被造出完成服役,他們組成了TF58快速航空母艦特混編隊,與獨自一人堅守太平洋的企業號、維修歸來的薩拉托加號,以及從巡洋艦改裝成航母的獨立號組成艦隊,這支艦隊裡還有許多熟悉的名字,被日軍擊沉的約克城號、黃鋒號、大黃蜂號都在埃塞克斯級里獲得重生。

1944年,馬里亞納海戰爆發,這是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由於日軍之前在與企業號的戰鬥中犧牲了太多優秀飛行員,雙方飛行員素質差距過大,日軍的飛機經常被美軍非常輕易的擊落,這場戰爭也被美國人戲稱為馬里亞納獵火雞大賽,美國艦隊一舉奪得了太平洋的制海權,日軍此戰損失了3艘航空母艦,多艘附屬艦隻、戰列艦、巡洋艦被擊傷,損失戰機395架,而美軍僅有5艘戰艦輕傷,損失戰機126架。

當看到美軍的艦隊時,日軍就知道結局已定,美軍擁有17艘航空母艦、18艘護航航母、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41艘驅逐艦及多艘輔助艦隻,另外還有大約1500架飛機,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此戰中慘敗,損失了4艘航母,還損失了包括武藏號在內的3艘戰列艦、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1艘潛艇、7艘,飛機288架,傷亡約1萬人。而美軍方面則損失了一艘護航航母,兩艘驅逐艦、一艘護航驅逐艦,飛機162架,傷亡僅3000人。

由於戰局無望,日軍開始有組織的進行大規模自殺式攻擊,日軍招募了大部分沒有經驗的飛行員,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駕駛裝滿炸藥的飛機撞向美軍的船艦,不得不說,日本發動的神風特攻隊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一艘輕型航母與護航航母被撞沉,許多船艦被重創。埃塞克斯級也有幾艘被重傷,但是美軍的損管及時,無一沉沒,全部安全返航維修。這一戰後,日軍除了陸上基地的飛機外,日本海軍幾乎已經不復存在,美軍取得了絕對的制海權。

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和同年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中,哈爾西將軍指揮著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搭載的艦載機先後擊沉了日本「飛鷹」號、「千代田」號、「千歲」號、「瑞鳳」號、「瑞鶴」號航空母艦和「武藏」號戰列艦。1945年,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艦載機擊沉了「海鷹」號航母和「榛名」號、「伊勢」號、「日向」號、「大和」號戰列艦。在最後的沖繩海戰中,日本海軍僅存的「大和」號戰列艦也被埃塞克斯級航母上的艦載機發現,最終把這艘日本軍國主義最後的心理寄託物炸沉海底。

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歷來所建數量最多的一級航空母艦。美國的戰史學家大都同意這樣一種觀點:在太平洋戰爭中海軍航空兵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其中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則起了顯著作用。給美國海軍航空兵注入了機動性、持久力和攻擊力,使盟國海軍從日本海軍手中奪取了太平洋的制海權,確保了盟軍部隊直逼日本本土,最終擊敗日本。

1951年,完成「SCB-27A」現代化改裝的「埃塞克斯」號再次服役,並為韓戰進行巡航,期間「埃塞克斯」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艦身編號改為CVA-9。由於朝鮮地面戰鬥開始加劇,「埃塞克斯」號等開始加強對地密接支援。1951年12月27日,「埃塞克斯」號攻擊以切斷朝鮮鐵路網,12月30日空襲了羅先市。1953年1月10日,「埃塞克斯」號離開戰區,於13日返抵橫須賀,預備返國。2月6日,「埃塞克斯」號返抵布雷默頓修理,結束第二次韓戰巡航,此後未再參與韓戰。

1952年4月26日,CV-18「黃蜂」號與DMS26「胡伯遜」號掃雷驅逐艦在亞述爾群島西1126公里處發生碰撞事故,「胡伯遜」號被切成兩段,全艦176名官兵死亡,僅61人生還,「黃蜂」號無人傷亡,但被撞掉23米長的艦體,這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非戰爭人員傷亡事故。

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訂。12月1日,「埃塞克斯」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巡航警備,並先後與「黃蜂」號、「普林斯頓」號、「奇沙治」號、「塔拉瓦'號及"菲律賓海"號等,在南海及菲律賓演練,於1954年7月12日返抵聖迭戈。在韓戰中,「埃塞克斯」號獲頒美國海軍特別表揚及四顆戰鬥之星。

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一江山島。2月8日,國民黨當局決定撤出大陳島,「埃塞克斯」號、「約克城」號與「胡蜂」號到台灣海峽支援。3月「埃塞克斯」號訪問曼谷,於6月21日返回阿拉米達,並卸載航空團。7月「埃塞克斯」號北上布雷默頓普吉灣船塢,作「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

1958年2月2日,「埃塞克斯」號首次到地中海巡航,並加入第六艦隊。1960年1月12日,「埃塞克斯」號在地中海巡航。1960年3月8日,「埃塞克斯」號正式改編為反潛航母,艦身編號改為CVS-9,母港改設在羅得島州昆錫點海軍基地。1960年9月6日,「埃塞克斯」號前往北大西洋,預備參與北約舉行的大型演習。航行期間,「埃塞克斯」號與加拿大海軍在海上進行名為海沫行動演習。

1962年,美國已發現蘇聯在古巴建立飛彈基地,其射程可及美國東部,威脅美國本土。事件到10月發展成古巴飛彈危機。21日「埃塞克斯」號離開港口,前往古巴海域,並與其他軍艦在古巴1287千米外設下封鎖線,不久縮窄到805千米。25日「埃塞克斯」號與基靈號攔截了貨船布加勒斯特號,但布加勒斯特號拒絕讓美軍登艦搜查。最終海軍認為貨船未有攜帶武器,准許其駛往古巴。

稍後「埃塞克斯」號與倫道夫號等連日攔截追蹤蘇聯潛艇26日,蘇聯拒絕停建飛彈基地;次日美國海軍向一艘潛艇投下警告性深水炸彈,幾乎令潛艇艦長發射核彈。數日後,美蘇之間達成秘密協議。蘇聯同意中止興建飛彈基地,而美國則解除封鎖。危機方告結束。「埃塞克斯」號於11月14日返回母港。1969年1月3日,「埃塞克斯」號最後一次離港巡航,到彭薩科拉接替列克星敦號為訓練航母,於2月6日返抵昆錫點。3月「埃塞克斯」號航向波士頓船廠,預備退役。

20世紀70年代,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開始陸續退出現役。其中首艦「埃塞克斯」號在1969年6月30日退役並加入後備艦隊,1973年6月1日除藉,1975年以1660000美金出售,1975年6月1日,「埃塞克斯」號由波士頓拖往新澤西州卡尼鎮拆解。到1976年10月,只有作為訓練艦的AVT-16「列克星敦」號在役。1991年11月8日,最後一艘「列克星敦」號也退役。

服役時間:1942-1991

艦長:265.79米(短艦體),270.7米(長艦體),272.6米(改裝後)

艦寬:44.99米,58米(改裝後)

排水量:27100噸/27200噸-27500噸,33400噸(作戰)

飛行甲板:246/262.13米×29.26米

航速:32.7節

續航力:20000海里/15節(最大),15440海里/15節(巡航)

武器:12門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68門40毫米和55門20毫米高炮。

艦載機:100架艦載機,最初時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航空大隊由以下中隊組成:2個戰鬥機中隊36架、1個偵察轟炸機中隊18架;1個俯衝轟炸機中隊18架、1個魚雷轟炸機中隊18架、1架擔任聯絡任務的俯衝轟炸機,共計91架飛機;另有9架備用,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各3架。

1944年偵察轟炸機中隊和俯衝轟炸機中隊合併,共計24架俯衝轟炸機,原先12架偵察轟炸機的空額則由戰鬥機替補,總數仍為91架。

至1945年夏,典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的航空大隊包括80-90架,其中1個戰鬥機中隊約36-37架F6F、1個戰鬥轟炸機中隊約36-37架SB2C、1個俯衝轟炸機中隊15架和1個魚雷機中隊15架TBF復仇者式魚雷轟炸機,總計103架。

服役:埃塞克斯號(CV-9)、約克城號(CV-10)、無畏/勇猛號(CV-11)、大黃蜂號(CV-12)、富蘭克林號(CV-13)、提康德羅加號(CV-14)、倫道夫號(CV-15)、列克星敦號(CV-16)、邦克山號(CV-17)、黃蜂號(CV-18)、漢克科號(CV-19)、本寧頓號(CV-20)、拳師號(CV-21)、

好人理察號(CV-31)、萊特號(CV-32)、奇沙治號(CV-33)、奧里斯坎尼號(CV-34)、安提坦號(CV-36)、香格里拉號(CV-38)、普林斯頓號(CV-37)、張伯倫湖號(CV-39)、塔拉瓦號(CV-40)、福吉谷號(CV-45)、菲律賓海號(CV-47)、復仇號(CV-35未建成)、硫磺島號(CV-46未建成)

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

1940年,隨著太平洋局勢日益惡化,航空巡洋艦方案又被提上議事日程。但由於當時海軍部論證用巡洋艦直接改航母有嚴重的局限性,過多的妥協無法有效發揮作用。1941年12月7日,日本空襲珍珠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戰列艦幾乎全部喪失戰鬥力,航空母艦在這個階段被當做海上作戰核心來使用。結果次年3月的珊瑚海海戰中,CV-2「列克星頓」號大型航空母艦被擊沉,CV-5「約克城」號受重傷。此時太平洋艦隊只剩下「企業」號、「大黃蜂」號、「薩拉托加」號3艘可以用的艦隊級航空母艦。CV-1「蘭利」號此時已經改為飛機運輸船,而「列克星頓」級航空母艦雖然已經進入緊急批量建造,但1943年以前在太平洋戰區構成一定規模。

為了應對擁有8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的日本聯合艦隊,美國制定了緊急航母擴充計劃。除了大力發展護航航空母艦之外,1942年上半年又將正在建造的「克利夫蘭」級輕型巡洋艦艦體中的9艘重新徵召並改為輕型航空母艦,命名為「獨立」級航空母艦。1941年5月1日,首制艦CV-22「獨立」號在紐約造船廠改建,1943年1月14日交付美國海軍,工期1年8個月。隨後8艘CV-23~30也都在1943年年底前加入美國海軍服役,與當時已經服役的8艘「埃塞克斯」級迅速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雖然「獨立」級航空母艦藉助現成艦體在短時間內完成改造,但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太小了。本身「克利夫蘭」級只是14000噸級輕型巡洋艦,再加上鋪設巨大的飛行甲板,所以穩定性和適航性就相對來說差很多,特別是進入颱風區域航行會造成嚴重的艦體橫搖。

1943年11月15日,最後一艘「獨立」級CVL-30「聖哈辛托」號加入美國海軍服役,從此拉開了「獨立」和「埃塞克斯」馳騁太平洋的序幕。1944年6月,8艘「獨立」級參加馬里亞納海戰、1944年10月8艘參加雷伊泰灣海戰、1945年4月6艘參加沖繩戰役。可以說「獨立」級自服役之後幾乎是趕上了太平洋中後全部重大海上作戰行動。在全部9艘「獨立」級輕型航空母艦中,CVL-23「普林斯頓」號是唯一一艘戰爭期間被擊沉的。

值得注意的是,「獨立」級航空母艦除了在太平洋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之外還走出了2位美國總統:第38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和第41任總統喬治·布希。傑拉爾德·福特在1943年春天以體育教練身份加入「獨立」級5號艦CVL-26「蒙特雷」號輕型航空母艦服役,後轉為助理導航官。任內參與塞班島戰役、菲律賓戰役,1945年初轉入陸地服役,1946年2月退出現役,退役時軍銜為少校。

1974年8月9日,時任副總統的福特接任辭職的尼克森出任美國第38任總統。喬治·布希在1943年6月9日完成飛行員培訓獲得海軍准尉軍銜,同年加入VT─51魚雷轟炸機中隊(TBM魚雷攻擊機)進駐美國CVL-30「聖哈辛托」號輕型航空母艦,當時布希19歲,是美國最年輕的海軍飛行員之一。任內參加馬里亞納海戰、小笠原群島戰役(轟炸父島時被擊落)、硫磺島戰役等等,1955年以中尉軍銜退役。1989年當選美國第41任總統。

戰後,獨立級中的兩艘根據租界法案給了法國海軍,一艘(「卡伯特」號)被賣給西班牙,幫助其重建海軍。西班牙海軍於40年代末對該艦進行了改造,加強了飛行甲板、升降機,並改進了電子設備,稱作反潛航空母艦。這時,煙囪減為2個,舷側的20毫米炮被全部撤除,載機量則減為26架。該艦1955年服預備役,1967年8月租給西班牙海軍,更名為「迷宮」號,至1989年退役。

服役時間:1943-1945

艦長:189.64米

艦寬:33.74米

排水量:11495噸

飛行甲板:

航速:31.6節

續航力:12500海里/15節

武器:2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炮,8門2聯裝40毫米高射炮,16挺20毫米機炮

艦載機:30架艦載機,12架戰機,9架魚雷轟炸機,9架俯衝轟炸機

服役:獨立號(CV/CVL-22)、普林斯頓號(CV/CVL-23)、貝露森林號(CV/CVL-24)、科本斯號(CV/CVL-25/AVT-1)、蒙特利號(CV/CVL-26/AVT-2)、蘭利號(CV/CVL-27)、卡伯特號(CV/CVL-28/AVT-3)、巴丹號(CV/CVL-29/AVT-4)、聖哈辛托號(CV/CVL-30/AVT-5)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