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暉解《論語》:第十四篇第9章。

冬暉學堂 發佈 2023-01-27T22:38:08.245883+00:00

第9章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子產:姬姓,國氏(其父字子國,故其以國為氏),名僑,字子產,因子產是鄭穆公之孫,所以又被稱為公孫僑。

第9章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產:姬姓,國氏(其父字子國,故其以國為氏),名僑,字子產,因子產是鄭穆公之孫,所以又被稱為公孫僑。

春秋末期鄭國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賢相,他和晉國的叔向、齊國的晏嬰並稱春秋末期「三大名相」。

惠人:給人民以恩惠的執政者叫惠人。

子西:歷史上有三個子西,一個是鄭國名相子產的堂弟,另外兩個都是楚國貴族。

孔子在這裡提到的子西到底是誰?一般認為,這個子西指的是楚國公子申,他是楚平王的兒子,太子建的弟弟。

據《史記》記載,楚國的賢相公子申(令尹子西)和孔子有瓜葛,他和齊國的晏嬰、宋國的司馬桓魋一樣,反對國君重用孔子。

後來南宋時期今福建寧德蕉城區的一個理學家、教育家陳普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天地未開堯舜運,子西晏子亦桓魋。」

彼:會意字,《說文解字》:「彼,往有所加也」。從彳、皮聲。彳(chì)指行走,彳和皮結合,意為「就像走在動物的皮上,此起彼落。」

彼後延伸指「另一方」、「第三方」。如《詩·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管仲:齊國名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他主張「尊王攘夷」,曾擊敗北狄、山戎等遊牧民族的侵略,幫助燕國解兵戎之圍,幫助邢國和衛國復國。

人:人才、人物。

伯氏:齊國的大夫。名偃,時伯氏有罪,管仲相齊,削奪伯氏之地三百家也。

駢邑:伯氏的采邑地,即今之山東濰坊市臨朐(qú)縣。

沒齒:終身。

全文理解為:

有人請教孔子如何評價子產。孔子說:「他是個能給人民以實惠之人啊」。請教如何評價子西。孔子說:「那個人啊!那個人啊!不提了。」請教管仲如何評價。孔子說:「他算是個人物啊,剝奪了伯氏家的駢邑三百戶,讓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飯,卻能讓伯氏至死都沒有怨言。」

清代的李光地(福建省安溪人)在他的《四書解義》中曰:「此一章是孔子就人論品,以一字之褒貶盡其生平,萬世之公論由此而定。」

孔子評價子產是惠人,而不是更高層次的仁人,為什麼呢?一百多年後的孟子作出了回答。

孟子說子產曾用自己的車幫助百姓過溱水和洧(wei)水,這是小恩小惠,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如果要一個一個地去討好全國人民,哪有這麼多時間呢?執政者要往大局上努力,把政事治理好就可以了。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曾附會說:「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對於管仲的評價,歷來都把「人」解讀為「仁人」。如南宋葉夢得(今蘇州吳縣人)的《石林葉氏家訓》曰:「蓋九合諸侯、一正天下易,而能服伯氏之心難,故後言如其仁,而此謂之『人』也。」

這裡的「人」解讀為「仁人」是不準確的,第一,如果孔子想評價管仲為「仁人」,直接用「仁」就得了,幹嘛要用「人」呢?

第二,孔子對「仁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管仲剝奪了伯氏的食邑,而伯氏毫無怨言,只能說管仲辦事公允,遠遠達不到作為「仁人」的要求。

荀子曾說:「子家駒續然大夫也,不如晏子;晏子,功用之臣也,不如子產;子產,惠人也,不如管仲;管仲之為人,力功不力義,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為天子大夫。」

管仲「力功不力義,力智不力仁」,沒什麼道德修養的人,孔子怎麼會輕易評價他是「仁人」呢?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曰:「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無怨言,聖人以為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豈徒無怨言而已?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鏡至明而丑者無怒。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

朱子曰:「子產之政,不專於寬,然其心則一以愛人為主。故孔子以為惠人,蓋舉其重而言也。管仲之德,不勝其才;子產之才,不勝其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