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夢憶 (111)擦皮鞋

一心一意漂流瓶cs 發佈 2023-01-27T22:51:29.533425+00:00

擦皮鞋是舊社會底層草根階層所從事的職業,解放初期的馬路上還能見到。一般都在鬧市區的弄堂口,既有固定攤位,也有流動攤位。擦皮鞋的木箱子,既是工具箱,也是工作檯(操作架),自然還要有一把讓客人坐的破藤椅。從事這一職業既不需要投入資金,也不需要專門技術,甚至一夜之間就可入行。


擦皮鞋是舊社會底層草根階層所從事的職業,解放初期的馬路上還能見到。一般都在鬧市區的弄堂口,既有固定攤位,也有流動攤位。擦皮鞋的木箱子,既是工具箱,也是工作檯(操作架),自然還要有一把讓客人坐的破藤椅。從事這一職業既不需要投入資金,也不需要專門技術,甚至一夜之間就可入行。每擦一雙皮鞋,收費大約為五分錢(相當於一付大餅油條的價值)。那時候一個工人的收入每月大約是三十元,如果擦皮鞋的人一天能接待二十個客人,就可以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的收入了。

小孩子對馬路上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感到好奇,我小時候走到擦皮鞋攤邊,總要停下來看看。看看他是怎樣擦的?擦了之後的效果怎麼樣?原來擦皮鞋不但靠一把鞋刷,更離不開那條擦鞋布。第一道工序是插硬紙片(防止鞋油弄髒了客人的襪子),用刷子清除鞋面灰塵。第二道工序是上鞋油,跟上地板蠟一樣,鞋油不能上得太多。第三道工序是用鞋刷初擦。最後一道工序是用布條精擦。最後究竟擦得亮不亮,技巧全在那根布條上,要來回抽動布條,用力也要恰到好處,還要有節奏,抽動布條的時候,甚至能聽到「乓乓」的聲音。所以在沒有鞋架的情況下,靠自己在家裡是不可能擦得像攤頭上那麼亮的。除了一般擦皮鞋之外,資深的擦鞋匠還會給皮鞋染色,淡色的鞋可以染成深色的,麂皮皮鞋擦起來又與普通皮鞋不一樣。

五十年代中期,我媽媽加入了里弄生產組,組內的成員除了家庭婦女,都是無業人員。其中有一個綽號叫「阿聾」的男子,原來就擦過皮鞋。阿聾三十來歲單身,不知是未婚還是離婚的,據說他患有輕度精神病,就住在我家對面的弄堂里,所以有事沒事地常常來我家串門。我們背地裡都叫他「懶屁股」,因為他上門做客,不管主人歡迎與否,一坐下來就與你纏個沒完。他告訴我們擦皮鞋的人生活沒有保障,固定攤位的還可以,流動攤位的還常常受到警察的驅趕。他說他以前還擺過畫攤,主要給人畫肖像,他在美術方面有些造詣,由於擦鞋養不活自己,最後只能進生產組。但這類自由職業者有個共同的毛病,就是懶散成性,正式上班不習慣,主要還是吃不起苦。所以進了生產組也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最後不知去向。我想像阿聾這樣的人,不能改變環境,只能改變自己,不然就一定被社會淘汰。

在極左的年代裡(六,七十年代),街頭擦皮鞋與所有的個體戶一樣,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所以就被取締了。改革開放後,一些從外地來滬的無業女性,又在街頭擺起了擦鞋攤,因為屬於非法經營,只能打游擊,今天在這裡,明天在那裡,後天也許就被取締了。我在外灘的新開河對面,西藏路延安路立交橋的夾層里都見過。這些擦皮鞋的人中不少還是婦女,因為有礙人行交通,到九十年代末又一次地被取締了,不知以後還會不會再出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