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五胡十六國最有希望統一的君主,為何僅用兩年就身死國滅?

明史官 發佈 2023-01-28T09:56:09.997395+00:00

公元385年秋,五將山,前秦天王苻堅面對著曾經的手下、如今的叛將姚萇,仰天長嘆。2年前,他是率領數十萬精兵、志在必得的前秦統帥。


公元385年秋,五將山(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前秦天王苻堅面對著曾經的手下、如今的叛將姚萇,仰天長嘆。

2年前,他是率領數十萬精兵、志在必得的前秦統帥。今日,前秦與東晉兩方兵馬,淝水相遇,他被叛徒俘虜,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生死一線間,可悲可嘆。

悲情充斥著當時的苻堅,恐怕他自己都想不到,他率兵攻打東晉的「淝水之戰」,會跨越千年滄桑巨變,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而這次敗北,則會湧現出「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多個成語,世代相傳。

由於被淝水戰敗「一票否決」,苻堅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自不量力、志大才疏的形象,然而,回顧他的人生,苻堅其實並非笑柄,反而是一個悲壯的賢君。

五胡至盛

苻堅,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開國皇帝苻健的侄子,繼位前,為前秦龍驤將軍、東海王。

出身貴胄的苻堅,從小就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氣質。

七歲時,在皇城道路上玩耍的苻堅,迎面撞上了主管首都監察的徐統,徐統拉著他的手質問:「你敢在這路上玩,不怕我把你抓了嗎?」

苻堅答:「官只抓賊,不抓在這玩耍的小孩。」徐統大為驚訝,從此認為苻堅有霸王之相。

而此後苻堅所取得的成就,也對得起徐統對他的這一看法。

苻堅僅僅用了不到二十年,便將前秦擴張成統一北方、天下四分有其三的大國,結束了北方自西晉末永嘉之亂以來七十多年的戰亂,實現了亂世中難得的兵強國富的局面。

這一局面的形成,與苻堅身邊擁有堪比「諸葛亮」的宰相王猛,密不可分。

王猛年輕時在華陰隱居,雖貧賤卻氣度不凡。當時,北伐關中的東晉名將桓溫,欲將其攬入麾下,王猛的師傅告誡他:「你是人中龍鳳,在此地必將成大器,何必捨近求遠!」

王猛便謹聽師誨,留在了關中——這個讓他此後流芳千古的大舞台。

不過,桓溫招賢納士不果的消息不脛而走,苻堅得知了王猛的大名。尚未成為天王的苻堅與王猛相見,如同一百多年前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魚水情一般,終生惺惺相惜,是雙向奔赴。

苻堅登基後,王猛迅速成了他施展宏圖的左膀右臂,立即就被派往始平縣(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十九里),狠抓當地豪強勛貴為非作歹的治安問題。

在始平,王猛採用雷霆手段,對違法亂紀的權貴重拳出擊,因鞭殺一污吏被當地豪強彈劾。

苻堅責怪他沒有以德化人,而王猛則認為必須以法治來平定亂世,快刀斬亂麻。從此,苻堅將王猛視為管仲一般的賢相,推崇備至。

侮辱、詆毀王猛的貴族們輕則被貶官、免職,如仇騰、席寶;重則被依法處決,如樊世。在氐族權貴們的一片反對聲中,王猛卻逆風而行,一年內五次升遷,被苻堅授予宰相的高位,成了前秦政權的第二把手。

苻堅以高度的信任對待王猛,王猛則以文治武功來回饋他。

在國內,王猛治理公正、進賢用能,「外修兵革,內綜儒學,勸課農桑,教以廉恥」,讓飽經戰亂摧殘的北方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國外,王猛由治國賢相搖身一變,成為了前秦征伐四方的統帥,立下赫赫武功。

367年,王猛西征涼州,討平羌人首領斂岐叛亂,繼而大敗前涼國主張天錫軍隊、收降長期在隴右割據的李儼,占領河西要地枹罕(在今甘肅省臨夏縣附近)。

368年,王猛領兵平定苻氏宗親發動的四公之亂,掃清了前秦國內的反叛勢力。

370年,王猛以6萬之眾東征前燕,一戰大敗30萬燕軍,俘虜前燕國主慕容,實現了他在戰前對苻堅承諾的自己會速勝歸朝的諾言。

此時,在苻堅心中,王猛的地位已如聖賢,他甚至要求太子苻宏、長子苻丕,像侍奉自己一樣侍奉王猛,足見其對王猛之尊重。

在王猛等賢臣的輔佐下,苻堅統治下的前秦,「盜賊止息」 「百姓豐樂」「兵強國富」等溢美之詞充斥史書。

在那個尚武年代,鮮見這樣以大興文治、撫育百姓的治理成果留名青史的君主。正如當時長安民謠所唱:英才匯集,造福百姓。

對於前秦治理的成果,在唐朝惜字如金的史書中,卻用整個段落加以描繪,稱當時的盛世為「關、隴清晏,百姓豐樂」,那時候,「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驛,旅行者取給於途,工商貿販於道」,可見前秦之繁華,百姓之安樂。

在苻堅的治理下,前秦文教、生產空前發展,社會治安良好,國富民安,成為五胡政權中最強盛者。

到此時,前秦已成為了一個能夠修繕四方道路的富強之國,可見柏楊先生對苻堅「為苦難的中國人民,帶來一個太平盛世」的讚譽,並非虛美之辭,而是有據可依的。

日後,當苻堅陷入與叛軍的苦戰時,關中各地的百姓,多有為前秦抵抗叛軍、運送軍糧和充當內應的忠義之舉。百姓們的冒死擁戴,也彰顯出苻堅的仁政。

那麼,他還有哪些治世功德呢?


為政以仁

縱觀歷朝歷代對苻堅的評價,總能看到兩個高頻詞:性格寬宏,大興文治。而這倆詞,也實際上成為了苻堅為人處世的特色,造就了他的統治。

在前秦統一北方的戰爭中,苻堅將不少降臣攬入麾下並重用。而這些人並未對他心服口服,甚至還對他恩將仇報。

然而,苻堅在處置這些降臣的不敬乃至謀逆之舉時,時刻都體現著儒家「仁」的思想,從他對前燕吳王慕容垂的處置,可見一斑。

慕容垂是前燕皇族名將,在前燕開疆拓土的戰爭中,功勳卓著、戰無不勝,但受到朝中奸臣迫害,走投無路被迫投奔前秦。

王猛認為,慕容垂是一個無法控制的「蛟龍猛獸」,在力勸苻堅除掉慕容垂無果後,就導演了一出驚悚的「金刀計」。

王猛在出征前燕之前,以睹物思人為由,索要了慕容垂的佩刀。緊接著,他又賄賂慕容垂親信金熙,以佩刀為證,讓金熙誘騙慕容垂的長子慕容令叛歸前燕。

在慕容令上當受騙後,王猛則惡人先告狀,將慕容垂押至苻堅面前,欲將其置於死地。

讓王猛沒想到的是,苻堅竟以慕容令叛逃與慕容垂「罪不相及」為由,寬赦了本應因為兒子叛逃,而依法被連坐治罪的慕容垂,還任用他為四方征伐的先鋒大將。

這件事不僅將苻堅的「仁」字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使賢臣願意向他靠攏,他的做法,在三國以後百餘年波詭雲譎的官場上,都十分少見。

可惜的是,這僅僅是十六國百年戰亂中的曇花一現。

人無完人,硬幣都有兩面,充斥在苻堅優點背後的,也有一個足以讓他的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的缺點。


秦軍敗矣

在苻堅近30年的統治中,他逐漸產生了像百年前西晉滅吳一樣「龍驤一呼,君臣面縛」,完成統一之志的野心。

前秦統一北方後,苻堅南征的欲望也愈發強烈,當欲望膨脹到人無法控制時,終將帶來一場悲劇。

在苻堅悍然宣布將要南征時,王猛已去世八年。

儘管這位「諸葛亮第二」在臨走前反覆忠告苻堅,華夏正統所在的東晉不可圖謀,應當與之親善和睦。但苻堅卻並沒有聽昔日肱股之臣的勸告,仍要一意孤行。

彼時,朝野上下對苻堅南征一事,極盡反對,可苻堅卻還是要固執己見,動員將近百萬大軍,發動了南征之戰。

秦晉兩軍在淮南以壽陽為核心的戰場上展開對峙。戰前,苻堅派此前俘獲的晉將朱序,向晉軍炫耀軍威,卻不曾想,朱序竟直接向晉軍透露了秦軍機密。

初戰不利,秦軍被士氣高漲的晉軍擊退攻勢。之後苻堅又被晉軍牽著鼻子走,答應了讓晉軍跨過兩方相隔的淝水與秦軍決戰的邀請。

然而,苻堅萬萬想不到,自己委以重用的朱序竟一直「身在秦營心在晉」,在他麾下上演著「潛伏」的大戲。

兩軍交戰之際,便是朱序回歸「組織」懷抱的時刻了。他振臂高呼:「秦軍敗了!」這一舉動讓本就士氣不高的秦軍,在晉軍衝鋒之下直接潰不成軍。苻堅損兵折將,被迫逃往北方。

而苻堅統一全國的宏圖偉願,也隨著淝水戰敗徹底破滅了,而且,他即將為其妄自尊大,付出慘痛的代價。


英傑之死

以383年為分界線,此後的苻堅,跌入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兩年,這種黑暗吞噬了他的人生,直至生命盡頭。

淝水之戰後,前秦四分五裂,苻堅和王猛等人數十年建立的統一局面被打破,北方再次陷入戰亂,鮮卑、羌、丁零等歸附部族盡數反叛。

其中,最令苻堅感到悲憤的,就是羌人姚萇的叛變了。

自苻堅登基以來,姚萇長期被重用。苻堅發動南征之前,還特地將自己登基前的官職——龍驤將軍,授予姚萇,強調此官職自己從未授予他人,以此激勵他為前秦建功立業。

說來也巧,當年苻堅能擔任龍驤將軍,就是弒君篡位得來的,而姚萇開創自己基業的方式,與苻堅簡直如出一轍,以極具黑色幽默的方式實現了苻堅對他的激勵。

回到開頭的那一幕。

對姚萇的無恥請求,苻堅斷然拒絕,大義凜然地罵道:「禪代者,聖賢之事。姚萇叛賊,怎敢與古人相提並論!」此時的他,已再無任何牽掛,只想有尊嚴地死去罷了。

對於這位堅如磐石的老上級,姚萇「服從」了他的要求,將苻堅縊死於關押他的佛寺中。至此,這位傳奇的天王就這麼結束了壯烈的一生——正如姚萇為他上的諡號「壯烈天王」。

歷史見證了苻堅帶領前秦實現了由弱變強,將北方治理成為「五胡之盛,莫之比也」的東晉十六國第一強權;同樣,歷史也見證了苻堅好大喜功,強行發動南征並敗亡的過程。

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教訓,也成為了日後北朝漢化改革寶貴的歷史參考。


身後評說

對於這一位在魏晉時代,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賢君,我們在對其逸聞趣事津津樂道之時,更應該全面地看待其歷史功過,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

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充分認識到苻堅的統治,在魏晉時代作出的高度貢獻。我們也應對這位雖敗猶榮的君主,有更為立體的感悟——他儘管犯下了諸多錯誤,可仍是當之無愧的十六國第一明君。

真正的偉大永遠不會被埋沒,台灣作家柏楊先生,就在《苻堅大帝悲劇》的前言中,把苻堅的地位拔得很高,將他與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康熙帝等「千古一帝」並列,號稱古代中國的「五大帝」。

當代史學家蔣亞福也在《前秦史》中對苻堅評價道:「苻堅是內遷少數民族統治者中倡導漢化、促進民族融合的先行者之一……他的舉措不僅對十六國後期許多少數民族政權有巨大的影響,即使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也能見到某些影子。

苻堅雖壯志未酬,卻開啟了北方少數民族長達兩百多年持續不斷的漢化與民族融合曆程,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推動這一歷程,最終開創隋唐盛世奠下基石。

在前秦之後,十六國和北朝各政權統治者,相繼推動民族融合政策,如胡人學習漢文化、胡漢通婚、吸納漢人進入政權等具體措施,很難說背後沒有苻堅統治的影子。

苻堅和他的前秦王朝雖滅亡,但他竭力想要完成的「混六合為一家」的宏願,最終在其死後兩百多年,經由同樣以關中為核心、完成了民族融合的隋王朝實現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非功過均淹沒於時代變遷之中,留給後人評說。可我們不該忘記,在淝水之戰以前,苻堅作為明君帶給百姓的安寧,以及促進後世民族融合所作出的貢獻。

作者|長樂未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