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郯城 | 走進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麥坡地震斷裂帶

源哥帶你看中國 發佈 2023-01-28T18:56:23.158584+00:00

山河沉浮幾度,滄海桑田數變,在麥坡,一次次的地質活動,向人類展示出,地球成長和時光穿越的亘古印記。茫茫九脈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的郯城麥坡,渡過了重重險灘疊嶂,走進了現代文明,用理想描繪義無反顧的赤誠。

山河沉浮幾度,滄海桑田數變,在麥坡,一次次的地質活動,向人類展示出,地球成長和時光穿越的亘古印記。茫茫九脈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的郯城麥坡,渡過了重重險灘疊嶂,走進了現代文明,用理想描繪義無反顧的赤誠。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 地質公園,去感受那歲月留下的亘古印記。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東省南部的郯城縣發生了8.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5.3度、東經118.6度,震中烈度達12度。地震波及魯、 蘇、皖、浙、閩、贛、鄂、豫、冀、晉、陝、遼等十餘省和朝鮮半島。山東郯城、臨沂和莒縣受災最為嚴重,造成約5萬餘人死亡,破壞面積涉及方圓近千公里,這就是歷史上的「郯城大地震」。

山崩、地裂、地陷等地面形變現象分布於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安徽省北部,形變帶延伸南北長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板泉,南到郯城縣歸義、茅茨,長約70餘公里。 由於地表大面積升降,平地大面積被溢出來的地下水淹沒,蘇北贛榆縣海灘隆起,黃海海水退舍數里。

大地震發生後,這裡便留下了一道奇觀。現在,從郯城縣的高峰頭鎮駐地沿310國道向東約10里,便可至位於310國道路北馬陵山西坡的當年大地震遺址,可以看到兩種顏色的土壤,一線之隔,刀切的一樣一條直線。這涇渭分明的奇觀,就是地震斷裂帶。東側的紫褐色土是中生代的土壤,西側的淺紅色的是新生代的土壤,兩者相差的年代超過億年。這裡被專家們說成是「一步跨億年」。

1948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來山東馬陵山考察地質構造時指出了沂沭斷裂帶的存在,為地質力學的創立提供了直接的佐證。為紀念這位卓越的科學家在地學方面的不朽貢獻,將此柱命名為李四光柱。李四光柱此柱為大地測量時作為標準的原點,稱為測量基準點。

李四光柱的北邊是人工開挖的一條東西向的大溝,以便充分暴露地層剖面。大溝由三個巨坑連綴而成,已經蓄水練成一灣曲折的清澈的水面。隔著水面觀察溝南岸的斷層剖面,西面的磚紅色地層和東面的紫紅色地層界限分明,北岸的地面營造白楊樹林 ,水面波光粼粼,地面景物倒影在水中,隨波蕩漾,美麗如畫;溝的南岸建有圍護的水泥欄杆,並設「麥坡斷裂」「保護地質遺蹟人人有責」標牌,欄杆內側綠草茂盛、棗樹叢叢、蜻蜓飛舞,野趣盎然。

麥坡地震遺址是郯城大地震後數百年仍未過活躍期的自然奇觀,被中國地震局正式批准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出露部分南北長約2600米,東西寬約190米。麥坡世界地震地質公園占地1050畝,建設有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地震體驗館、景觀塔、景觀棧道等景點,對於開展構造運動、地震地質研究和地震科普教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站在「麥坡地震遺址」碑旁,斷層線近在眼前。現在的我們說起「一步跨億年」,傳遞出的是旅遊氣息的浪漫觀感,億萬年前的天崩地裂,300多年前的地動山搖早已成為亘古的記憶。

THE END

出 品:《暢遊中原》

作 者| 亞楠

聲明 :我們一直致力於智慧財產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本文圖片來源於百度,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