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遇見的人,構建的關係,都是你的潛意識的暗中決定的

第一心理 發佈 2023-01-29T01:42:13.797896+00:0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小林是一名女大學生,自她有記憶起,就非常內向,害怕與人交流。小林是農村家庭出身,家裡一直很拮据,但是小林的爸爸希望她能出人頭地,所以從小就讓小林上當地最好的學校。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小林是一名女大學生,自她有記憶起,就非常內向,害怕與人交流。

小林是農村家庭出身,家裡一直很拮据,但是小林的爸爸希望她能出人頭地,所以從小就讓小林上當地最好的學校。

小林成績一直很不錯,但人際交往卻堪憂,朋友沒幾個,也很少參加課外活動,總是對自己要求很高,希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是又常常在考試的時候拉肚子或者生病。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小林上大學也沒有什麼改善,小林依舊沒有自信,常常覺得自己不如他人,交的朋友也總是貶低她,儘管自己也嘗試了很多次與外人建立聯繫但都以失敗告終,她覺得這就好像是自己的宿命,自己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

小林的情況或許很多人都遇到過,並對此產生一種無力感,甚至會有一種「被牽著走」的感覺,自己做的任何事都無法改變現狀。你遇見的人,構建的關係,都是你的潛意識的暗中決定的。

大家通常會把這種情況稱之為「命運」,卻很少想到這其實是「潛意識」在作怪。

什麼是潛意識呢?潛意識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未被覺察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

比如當我們在口渴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意識到「我渴了,我需要喝水」。

但是當我們瘋狂做重複性動作的時候,我們卻很難意識到我們其實是在焦慮,這就是所謂的潛意識。潛意識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到處都可以尋到他的蹤跡。

大家是否還記得童年時期的廣告呢?「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廣州好迪」、「為什麼追我、我要急支糖漿」,雖然我們並不會特意關注廣告的內容,甚至有時候都不會看。

但是我們卻對這些廣告詞耳熟能詳,就是利用了我們的潛意識,所以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買這些我們聽過的品牌。

還比如當我們在一個房間裡擺滿了書、畫等,在這個房間的時候我們下意識地就會放低我們的聲音。生活中隨處可見潛意識的身影。

潛意識一般會包括原始本能、衝動、童年心理印記、環境、人格等因素。

上述案例中的小林正是在童年心理印記、環境和人格的三重因素影響下,驅使著她的行為和心理。

小林是一個具有抑鬱氣質的女孩,極其敏感與感性,自然也十分內向不愛與人交流,不太合群,但是對感情的感受比較刻骨銘心。

所以在小林人際交往過程中,不自覺地就會出現退縮行為。小林的家庭本不富裕,但是依然將她送往最好的學校,可見她的父母對她是寄予厚望的,自然也給了小林巨大的壓力。

而父母對於小林的期望,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小林的行為,比如小林通常在考試的時候拉肚子,其實並非是小林真的就那麼倒霉,總是在考試的時候不舒服。

而是小林為了逃避考試失敗的壓力而在潛意識中對自己進行的設障,自我設障是「低自我」概念者表現出的一種心理障礙——為了維護或提高自尊,做出對成功不利的行為或言辭,給自己的成功預先設置障礙。

而小林的父母則是和中國大部分父母一樣,採取打壓式教育,經常對小林說「我們家窮,你就別跟其他同學比家境了」、「只考了第三名啊,那你可還得努力了,人家怎麼就能考一二名呢」等等。

小林在如此的環境中長大,已經習慣了父母的打壓模式,並且內化了這種關係,所以即使在尋找朋友的時候,也會非常容易找到打壓她的朋友。

而由於自卑,小林也不敢和家境較好的同學交朋友,然後又因此而更加自卑,這就像是一個惡性循環。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你遇見的人,構建的關係,都是潛意識的暗中操控。在我們的人生中,會遇到很多人,並且建構很多關係。

但這些其實都不是隨機的,他是「命中注定」的,這些人這些關係其實都隱藏在你的人格中,你的童年印記中。

在了解到一定的潛意識知識後,大家一定會想把潛意識利用起來吧。

潛意識該如何運用呢,美國一名潛意識專家博恩·崔西提出了「刺激法」,旨在激活潛意識,並利用她改善自己的情況。

其中聽覺刺激法是指,當我們感到害怕、沒有自信的時候,可以通過大聲喊叫的方式,獲得聲音刺激,從而讓我們恢復一定的信心。

視覺刺激法建議大家在房間裡掛一塊夢想版,把自己的夢想寫在或者畫在上面,每天觀看,這樣也可以刺激我們的潛意識,使我們朝著目標前進。

最後一個是意向刺激法,當我們在有負面想法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想像成功的畫面從而替換掉負面想法,這種心理暗示也有助於增強我們的信心。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楊鵬. 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9.

[2]叢中.「潛意識」概念辨析[J].心理學通訊,2019,2(04):291-294.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