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1.8億獨生子女的現狀

弋說歷史1 發佈 2023-01-29T04:07:03.151187+00:00

獨生子女是當代社會非常特殊的一類人群了。在當年少生優生的政策下,這些孩子被看作是含著金湯勺長大的一代,覺得他們是一家人的獨苗,難免集全家寵愛於一身,可是這一輩人長大後的生活真的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麼?或許結果正好相反。


獨生子女是當代社會非常特殊的一類人群了。在當年少生優生的政策下,這些孩子被看作是含著金湯勺長大的一代,覺得他們是一家人的獨苗,難免集全家寵愛於一身,可是這一輩人長大後的生活真的如人們想像中的那麼美好麼?或許結果正好相反。這一輩獨生子女有的人被寵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以至於長大了連很多做人的基本常識都沒有,生活經營得一塌糊塗也就算了,還有一些理直氣壯的啃老,毫無羞恥之心。

但反觀另一些沒有被寵壞的,他們有些確實是被教育的很好,很有自己的操守,但是他們卻面臨長大後要奉養四個老人的局面。而且在男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誰都不願意離開父母太遠,這也造成了如今中國有1.8億的獨生子女不敢遠嫁、不敢出現大病大痛或者死亡,就是擔心父母老來無人依靠,他們只想著拼命掙錢來為自己、為父母、為子女換取更多的安全感……

多子女家庭的煩惱

養兒防老這句俗話,千百年來影響了不少人,但是養兒真的防老與否還要另說,反而是養兒若有偏差,生怨的比比皆是。

江蘇阜寧就有這樣一位老人,他養育了兩個孩子,為了這兩個孩子,老人家辛苦了大半輩子,省吃儉用供著兩個兒子出息了,甚至考慮到兩個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在妻子去世後都一直沒有再娶,就是盼著兩個兒子長大後能記得自己的付出,以後自己年老了有個依靠。

這樣樸實的想法在那個年頭很常見,老人家也完全不覺得哪裡有問題,只是想著孩子需要的錢財都準備妥當了,孩子也健康長大了,一切就會自然而然地好起來。可是等兩個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後,老人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漸漸行動不便了,就連手腳有時候都不聽使喚,走路顫顫巍巍,夾個飯菜都夾不住。

老人自然想到了兩個兒子來照看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可是他先是找了大兒子,大兒子雖然熱情接待了他,可以聽他的訴求是住下來後,老大和他的媳婦兒都有些為難。

因為老大一家三口蝸居在一處不大的房子裡,實在沒有多餘的地方來供養一個老人的飲食起居。老人家沒有辦法,又去找自己的小兒子,結果小兒子連門都沒讓老人進,直接表示大哥都不願意接手的事情,憑什麼讓自己來,自己也沒有比大哥多拿什麼東西,更沒有大哥有本事。

這一通搶白下來,老人家索性哪也不去,自己找了個破房子,撿著破爛潦草度日,直到身死。而老人家死後過了兩天才被鄰居發現,他們這才趕緊通知老人的家人。兩個兒子趕到現場,互相指責對方不孝,還順便吐槽了老頭摳門,臨死連個東西都不剩。直到老人火化時,大量的人民幣從焚燒爐里飄了出來,大家這才意識到不妙——原來老人為了報復,把自己的21萬存款全取了出來縫進壽衣,一分也不給這些子孫留下。

獨生子女的窘狀

面對這樣的窘狀,有人開始說還是獨生子女好。獨生子女就不會有相互推諉的情況存在,老人就只有那麼一個孩子,所有的疼愛也都給了那一個孩子,那這個孩子也就註定必須承受權利背後所必須肩負的責任。

可事實往往更加扎心。獨生子女是沒有相互推諉的可能了,可是有些獨生子女自小就是受萬千寵愛而長大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只知道一味溺愛,而不教他們基本的生活常識與禮儀人際,這些獨生子女往往會變得非常自私,唯自己的喜怒做事。所以如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啃老族、辱罵父母等情況。

跟這些寵壞了的獨生子女去談你不能這樣做,或是你應該那樣做,只會引起他們的逆反情緒,覺得你在教我做事?完全是說不通的情況。可就算不是這樣極端的情況,再看一些被教育的極好的孩子,這些孩子又會因為責任心極強,每走一步都會擔心自己這樣會不會影響到父母——我出遠門了,太久的話父母出現了問題找誰?父母那麼愛自己,如果在外面過得不好了,父母是不是會更擔心……甚至父母的關切越多,孩子的負罪心理越重。

有人說,孩子只要成了婚就不是孩子,或許婚姻可以改變獨生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問題。可是現在孩子面臨的壓力又豈是結婚就能改變的?

當代獨生子女苦惱的本源

其實如今與其說是獨生子女的窘狀,不如說是快節奏社會下,成年人集體面臨的生活窘狀。就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寧願把存款全部燒掉也不給孩子的做法,他大兒子拒絕贍養有一個重要信息,就是年輕人的蝸居問題——如今的年輕人為了一套房掏空了多少人的荷包,可就算是竭盡所能,可能拿到手的還是面積不多的幾十個平方。

再說他小兒子的拒之門外,小兒子當時的一番話也充分暴露了老一輩人對教育認識的不足,老一輩認為只要給夠了錢就是教育、就是撫養,孩子未來就需要「報恩」,全然忽視了教育中的陪伴與公平問題。當然,這也不排除兩個兒子就是想推卸責任,這裡只是只說這個案例里隱含的另一些社會問題。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可是如今的年輕人想要發展,有幾個能留在老家就可以找到好出路的?

為了讓自己或者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多的是背井離鄉的年輕人,而一旦他們背井離鄉,就多了很多生不由己。都說父母會為子女操碎了心,當代有責任意識的年輕人為父母操心的其實也不少。

後記

一段好的家庭關係,總是相互信賴、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被社會的洪流推動著不斷往前,他們看過了世界的柳綠花紅和各種可以有的發展機會,總是想去嘗試嘗試,畢竟人是往高處走的。這時候父母可能也會給予孩子更大的支持,希望孩子能實現他的夢想,完成他的抱負。

最後這些年輕人,無論是責任意識強的還是被寵壞了的金絲雀,都慢慢和父母漸行漸遠。由此形成了當代1.8億獨生子女的窘狀縮影:誰也不敢死,誰也不敢走的太遠,唯有拼命掙錢,才能填補心頭的空缺,也才能讓自己的孝道有所依託。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