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希姆萊起草的最終解決方案是什麼?與東進有何聯繫

島主說事 發佈 2023-01-29T08:24:22.737921+00:00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坊間傳聞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前,德軍總參謀部還起草了一份東方建設總計劃,1942年1月份,由黨衛軍首領希姆萊起草的最終解決方案,與巴巴羅薩計劃有什麼區別呢?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坊間傳聞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前,德軍總參謀部還起草了一份東方建設總計劃,1942年1月份,由黨衛軍首領希姆萊起草的最終解決方案,與巴巴羅薩計劃有什麼區別呢?這兩個計劃方案與東方建設總計劃又是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下這三個計劃出台的主要目的和相互聯繫。

要了解東方建設計劃出台的背景,就必須從阿道夫上台後僅用六年時間就發動了二戰這個重大事件去抽絲剝繭,一方面從時間跨度上去了解阿道夫的擴張心理,也就是說德國閃擊蘇聯是不是他臨時起意。另一方面從二戰爆發後德軍的作戰歷程,看阿道夫如何將戰爭從單純軍事行動向經濟掠奪和種族滅絕等一系列殖民化行動轉移的。

首先,軍事東進只是完成阿道夫擴張野心的第一步,種族優化和統治整個歐洲才是終極目標。

從戰後總結的角度看,1934年阿道夫還沒上台之前,已經有兩個舉動異於常人,一個是他在監獄中寫出《我的奮鬥》一書,從內容上看,已經對擴張戰爭抱有極大幻想,這可以看作是他出獄後一系列瘋狂舉動的行動指南。而從巴巴羅薩計劃的出台時機來看,這只是一份單純的占領莫斯科的軍事行動計劃,也可看作是阿道夫占領整個歐洲的重大計劃的其中一部分。

所以,人們會發現,從1938年德國兼併奧地利,1939年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和9月1日閃擊波蘭發動二戰,德軍的作戰計劃是在不斷地完善和擴大規模,到1940年閃擊西歐解決後顧之憂以後,阿道夫才敢下令起草巴巴羅薩計劃,說明阿道夫心裡很清楚,想占領蘇聯並非易事。

但是,1940年阿道夫準備進攻西歐時,他也發現了國防軍並非鐵板一塊,包括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契、總參謀長哈爾德等人在內,他們並不像戈林和戈培爾那樣完全擁護他的領導,甚至在進攻英法方面還出現了畏難情緒,這其中除了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外,國防軍對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底氣不足。

從這個層面講,阿道夫也是抱著做兩手準備的情況下指揮進攻西歐的,一方面,把國防軍推向前台,重用一戰起來的老將出山,及時化解了國防軍內部矛盾,諸如曼施坦因等一批卓越人才反而沒被重用。另一方面,除國防軍組建陸軍總參謀部外,阿道夫還組建了一個大本營統帥部,又額外組建了一個參謀班子,統領海軍和空軍以及其它秘密部隊,這其中還包括指揮除軍事作戰以外的各種行動,比如為德國所謂優等民族讓出生存空間,對猶太人實施大規模種族滅絕計劃等。

其次,起草巴巴羅薩計劃一波三折,哈爾德只是單純從軍事打擊上考慮。

表面上看,德軍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二戰動用兵力最多裝備最多的一次作戰,也是交戰雙方損失最大的一次戰爭,但就德軍制定這個計劃的初衷來講,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事,從戰後揭密的資料來看,起碼有這樣三個細節值得關注。

第一個細節是,起草計劃的時機耐人尋味。二戰結束以後,有些人對德軍的失敗感到不解,其中就有對巴巴羅薩計劃晚一個月展開感到可惜,不然的話,德軍就能避免在莫斯科戰役中遭遇寒冬的打擊。實際上,巴巴羅薩計劃的起草是在德軍展開對英倫三島實施海獅計劃的關鍵時刻,而且差不多就是同時進行的,說明阿道夫在取得法國戰役的勝利以後,已經等不及要東進,與英軍作戰只是迫不得已罷了。

第二個細節是,起草計劃的人選換了又換。1940年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7月6日戈林的海獅計劃就邊打邊實施,8月13日,他又升級了空軍的打擊力度,單獨展開了進攻英倫三島的鷹日行動,讓人費解的是,幾乎同一個時間,7月21日,布勞希契就提出了閃擊蘇聯的時間建議,準備用4到6周占領莫斯科,29日阿道夫就下令哈爾德,讓他抓緊起草閃擊蘇聯的作戰計劃,同時又命令大本營的約德爾元帥也起草一份進攻蘇聯的計劃,阿道夫這是擺明了對國防軍不信任。

剛開始,哈爾德命令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爾克斯來起草這份計劃,因為他經歷了閃擊波蘭和進攻西歐,有實戰經驗,但馬爾克斯僅將進攻烏克蘭和基輔作為主要進攻方向,並沒有把戰爭規模擴大,而布勞希契和哈爾德卻認為,占領莫斯科才是軍事進攻的首要目標,所以放棄了馬爾克斯的計劃,而選用第一軍需部長保盧斯來重新起草。

關鍵時刻,約德爾按照阿道夫的想法也起草了一份先進攻列寧格勒後占領基輔的方案,這樣的話,阿道夫面前就出現了兩個作戰方案,一個是陸軍總參謀部的集中兵力進攻莫斯科的計劃,一個是約德爾的占領南北兩頭的分割包圍計劃,經過討論,阿道夫命令保盧斯將兩個計劃合二為一,經過圖上作業演習,最終形成了巴巴羅薩計劃,也就是說,這份計劃是阿道夫採取折中辦法才出台的,事實上德軍使用三路進攻的打法並不可取,莫斯科戰役已經證明這種打法並不高明。

第三個細節是,阿道夫的擴張野心比軍事打擊還要大,亡國滅族才是最終目標。1940年12月18日,阿道夫下達了第21號作戰指令,正式命令德軍組建3個集團軍群和4支裝甲集群閃擊蘇聯。但讓哈爾德意外的是,計劃中增加了先占領列寧格勒再莫斯科後基輔的打法,說明阿道夫仍把摧毀蘇軍的心理防線放在首位,因為列寧格勒是十月革命的誕生地,而計劃還把打擊蘇軍政治工作者單列出來,說明意識形態的鬥爭比軍事作戰還重要。

從這個層面看,1941年8月23日,阿道夫命令古德里安指揮第2裝甲集群南下增援基輔,實際上還是執行約德爾早就想好的南北兩頭夾擊的打法,占領列寧格勒是打擊蘇軍的士氣,占領基輔就是拿到了蘇聯的能源和糧食命脈,然後再進攻莫斯科當然就容易得多了。

再次,東方建設總計劃,阿道夫企圖統治整個歐洲的殖民地計劃。

前面談到巴巴羅薩計劃的由來,現在回過頭來再來討論阿道夫早就盼望實施的統治整個歐洲的遠大目標問題,有人把他這個願望叫東方總計劃,也有叫東方建設計劃,實際上都是一回事,我們就融二為一,暫且叫做東方建設總計劃吧。

提到這個總計劃的起草時間,雖然阿道夫早就放在肚子裡,但真正付諸落實卻是在1942年的6月份。

二戰結束以後,盟軍和蘇軍都在搜尋德軍在二戰期間犯下的反人類罪證,其中就找到了一份名字叫「最終解決方案」的原始文件,讓人意外的是,在這份文件里,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消滅」和「打死」等明顯的字眼,說明德國黨衛軍的首領希姆萊心裡非常明白,進行種族滅絕這樣的事絕不能留下任何把柄,所以德軍在集中營犯下的一系列大規模殘暴行動,都是在絕密情況下進行的,不僅外界很難相信,就連當時的德國人和國防軍,都不知道黨衛軍曾經發生過如此嚴重的種族滅絕事件。

原來,蘇德戰爭打響以後,隨著德軍進展非常順利,阿道夫認為實施殖民地總計劃的時機到了,於是下令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秘密制訂這個計劃,之所以不讓國防軍參與,還是因為他和國防軍之間一直存在分歧,信任度不夠。

1942年1月20日,黨衛軍二把手海德里希在柏林郊區的萬湖別墅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出席會議的人來自德國多個要害部門,主要討論徹底解決猶太人的問題,最終出台了一份「最終解決方案」文件。

1942年6月德國黨衛軍首領希姆萊將「最終解決方案」修改定稿交由阿道夫審核批准,內容包括在德軍占領區給德國製造所謂的「生存空間」,在白俄羅斯、波蘭、烏克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和東歐相當大的一片區域內,有5000萬居民將被遷移或驅逐消失,剩下的1400萬當地居民將要進行德意志化「改造」。同時,待上述移民計劃完成之後,還有1000萬德國人將遷入以上地區。

按希姆萊的設想,要用400年的時間繁衍出約5億日耳曼人,那時的歐洲可就是日衛曼人的天下,歐洲就是「德國的歐洲」。好在希姆萊的計劃因德軍的節節失利而大部分內容沒有實施,但黨衛軍建立的集中營和已經實施的猶太人清洗計劃仍然給大量無辜平民和被俘士兵帶來巨大傷亡。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謝謝你的點讚收藏和分享!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坦克集團軍在成長中壯大,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蘇德戰爭中德軍的後勤壓力有多大?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做了哪些防禦措施和戰爭準備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聯贏在德軍兩線作戰上?德國缺乏戰略支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