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刺字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我們該怎麼看待爭議?

三水三心 發佈 2023-01-30T05:05:55.163558+00:00

電影上映之後,一個婦孺皆知的家庭教育典故卻引發了熱議,即「岳母給岳飛背後刺的究竟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春節期間,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滿江紅》熱映。電影上映之後,一個婦孺皆知的家庭教育典故卻引發了熱議,即「岳母給岳飛背後刺的究竟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可以肯定的是,在杭州岳廟陵園甬道盡頭的照壁上所刻大字為「盡忠報國」,而絕大多數網友都認為,自己小時候學的就是「精忠報國」,很多連環畫等寫得也是「精忠報國」。

岳母刺字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我們該怎麼看待這個爭議呢?下面,圍繞這兩個問題,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岳母刺字是民間傳說還是確有其事?

岳飛,字鵬舉,南宋軍事家、戰略家,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其他三將為韓世忠、張俊、劉光世),漢民族的民族英雄(本質上來說,岳飛抗金屬於中華民族的內部矛盾,所以,岳飛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並不合適,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除了軍事上的卓越成就,岳飛還是書法家,詩人,其創作的滿江紅·怒髮衝冠》《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膾炙人口。

岳飛的母親姚氏夫人,不見於正史典籍,只是在岳飛之孫、岳霖之子岳柯編著的金佗稡編》(因岳飛受封鄂王,又名《鄂國金佗稡編》,是岳柯為了辯解祖父岳飛的冤情而作)中有寥寥數筆。但此書中,並未提及岳母刺字,自然,也就不可能寫出岳母刺的字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了。

按照一般的推理來說,如果岳母確有刺字,同時代的人都應該知曉,在書信往來之中或者詩詞唱和中,多少會有提及,或者至少岳飛的子孫應該知曉,而岳柯為岳飛申冤的著作中,理論上不可能忽略這一重大細節。

至明代中葉,隨著評書藝術的發展,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明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中,就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而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木的《武穆精忠傳》記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金豐所著的《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中詳細講述了刺字的前因後果,大致內容為:岳飛不受楊楊么(即南宋鐘相楊么起義中的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後來,在儒教的思想影響下,「岳母刺字」被賦予眾多的文化內涵,最後膾炙人口,成為家庭教育的典範,岳母也與孟母(孟子母親,孟母三遷)、陶母(東晉名將陶侃之母)、歐母(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之母,畫荻教子)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賢母」。

但客觀上來說,刺字很簡單,但要讓刺字長時間刻在後背上,沒有專業技藝的人很難達到。也將就是說,岳飛的後背上應該有「盡忠報國」或「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但岳飛不可能隨時展示,所以同時代的人知之不多。但究竟是工匠所刺,還是部將所刺,亦或是岳母所刺,應該是一件難以考證的懸案。自然,岳母刺字在歷史上究竟是不是真實存在,恐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不管岳飛後背上的四個大字,是誰所刺,我們都不能否定岳飛從一個負氣任俠的普通農家子弟成長為軍事家、戰略家及文學家的成長過程中,岳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二、岳母刺字是「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

如果岳母刺字確有其事,那麼,岳母刺的究竟是我們「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看,應該刺的是「盡忠報國」。從歷史典籍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查看到的典籍,「盡忠報國」最早出自於《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而「精忠報國」一詞,要晚得多,目前可見的是,宋高宗趙構為了表彰岳飛的功績,親筆題寫了好幾幅「精忠報國」的題字,並選擇了最滿意的一幅,送給岳飛,讓其作為軍中的大纛(古代行軍中或重要典禮上的大旗)。

也就是說,如果要說岳飛後背刺的是「精忠報國」,就不可能是岳母所刺(岳母1136年逝世,高宗賜字是1137年)。

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岳飛傳》,其中有:「檜遣使捕飛父子證張憲事,使者至,飛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也就是說,現存典籍最早顯示岳飛後背有字的是元代人撰寫的書籍,但也只是表明了岳飛後背有「盡忠報國」四個字,並沒有說明出自何人之手。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岳母刺字,不可能是「精忠報國」。

第二,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應該刺的是「盡忠報國」。前面已經闡述,「盡忠報國」一詞至少在隋朝已經出現,而「精忠報國」則是宋高宗趙構賜給岳飛的。單純從語言的角度而言,「盡忠」指的是「竭盡忠誠」,是一個動賓結構的詞語,表明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或者期許。而「精忠」是一個形容詞性的詞語,意思是「(對國家、民族)極其忠誠」,表明的是一個狀態,應該用於評價。自然,岳母刺字不可能刺「精忠報國」。

第三,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來看,應該刺的是「盡忠報國」。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有「盡忠」「盡孝」的說法,為國盡忠,為親盡孝。如《左傳·宣公十二年》:「 林父 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衞也。」《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鄉 秦 耳。」 唐 陳子昂 《為金吾將軍陳令英請免官表》:「臣祖父兄弟一門五人,皆伏節盡忠,身死王事。

第四,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看,應該刺的是「盡忠報國」。那麼,有沒有可能岳飛將宋高宗賜的條幅紋在自己的後背上呢?個人以為,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將皇帝賜的字紋在後背,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誇耀,脫掉衣服,你看,皇帝賜了四個字給我!作為臣子,即便是後來為了表達心跡,也只能從個體主觀角度,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表達為國盡忠的心跡。

所以,從以上四個角度,我們基本上可以判定,岳飛後背刺的字,不可能是「精忠報國」。但也不排除一種可能,即岳飛面對秦檜等人的污衊,為了對抗,而在後背紋上皇帝賜的字,但那種方式,就有點黃馬褂的感覺,太降低岳飛岳王爺的格了。

三、我們該怎麼看待關於「盡忠報國」還是「精忠報國」的爭議?

歷史是現實的鏡子,現實是歷史的折射。任何對歷史本身的討論,在基於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現實的考慮。當下,思想多元,而一些勢力,也在趁機煽風點火,試圖以歷史虛無來解構我們的歷史傳統,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比如,網絡上就有人為秦檜翻案,認為應該讓其跪下的塑像站起來;還有人指責岳飛不懂人情世故,軍人干政,甚至認為岳飛明知會去死路一條,也不反抗屬於「愚忠」,甚至還有人認為岳飛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太殘忍等等。此風不可長,也不可等閒視之。

事實上,岳母有沒有刺字,岳飛後背上究竟刺的是什麼字,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岳飛岳王爺,為了他的國,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盡瘁,殫精竭慮,甚至到最後不惜以死報國,以死明志,這就是一種英雄主義的精神,就是愛國愛民的精神,就是值得永世緬懷、尊崇的精神!那也是岳飛、文天祥以及後世的戚繼光、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以及所有為了抗擊外來入侵而犧牲的先輩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樑!

抗戰時期,我300萬川軍將士,就用「死」字旗,完美而又悲壯地闡釋了這一精神!

在風雲變幻的當代,我們不應該執著於某些細節的討論,而應該「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戮力同心,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每一份力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