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美國加州大學都有他的作品,這個紹興人有何能耐?

明史官 發佈 2023-01-30T05:27:28.059862+00:00

2022年12月22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以銅為媒介,以歷史為紐帶,以文化為平台,在上海,開啟了一場琳琅滿目的藝術展。

2022年12月22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以銅為媒介,以歷史為紐帶,以文化為平台,在上海,開啟了一場琳琅滿目的藝術展。

人類的遠古以結繩來記事,以鑽木來取火,石器是征服自然的重要手段。直到銅的出現,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農業生產到軍事作戰,從生活用具到禮器樂器,都離不開銅的影子。此後,銅就像一條河流,綿綿不歇地流淌在中華大地上。

雖然鐵器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消減了銅的作用,但銅的價值、銅的魅力不減反增,銅,甚至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

在民間,在家族,在匠人手中,銅的利用和創作日新月異。這是銅的幸運,也是文化的幸運,但這些,都需要那些執著的守護者。

在中國銅文化的打造上,離不開一個人的作用。他,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

朱炳仁1944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是百年銅藝世家「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承人。

自小隨父親打銅習字且作畫,詩書畫俱佳,尤其是家族的影響和薰陶,令他在銅的領域風生水起。秉承對傳統銅文化的熱愛,又有著異於常人的超常的才情,他創造出了一串串銅雕藝術的奇蹟。

從被譽為「中國當代銅建築之父」,到國家級非遺銅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再到開啟「熔藝術主義」新流派的熔銅藝術家,他的作品應有盡有、包羅萬象;他的藝術風格,既大氣恢宏又細膩精湛,他在銅領域高瞻遠矚、指點江山,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

在中國銅文化的歷史上,朱炳仁大師就是屹立的豐碑,是史詩般的存在。

可以說,從青銅時代到今天,朱炳仁是銅文化領域裡有名有姓且有著巨大貢獻的偉大匠人,是中國銅文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第一人。

他是傳統的繼承者,更是勇敢的革新家。在恪守家族技藝的同時,也對銅雕進行著革新,著名的熔銅技術就是大師的精彩發明。

2006年,朱炳仁大師為常州天寧寺寶塔做銅裝飾,在接近完工之際,卻發生了一次祝融之災。大火熄滅後,大師發現燒灼的銅水呈現岀晶瑩剔透的狀態,如珍珠寶玉一般。於是,受到了啟發的他創立了熔銅藝術。

從此,中國五千年的銅文化,有了脫胎換骨的新貌。

囿於范模的銅,幾千年來都是被塑造,被定型。如今,在朱炳仁手中,從被千年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呼吸、恣意流淌,五彩繽紛、玲瓏光艷。

這是繼鑄銅、鍛銅、蝕銅之後的第四種偉大工藝,是創造性的發明,是顛覆性的變革。熔銅這一技術,催生了一場銅文化的爆發。

朱炳仁利用熔銅這一特殊的材質,大力履行銅的美學實踐。從工到藝,從形象到抽象,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其作品奼紫嫣紅、造化無窮。

四十多年的時間,朱炳仁與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銅,就是朱炳仁的生命與世界。

全身心的投入,取得了豐碩的果實,其藝術成就「續接歷史、感動天地」。其藝術創作更是「囊括古今、無遠弗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藝術,永遠不會被掩翳,朱炳仁成了藝術的品牌,走向了高端殿堂。

2018年,受邀參加北京嘉德藝術展;2020年「一帶一路」藝術上海展;2021年受邀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和「20年20人」中國文化人物大家展;2022年西泠印社「熔藝術展」。

朱炳仁銅雕藝術品不僅響譽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也逐漸走上了世界各個舞台。

2009年攜百餘件作品與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進行跨時空「對話」;2015年參加「不朽的梵谷」藝術大展;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年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熔古鑄新」個展……

尤其他作品裡獨特的中華意境、濃濃的東方氣質,震撼著域外。

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中國非遺·銅雕技藝」個展上,大師的《稻可道,非常稻》《青花系列》被歐洲學術界譽為經典,賺足了西方人的眼球兒。

朱炳仁的作品,不僅是藝術的象徵,也是經典的詮釋,更是收藏界的珍品。

第一件熔銅壁畫《闕立》一誕生,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隨著而來的更多作品被分別收藏在G20杭州峰會會場、北京人民大會堂、故宮博物院、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印度玄奘紀念堂、美國加州大學等等。

朱炳仁,這位視銅為生命,把銅舞到極致的人,懷抱虔誠,在詩作中激情寫道,「但願銅就是我,我就是銅」。汩汩的銅水,早已化作生命的激情,在歷史長河奔騰喧囂。

中國的歷史,不僅僅是有形的文字,還有無言的器物。銅,以其浪漫和硬朗,撐起了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所以,在介紹本次展覽時,朱先生說了這樣的話:「歷史常常令我著迷,但我想,在帝王將相之外,我們是否可以看到它的另一面?」

另一面是什麼?那就是有別於文字記載的器物文明。

銅,作為一種重要的器物,與華夏的脈絡緊緊相連,作為最早走進人類生活的金屬,這個重量級的大佬,以燦爛的輝光,照亮了中華民族的童年,開闢鴻蒙、啟迪愚頑。

可以設想,沒有銅,人類茹毛嗜血的日子還要無限延長;沒有銅,燦爛不朽的華夏文明會難以為繼。

從河姆渡到三星堆,從堯舜禹到夏商周,銅,就像一縷光,歷經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照徹天宇、澤被後世。

它就像一道脊樑,承前啟後、綿延不絕,就像一條溪流,汩汩流淌、生生不息。銅的歷史,就是華夏歷史,銅的脈絡,就是中華正脈。

朱炳仁先生對銅有著深深的情感,自謙本人是一個銅匠,他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既如此,何不用『銅』來一次尋根溯源?」

是呀,銅,竟與歷史相關,更與興衰相伴,何不讓這堅硬有形的銅,去打通歷史與今天的脈絡?正是這個創意和背景,上海「中華正脈」誕生了。

本次展覽,不是事無巨細的羅列,而是以歷史為脈絡,以藝術為方向的一種文化拓展。

從銅與先民的休戚相關,到銅與王朝的更迭興衰,再到銅對現實的解析,以及,銅對未來的展望,全方位展示了銅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默契,透徹解析銅在文化演進中的實物價值和象徵意義。

近100件展品,堪稱朱炳仁40年藝術生涯創作的精華代表,它們以微縮建築、壁畫、空間裝置藝術、生活用器等不同形態呈現。

漫步展廳,流連忘返,在視、聽、觸等多感官交互中,沉浸在藝術的美好仙境,恍如跨越了7000千年的滄桑歲月。

以三星堆為設計靈感《神樹》《面具》;以秦王兵馬俑設計的《秦俑系列》;以良渚文化設計的良渚《支撐文明的力量》;大漢盛世的威儀氣象《漢闕》;唐代宰相韓滉的《五牛積福系列》……

《九色鹿》從敦煌莫高窟踏雲而來;《千里江山圖》盡展華夏美韻;《雷峰塔》散發著白娘子的氣息;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意雋永;《瑞鶴圖》再現宋徽宗的筆墨;郎世寧《乾隆八駿》矯健雄奇;常玉《青花盆與菊》蘭心蕙質……

小小展台,無法容納大師的全部作品,我們只能管中窺豹,一睹銅文化的風采。

朱大師認為,開辦展覽只是一個形式,要從視覺藝術中,看到作品背後的象徵寓意與抽象價值。

是的,本次銅雕藝術展,其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看到悠久的歷史、博大的文化、厚重的人文,看到在銅文化加持下,中華文明的一脈傳承。

銅,古老,但卻永遠年輕,就像匠人,也永遠年輕。

因為,使命是不老的,丹心是赤誠的。正如大師說的那樣:「我就是要向世界講好一個立體的、生動的中國故事」。這故事,踐行「今生有約」;這故事,吹醒「盛世花開」。

「初心不改,不負時代」,這應該是「中華正脈」朱炳仁非遺銅雕藝術展的意義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