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博士返鄉筆記:父母在,老家就在

讀書圈兒 發佈 2023-01-30T10:05:37.025744+00:00

這是一個幾乎要長草的公眾號,關注的人並不多,但沒想到這段話的閱讀量接近2.5萬,評論數有126條——我只放出了部分理性的發言。

文 / 王磊光

筆記一:當前農民意見最大的一件事

1月2日,我在個人小號「祖國紀事」上隨手寫了一段文字。這是一個幾乎要長草的公眾號,關注的人並不多,但沒想到這段話的閱讀量接近2.5萬,評論數有126條——我只放出了部分理性的發言。

原文如下:

當前農民意見最大的就是合作醫療費用年年漲,每年漲的幅度非常大,今年已經到了350元。這個費用只能當年管當年,過期作廢,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不會住院用到這筆錢。我身邊已有不少人表示等到疫情結束,他們就不再交這個錢了。 如果我們的黨政部門不下去系統調查這件事的內與外,如果農村合作醫療政策不調整,照這樣下去,過幾年大概率會出問題,激發黨群矛盾。


寥寥幾行文字就能說出這麼多人的心聲,引起這麼多人關注,我便覺得有必要去做一個更為深入的調查。但我在感情上對此非常矛盾:一方面,我親眼目睹農村合作醫療救助了我家鄉多少父老鄉親,據此也可推想它救助了多少中國底層老百姓,農村人要解決就醫難、因病返貧的情況,當下的出路仍是在合作醫療,如果我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不清,則是犯了狹隘的通病;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覺得有義務去反映父老鄉親的心聲,以引起改進的注意。

我終於沒有去做深入調查,只能根據了解補充如下:

1.我的家鄉湖北L縣2003年農民開始交合作醫療,每人10塊錢一年。最近幾年的繳費情況是250——280——320——350元。也就是說,整整20年,合作醫療繳費漲了30多倍。

2.其實農村很多老人早就拒絕交這筆錢了,是村里在千方百計催著他們繳納,更常見的情況是直接聯繫他們的子女。這幾年,村里都是通過小組長聯繫我,讓我把父母的合作醫療費直接轉給村裡的負責人。

問題是,子女直接給父母交了這筆錢,不少老人還要發子女的脾氣。


筆記二:出路仍是在合作醫療

表妹打來電話,說是她媽——也就是我的細姑,像是「中了」。臘月十二四,下了雪,細姑跑到外頭東摸摸西摸摸,大約是受了凍,回來就癱坐在地上,雙腳得不了力,整個人站不起來,頭腦倒還清醒,就是不肯去醫院。

細姑是個盲人。她出嫁後不久就患了白內障,夫家又極為貧寒,無錢醫治,最終導致雙目盡失。

我建議強行送她去縣裡的醫院,但是細姑坐不得車。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表妹擔心錢的問題:「住個院,不知道要花多少錢;錢花了,人好不好得了也還是個問題。村裡的醫生來看了,說她是老年痴呆,都七十多歲的人,送醫院也好不過來。」前兩年,表妹家庭變故,已經是一文不名;表弟在外闖蕩多年,一事無成,還欠了一屁股債。

不是有合作醫療嗎?像細姑這樣的人住院,最終應該花不了什麼錢。

問過後才得知:細姑去年沒有交費。細姑有殘疾證,原本是不用交合作醫療費的,但是偏偏在去年殘疾證過了期,沒有續辦——沒有續辦的原因是需要送她到人民醫院做鑑定,拿到鑑定結果後才能辦;去年剛坐上去縣裡的車,到村口她就吐,整個人像要暈死過去,最終就沒有去成人民醫院。



真是一貧百事哀!奶奶在世的時候,細姑是掌上明珠。誰會想到她的命運會是這樣呢?細姑在黑暗中已經生活了幾十年,我沒有見過比她更苦的人。

筆記三:壪子裡的路燈壞了,誰負責修?

壪子裡的太陽能發電板路燈基本都有問題,只有一盞長亮,其他的不是壞了,就是神經病式地亮。

這些路燈都是幾年前壪落整治時政府安裝的,沒有花農民和村里一分錢。現在路燈壞了,壪里人卻不知道該向誰反映這個情況,該由誰來維修或者換新,而新產生的費用又該由誰來負擔。

如果這一切繼續由國家全盤負責,得有個前提,那就是必須保證國家財政始終是豐足的,而大疫到第三年,不少內地縣城教師和公務員工資都無法按時發放。



我真正想說的,並不僅僅是涉及錢本身的問題,更是涉及新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問題。路燈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


筆記四:在鄉下,想買一壺「非轉基因」的油

家裡其實還有一大壺自己榨的菜油,但父親說,要留著慢慢吃。所以在炸過年豆腐時,父親想要去小鎮上買一壺色拉油。我說:李家樓沒有好油。父親聽了,立刻就發火:沒有好油?怎麼那些油都賣光了?哪個不是在李家樓買的油?

我想跟他解釋。我曾在李家樓的一家商店粗略看過,油都是轉基因油。但是我突然發現自己無法用父親可以聽得懂的語言來讓他明白什麼是轉基因。為了不讓他繼續生氣,我就說我去買。過了好半天,見我還沒有行動,他就要步行去李家樓,我立即跨上摩托去買油。



無數的人都在反轉基因,我也反轉基因。反得到底符不符合科學,我並不知道。我主要是從倫理角度來反的。在城裡的超市買油的時候,每次都會細細看,確定為非轉基因,才肯買。但事實上,在城裡的超市,我極少碰見轉基因油。還一度想過:大家都說轉基因轉基因,但是超市裡都是非轉基因呀,轉基因油去了哪裡呢?

我終於確信:大量的轉基因油去了農村。



轉基因到底有沒有問題,會不會危及人體和人種,我自然是判斷不了的。但是,轉基因產品在城市沒有市場,主要向農村傾銷,這背後的邏輯是可怕的——與垃圾食品、假冒偽劣產品向農村傾銷,是一個邏輯。

筆記五:吃玩在老家,住宿在城裡

眾多在外務工的農村青年都在家鄉縣城買了房,這房平時是空著的,只在過年時回來住一住。以往的情況是,他們會一邊住在縣城的房子裡,一邊做清潔。等到房子裡里外外煥然一新,幾天就過去了,就到了年底,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所以他們便要回老家去住——過年、拜年。

今年我卻發現了一個新情況:一些青年像上下班一樣,過起了兩地居的生活。每天上午十點左右,他們開著車從城裡回到鄉下老家,陪陪父母和兄弟姐妹,吃父母做的飯。白天同村里人交流,玩耍,或者是開著車去走親戚,會同學。他們的社會關係,主要還是在農村老家。年也在農村老家,在老家才有年的味道。等到夜裡七八點,他們再開著車回到縣城——他們講出的理由是:不願麻煩父母為他們的起居而操勞;縣城的房子用於睡覺、洗漱,當然比老家要舒服和便利得多。



只要父母在,吃玩在老家,住宿在城裡,兩地居或許以後會成為眾多在城鄉間奔波的青年的常態,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

當然,兩地居是有前提條件的:得有一輛車——買小車已經成了包括務工人在內的青年的標配;路要好——這些年鄉村公路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一條大路伸向遠方伸向遠方,那大路上面鋪滿陽光,鋪滿陽光。」

2023年1月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祖國紀事」。

作者簡介

王磊光,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畢業,現任職於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2015年春節期間,王磊光的返鄉筆記《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體瘋傳。「瘋狂」的轉發量讓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來這只是一個媒體事件,自己不過是「不小心捲入了其中」。

《近年情更怯》是王磊光應邀為2014年2月舉辦的「我們的城市論壇」所寫的一篇演講稿。2015年春節前,上大現代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羅小茗告訴王磊光,媒體有意發表其返鄉手記,王磊光答應發表。當時的題目僅是《近年情更怯》,最終見報標題為《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

文章隨後被澎湃新聞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市政廳」冠上《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的名字推送,迅疾在自媒體和各大網站流傳,成為2015年初最熱的一篇網文(例如在微信公眾號「識局」上的閱讀量就達到130多萬次),引起了巨大的討論和社會反響。

2015年「兩會」期間,該文得到兩會代表的熱烈議論。

2016年5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調查隨筆集《呼喊在風中:一個博士生的返鄉筆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