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衛國戰爭和二戰的轉折點

書中自有黃金屋008 發佈 2023-01-31T08:31:19.053733+00:00

作戰時間: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作戰國家:德國 蘇聯。畢業於高級騎兵學校、指揮人員進修班和伏龍芝軍事學院。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衛國戰爭和二戰的轉折點


作戰時間: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作戰地點:蘇聯史達林格勒城

作戰國家:德國 蘇聯

作戰將領

朱可夫:(前面已作介紹)

葉廖緬科:蘇聯元帥,生於1892年10月2日,卒於1970年11月19日。畢業於高級騎兵學校、指揮人員進修班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37年8月任騎兵師師長。1940年6月任機械化軍軍長,同年底任遠東第一集團軍司令。1941年8月任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1942年8月任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司令。

華西列夫斯基:蘇聯元帥,生於1895年9月30日,卒於1977年12月5日。畢業於軍事學院速成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歷任連長、代理營長。參加紅軍後歷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1936年入總參軍事學院深造,畢業後調總參謀部任職。1940年5月任總參作戰部長。1941年8月任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長。1942年5月任總參謀長,1943年2月晉升為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具有豐富的統帥部工作經驗,經常作為統帥部大本營代表親臨情況最複雜的前線,直接傳達任務和監督戰役計劃的執行,協調各戰役軍團的行動。

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生於1890年9月23日,卒於1957年2月1日。1911年畢業於武備學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國防軍供職,主要擔任參謀職務。1935~1939年任坦克兵參謀長。「二戰」開始後,任第四集團軍參謀長,參加了侵略波蘭的戰爭。1940年侵略法國時,任第六集團軍參謀長。1940年9月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一總軍務長,參與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1942年1月任蘇德戰場第六集團軍司令,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擔任被圍的德軍集團總指揮。保盧斯熟悉裝甲機械化集團作戰,具有戰役籌劃能力,但在希特勒的淫威面前,不敢堅持自己的意見。

曼施坦因:德國陸軍元帥,生於1887年11月24日,卒於1973年6月10日。1906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在步兵團服役。1913年入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副官和師作戰科長。1935年任陸軍總參謀部作戰處長。1936年任陸軍總參謀部第一總軍務長。1939年9月任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參加德波戰爭。10月調任西線A集團軍群參謀長。1941年9月任第11集團軍群司令。1942年7月晉升為陸軍元帥。同年11月任頓河集團軍司令,奉命率部救援被圍在史達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

參戰兵力:

雙方分別陸續投入近200萬人,參戰總兵力300餘萬人。

哈爾科夫之戰


1941年冬季,蘇軍在莫斯科地區發起反攻,使德軍第一次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戰爭也由進攻轉入了防禦。蘇軍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蘇聯人民和世界人民。蘇聯國際威望也大為提高,其後方日益鞏固,國民經濟已經轉入戰時軌道。原集中在西部的工業設施,特別是軍工設施已經基本上轉移至東部地區。生產的恢復,使整個蘇軍的軍工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42年春末,蘇軍統帥部已能組建新的炮兵兵團和空軍集團軍,供給前線部隊新的技術裝備開始增多,為迎接夏季作戰作好了準備。同時,蘇軍廣泛展開了戰鬥訓練。

1942年3月初,史達林召開會議,討論西南方向總司令的建議。出席會議的有史達林、伏羅希洛夫、鐵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

鐵木辛哥代表西南方向總司令部提出建議:由三個方面軍在南方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前進到尼古拉耶——切爾卡琴——基輔——戈梅利一線。

沙波什尼科夫提出異議:「我們沒有強大的戰略預備隊。最好限於全線實行積極防禦,特別要注意中央方向。」

史達林說:「我們也不能一味防禦,無所作為,坐等德國人先打我們。」朱可夫建議在西部方向實施突擊,在其他方向實行積極防禦。鐵木辛哥堅持在南方進行大規模戰役。

伏羅希洛夫支持他。華西列夫斯基代表總參謀部的立場,表示不同意。

這時,史達林做出了決定,允許西南方向的部隊進行一次局部的進攻戰役,粉碎哈爾科夫的敵人集群,緊接著解放頓巴斯。就這樣,5月12日,蘇軍開始向哈爾科夫進攻。

蘇軍參加此次戰役的有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計劃規定:西南方面軍分南北兩路從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和沃爾昌斯克地域對哈爾科夫實施向心突擊,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解放哈爾科夫,為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發動進攻創造條件;南方面軍堅守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南正面,以保障西南方面軍主要突擊集團翼側。

5月12日蘇軍西南方面軍發起進攻,各突擊集團三日內突破德軍防禦:第28集團軍從沃爾昌斯克地域向前推進18~25公里,第6集團軍和L.V.博布金少將指揮的集團軍級戰役集群從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向前推進25~50公里,為快速兵團投入戰鬥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鐵木辛哥被所謂茲米約夫地域有德軍裝甲重兵集團的情報所迷惑,直至5月17日才命令第21坦克軍進入戰鬥,但已錯過時機。其他地段亦進展遲緩,致使德軍毫無阻礙地將其預備隊從其他方向調到突破地點。

至5月17日前德軍統帥部已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根部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當面建立了強大突擊集團。在該處行動的「克萊斯特」集團軍級集群,步兵比第9集團軍多0.5倍,炮兵多1倍,坦克多5.5倍。為解除德軍第6集團軍的壓力,克萊斯特集群於5月17日提前一天發起「腓特烈一世」進攻行動,出動14個師進攻南方面軍。在空軍第4軍大規模的空中支援下,第1裝甲集團軍向實力薄弱、毫無準備的蘇軍第9和第57集團軍發起進攻,至第一天結束時,德軍推進到蘇軍突擊部隊後方40公里。

此時,蘇軍通信與物資供應面臨明顯的威脅,蘇軍部隊自身也面臨著被包圍的危險。同時,德軍從南北兩面對蘇軍第28集團軍兩翼實施反突擊。5月19日,鐵木辛哥命令部隊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轉入防禦,但這一決心已為時過晚。哈里托諾夫指揮的蘇軍第9集團軍全線崩潰,蘇軍左翼被德軍突入80公里。為了應對這種致命的威脅,格羅德恩揚斯基指揮蘇軍第6集團軍向保盧斯的德軍第6集團軍發起攻擊。20日,雙方都在對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和突出部周圍的部隊進行調整。蘇聯軍隊的行動因為德國空軍的騷擾和糟糕的通訊條件而一再遭受妨礙。22日,德國軍隊試圖完全卡死這個包圍圈,鐵木辛哥的反應是命令第38集團軍的主力部隊去向西突破德軍的防線並恢復與德軍包圍圈內部隊的接觸,但未成功。23日,克萊斯特集群與德軍第6集團軍在巴拉克列亞以南會合,切斷了蘇軍由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向北頓涅茨河對岸退卻的道路,將蘇軍第6與第57集團軍的全部以及第9與第38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包圍。不僅如此,已經完成了包圍圈的德國軍隊還進一步試圖加寬封鎖帶。克萊斯特的裝甲戰鬥群從第14個裝甲師戰區向東拓寬了這個包圍圈的外圈。同時第60摩托化步兵師,第384、第389步兵師和第100輕步兵師向西成扇形展開牢牢的擋住了包圍圈內的敵人退路。

5月25日包圍圈內的蘇軍用最後一點實力向東發起了攻擊,妄圖突圍,但遭受了德國炮火和連續的空襲。儘管這樣,在遭受了重大損失後,突圍部隊還是衝破了德第60摩托化步兵師和第389步兵師的防線。29日,蘇軍第6、第9和第57集團軍主力,包括20個步兵師、7個騎兵師和14個坦克旅的大部被圍殲。只有約2.2萬人的蘇聯突圍部隊衝破了德第384步兵師的後方並和蘇第38集團軍恢復了聯繫。

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分被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57七集團軍司令員波德拉斯中將、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軍共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門。

幾乎與此同時,蘇軍在克里米亞也遭失敗。在德軍進攻的12天裡,曾在兵力上擁有很大優勢的克里米亞方面軍損失176566人,347輛坦克,3476門火炮和迫擊炮,400架飛機。這是紅軍的又一次慘敗。

哈爾科夫戰役拉開了史達林格勒會戰的序幕,德軍重新奪回部分戰略主動權,暫時處於優勢地位。德軍奪取了巴爾文科沃突出部,為即將發動的攻勢占據了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

「藍色計劃」


莫斯科會戰後,德軍士氣開始下降。兵員和物資日感不足,其僕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以及義大利也產生了疑慮。希特勒被迫放棄了全面進攻計劃,決定於1942年夏季,集重兵於蘇德戰線南翼。同時,向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實施重點進攻。因為史達林格勒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史達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1941年,德軍占領烏克蘭後,史達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如果德軍占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發布了第41號訓令。訓令規定:在中路放慢進攻速度;在北面,應攻陷列寧格勒,並與芬蘭軍隊建立陸上聯繫;在戰線南翼,應突入高加索地區。考慮到冬季會戰的後果,可能使用的兵力兵器和運輸狀況,上述目標只能逐步達到。因此,目前應把所有可以動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戰方向,旨在殲滅頓河前面的敵人,接著占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脈的通道。

為實施上述戰略意圖,德軍最高統帥部新組建了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由空軍第4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占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博克元帥指揮,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由空軍頓河地區航空隊進行空中支援,其任務是攻占史達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在A、B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又有第二線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組成。此外,在克里米亞地區,還有曼施坦因上將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總兵力計60個德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另外還有43個師的附庸國部隊。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戰計劃,代號「藍色行動」。其主要內容是:利斯特A集團軍群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為左翼,魯夫第17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哈爾可夫南面和塔甘羅格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進攻,占領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向南進軍以控制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包括B集團軍群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為右翼,分別從庫爾斯克南面和哈爾可夫北面向東和東南方向突擊,占領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向史達林格勒前進。

由此看來,雙方都在厲兵秣馬,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一場戰爭即將爆發。

頓河在燃燒


德軍對蘇聯南部的進攻始於1942年6月28日,緊隨其後的是其盟軍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軍隊,他們的任務是確保德軍綿長側翼的安全。蘇軍的前線部隊在德軍的閃擊下很快崩潰了,德軍勢不可擋地沖向南俄的最後一道屏障——伏爾加河。

6月28日,博克B集團軍群左翼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魏克斯第2集團軍突然從庫爾斯克向東攻擊,直指頓河上游的沃羅涅什。此時,蘇軍採取了機動靈活的防禦戰,有條件就打,沒有條件就主動撤退,避免陷入包圍。6月30日,右翼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從哈爾科夫東北發起了進攻,向東南挺進,以史達林格勒為目標。在沃羅涅日方向上蘇軍所有方面軍的預備隊都投入作戰。隨著預備隊的不斷投入,沃羅涅日方面局勢稍有緩和,但沒有消除德軍突破頓河以及沿頓河向史達林格勒方面突擊的嚴重風險。

7月2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鋒已逼近沃羅涅什。但希特勒卻突然決定不占領該城,他命令霍特在接替第2集團軍後,迅速轉向南面沿頓河向史達林格勒前進。博克元帥卻想占領沃羅涅什,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的蘇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銷了博克的B集團軍群司令之職,由第2集團軍司令魏克斯上將接任。利斯特A集團軍群於7月9日向高加索方向發起進攻。其左翼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從哈爾科夫南面向頓尼茲河北岸進擊。魯夫第17集團軍則從塔甘羅格北面向伏羅希洛夫格勒進攻。由於剛在哈爾科夫之戰中吃過德軍合圍的虧,蘇軍的許多部隊生怕再陷入包圍,所以倉惶後撤。

7月1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推進到頓河中游,保盧斯第6集團軍也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渡過了頓尼茲河,向頓河下游的羅斯托夫前進,魯夫第17集團軍則占領了伏羅希洛夫格勒。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希特勒又一次改變了計劃,命令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從史達林格勒方向南下,轉屬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這樣,就只有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在進攻史達林格勒了,然而第6集團軍的行動卻又有賴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合作。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繼續向史達林格勒前進。該集團軍轄有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計14個師約27萬人,近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7月12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鐵木辛哥元帥任司令員,擔負史達林格勒方向的防禦任務。該方面軍編成內有從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殘部,第13、第22、第23坦克軍,以及空軍第8集團軍和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計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和454架飛機。

1942年7月17日,蘇德雙方在史達林格勒附近展開了激烈的交戰,會戰正式開始。從7月17日到22日,德第6集團軍開始猛攻第62、63集團軍陣地。這些戰鬥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開始。

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合圍了該集團軍的2個師,攻擊到史達林格勒西面的頓河河岸。面對此種形勢,史達林立即撤銷了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員的職務,由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接任,並派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史達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史達林還決定將預備隊的坦克第1和第4集團軍火速調往史達林格勒地域,又從遠東調來10個師加強史達林格勒的防禦。

1942年7月28日,史達林為阻止軍隊的潰退作了一次近乎絕望的嘗試,發布了第227號命令:「蘇聯官兵必須堅守蘇聯的每一寸土地,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秘密警察也被安插在蘇聯前線部隊的後方,用來處決任何放棄抵抗和撤退之人。但是,儘管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的第62,64集團軍盡了最大努力,但還是不能阻止德軍對史達林格勒的進攻。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個影響命運的決定。他宣布,因為高加索的命運是將要在史達林格勒決定,所以由於這個會戰的重要性,遂有從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以增強B集團軍群之必要。於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又歸還給B集團軍群,並於8月1日奉命沿科捷爾尼科沃—史達林格勒鐵路向東北方向進擊,當天迅速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占領了蒙特納亞。

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爾尼科沃,接著又於5日突破了蘇第64集團軍的防禦,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但之後遭到了蘇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和反擊,霍特只好放棄了獨立攻占史達林格勒的想法,於8月9日轉入守勢。

8月5日,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史達林格勒方面軍改組為東南、史達林格勒兩個方面軍,由華西列夫斯基上將統一指揮。東南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4、第57、第5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1集團軍、坦克第13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仍由戈爾多夫中將指揮,編成內有第63、第62、第21集團軍,以及坦克第4集團軍、坦克第28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

8月19日,保盧斯和霍特重新發起了進攻。保盧斯第6集團軍從史達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奧斯特羅夫卡亞向東南攻擊,22日,突破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占領了喀拉蚩。

8月23日,德第6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已進抵伏爾加河,史達林格勒北部,並沿河占領了寬8英里的狹長地帶,德軍的坦克和炮兵已經開始攻擊蘇軍的船隻。這一天,德國飛機對史達林格勒進行了瘋狂的轟炸,一晝夜出動飛機2000多架次。城市遭到嚴重破壞,滿城一片火海。在隨後的幾周里,第4航空隊的數百架轟炸機持續猛烈轟炸這個城市,摧毀了這個城市的幾乎每一棟建築。史達林格勒戰役正式開始。

戰役打響


在最初幾天的戰鬥中,史達林格勒守軍從一開始就進行了瘋狂的抵抗,但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蘇軍越來越意識到形勢的嚴峻。為此,史達林在這樣一個緊急關頭,起用了朱可夫,讓他坐鎮指揮這一戰役,並決定立即調撥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集團軍開赴史達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飛到史達林格勒,立即著手組織第24、第66集團軍和近衛第1團軍的反擊行動。

9月3日,史達林格勒的形勢惡化了。德軍距史達林格勒僅3公里。如果北部集團部隊不立即援助,史達林格勒就有可能在隨後一兩天被攻占。史達林格勒剩下的飛機很少了。9月5日拂曉,朱可夫將3個新銳集團軍投入反擊。激烈的戰鬥持續到傍晚,蘇近衛第1集團軍才前進了2~4公里,而第24集團軍幾乎仍停留在原陣地。9 月6日,蘇軍再次發起衝擊,但是,這次衝擊又一次被德軍擊退了。9月10日,蘇軍試圖從北面實施突擊,恢復同第62集團軍的聯繫,又遭到失敗。9月12日,史達林召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開會,討論史達林格勒的局勢,他們一致認為必須尋求另一種解決辦法。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正以高速前進。8月9日,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占領了梅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萊斯特的士兵在海拔5600多米的厄爾魯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國的萬字旗。8月25日,克萊斯特部又攻占了莫茲多克,距格羅茲尼四周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裏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團軍群司令利斯特元帥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儘快拿下油田。但未能如願。為此,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帥的A集團軍群司令的職務,由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克萊斯特上將接任,第1裝甲集團軍司令則由麥肯森將軍繼任。克萊斯特上任後,雖然竭盡全力,也無法再前進一步。這裡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德軍在蘇聯南部的戰線是從庫爾斯克和沃羅涅什起,通過史達林格勒到莫茲多克,長達2000公里以上。再加上從庫爾斯克到列寧格勒之間的1280公里,德軍在蘇聯的戰線全長已在3200公里以上,而以德國的兵力和資源,根本就不足以維持如此長的戰線。這也是前面沒有衝擊力的原因。

還有一個讓德國人非常頭疼的問題便是從史達林格勒沿頓河上溯至沃羅涅什共長560公里,德軍沒有兵力來掩護,只有派了一些裝備和戰鬥力都極差的附庸國部隊:匈牙利第1集團軍在沃羅涅什南面;義大利第8集團軍在東南面更遠一些的位置;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正西、頓河彎曲部的右側。當然,希特勒是知道這些附庸國部隊是根本不能擔當此重任的。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史達林格勒,就能迅速抽調出足夠的兵力。哈爾德卻不同意他的看法,力主放棄攻打史達林格勒,並向西撤退。希特勒為此免去了哈爾德陸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原駐法國的德軍總司令庫特凡·蔡茨勒上將被任命為陸軍總參謀長。

雖然朱可夫被任命為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指揮官,但前線的形勢還是不容樂觀。到9月10日,朱可夫等蘇軍將領得出這樣的結論:「以現有的兵力和部署是不可能趕走德軍的。」9月12日,朱可夫奉命飛回莫斯科,與早先回莫斯科的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一起向史達林匯報了前線的形勢,並與史達林一起到總參謀部去商討作戰方案。

華西列夫斯基總參謀長早已做了安排,責成一批參謀人員極其秘密地制定了史達林格勒反攻的初步方案。這兩員大將根據參謀人員提供的初步方案和他們自己在前線親眼所見,對局勢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研究。

他倆詳細分析了敵情,認為德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消耗嚴重,已無力奪取史達林格勒。僕從國匈、羅以及義大利的軍隊裝備差,經驗少,士兵和許多軍官都不願意被派到遙遠的俄羅斯土地上為外國干涉者送死。

與此相反,幾百萬蘇軍指戰員是為了保衛自己的祖國和家園而戰。在一年多的艱苦戰鬥中,他們經受了鍛鍊,學會了很多東西,成長壯大起來了。同時,蘇聯的軍工生產已有很大發展。最高統帥部正在組建擁有新武器的戰略預備隊,到11月份蘇軍將增加強大的機械化部隊和坦克部隊。那時他們將能完成更重大的任務。

鑑於以上分析,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將軍認為,蘇軍的行動計劃應該是:第一,繼續以積極防禦疲憊敵人;第二,著手準備反攻,在史達林格勒地區圍殲法西斯軍隊。9月13日晚,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又向史達林匯報,呈上他們擬制的「史達林格勒地區反攻計劃的初步草案」。

草案大綱中有三個要點:第一,史達林格勒的蘇軍寸土不讓,進行城市爭奪戰,消耗和疲憊德軍。第二,在8月下旬蘇軍奪取的頓河右岸屯兵場謝臘菲莫維奇秘密組建新的方面軍,其中有以T-34型坦克裝備起來的坦克集團軍,以坦克集團軍為突擊力量,突然出擊,突破敵軍防禦,迅猛南下,直插德軍第6集團軍的後方,將其全部圍殲在史達林格勒城下,徹底改變南線的戰略形勢。第三,由於到11月蘇軍才能有用T-34型坦克裝備的坦克集團軍,反攻須在11月中旬發起。

他們簡單地交換了意見之後,史達林說:「對計劃需要再考慮一下,而且要計算一下我方資源。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守住史達林格勒和不讓敵人向卡梅申方向推進。」這時,東南方面軍司令員葉廖緬科從前線給史達林打來電話,說德軍正向市區方向調動坦克部隊,第二天必然有新的突擊。史達林當即命令向市區增派一個精銳師,並命令空軍立即採取行動,地面部隊第二天拂曉就要發起衝擊,牽制住敵人。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上將和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命令他們於9月13日對史達林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並決定從高加索方向抽調9個師加強給第6集團軍。希特勒強調,要儘快拿下史達林格勒。9月13日,德軍又對史達林格勒發動新的進攻。從9月13日開始,德軍為攻打史達林格勒市區而拼死戰鬥。

喋血巷戰


德軍攻打史達林格勒市區的戰鬥從9月13日開始,到11月18日結束,歷時兩個月。

德軍用在史達林格勒方向上的兵力有50多個師,其中用來直接進攻市區的有13個師,共17萬人。他們擁有500輛坦克、1700門大炮和迫擊炮。

蘇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雖然合起來有120個師,但是人員編制嚴重缺額,許多師只有編制人數的20%到25%,有的師僅有800人。實際上負責防守市區和西南一帶的主力第62和64集團軍總共只有9萬人、1000門大炮和迫擊炮、120輛坦克。在市區爭奪戰中,德軍在兵力和武器上是占優勢的。

9月13日,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十分艱難的日子。我們從第62集團軍收到的戰鬥報告中可見戰鬥的激烈程度。

7時30分:敵人進入學院大街。

7時40分:第30機械化旅第1營與主力失去聯繫。

7時50分:馬馬耶夫崗地段和火車站附近展開戰鬥。

8時:火車站落入敵手。

8時40分:火車站又在我軍手中。9時40分:敵人又占領火車站。

10時40分:敵人進入普希金大街,離集團軍指揮所600米。

11時:敵2個團在30輛坦克的支援下突進專家大廈。

13時20分:火車站又回到我軍手中。

9月14日,德軍展開了24小時不間斷衝鋒。德軍進攻市中心的馬馬耶夫高地,在不到4公里寬的地段上集中了6個師,並有數百架飛機從空中支援。德軍很清楚,占領馬馬耶夫高地,就可以控制整個城市、廠區和伏爾加河。

14日和15日夜,蘇軍近衛軍步兵冒著敵機轟炸,乘坐汽艇、駁船渡過伏爾加河增援市區戰鬥。16日和17日,德軍以50至60架飛機為一批,對蘇軍進行密集轟炸突擊,成噸重的炮彈,203毫米口徑的炮彈,把整個地面炸翻了過來。9月17日,蘇軍又增調兵力給第62集團軍,德軍一度進到距蘇軍第62集團軍指揮所僅600米處。

蘇軍在史達林格勒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配合下,戰鬥意志無比堅強,只要德軍一向前推進,就要受到頑強的阻擊和付出沉重代價。在這場殊死的戰鬥中,值得一提的是蘇軍戰士為保衛蘇聯的每一寸土地,表現出視死如歸、英勇頑強的英雄主義精神。

德軍每天從早到晚不斷衝擊,一直持續了13天,9月25日,占領了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區。27日,德軍又將蘇軍擠到伏爾加河岸邊。伏爾加河河面和所有渡口都處在德軍槍炮火力控制之下。史達林格勒幾乎沒有一座建築物、工廠、住宅保持完整。

從9月27日~10月4日期間,雙方展開爭奪北部工廠區的血戰。在這期間的戰鬥更加激烈。蘇德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蘇聯人,無論是士兵還是居民,在面對德軍的狂轟濫炸時,都非常鎮靜。被炸毀的工廠成了蘇聯人的抵抗中心。一些工廠就在炮火紛飛中修理坦克,拖拉機製造廠甚至在德軍逼近工廠廠門前,還在那裡努力製造新坦克和裝甲車。當工廠被炸無法生產時,工人們丟下殘存的機器,加入工人營,與正規部隊並肩投入反擊德軍侵略的戰鬥。


蘇軍在他們控制的戰場上設下特殊的「捕殺場」,即在某些房屋,甚至在整個地段、街區里都密密布下地雷。在每一個布雷區外面都留出幾條進路,而德軍一旦闖入,就會遭到密集的火力射擊。在一座破碎的建築物里,德國人控制著一半,而蘇軍扼守著另一半,只有經過殘酷的血腥肉搏廝殺後才能決定這一陣地為誰所有。

為了將每座殘破的住屋或工廠全改為據點,蘇軍都把各層樓房相互隔斷。這樣,德軍即使攻占了底層,也還得再進行攻奪上層和屋頂以及地下室的戰鬥。這是使德軍無法逃生,陷入到處都是火力網的迷魂陣。正是依靠這些辦法,蘇軍迫使數量上占優勢的德軍進攻部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儘管德軍有經過專門訓練以實施巷戰的部隊,但蘇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肉搏中還是掌握著主動權,並使德軍死亡人數大大超過蘇軍。

10月5日,史達林命令葉廖緬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守這座城市,把每幢樓房,每條街道作為堡壘,抗擊德軍進攻。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蘇聯軍人,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要成為敵人攻不破的堡壘。於是,蘇軍在連、營里,除已有的班之外,又組織了新的戰術單位——突擊小組。

10月4日~8日,德軍經過多次瘋狂的衝鋒,才向該工廠推進了300~400米。德軍每向前一步,就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蘇軍不怕犧牲,誓死保衛國土的戰鬥令德軍卻步,巨大的傷亡也令德軍兵力趨於枯竭。

一位德軍上尉在信中寫道:「我是我們全團惟一活著的軍官。……我營經過這次衝擊後只剩下1名軍官、3名軍士、29名列兵。」

10月14日,希特勒向德軍部隊下達命令:除了史達林格勒方向以外,在整個蘇德戰線上轉入戰略防禦。

在史達林格勒方面,德軍開始了第三次攻擊,企圖通過此次攻擊取得決定性勝利。德軍出動2000多架次飛機對工廠區進行狂轟濫炸。經過長達5個小時的炮擊之後,德軍又出動了5個師的兵力和150多輛坦克向拖拉機廠進行猛烈的攻擊。數以千計的德國飛機在空中嗡嗡地盤旋著,到處響著炸彈和炮彈的爆炸聲。蘇軍的戰士們冒著隨時都可能犧牲的危險,走到大炮旁,射出一排排炮彈進行反擊。面對德軍的包圍,蘇軍指揮官依然沉著鎮定。許多人被埋在土裡,他們的耳朵被巨大的炮聲震聾。轟炸和掃射還在繼續。四周一片火海,塵土飛揚。人員在傷亡,裝備在毀壞,但蘇軍仍在不停地射擊、射擊,進行著頑強的抵抗。這一天是整個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最為血腥,最為殘酷的一天。僅朱可夫的第62集團軍的指揮部里就有61人喪生。

4個小時的激烈戰鬥過後,德軍突破蘇軍的防禦,隨即以強大的坦克群搭載步兵投入突破口,大批的德軍湧向了蘇軍陣地。第2天的戰鬥仍舊殘酷而激烈。到傍晚,德軍終於占領了拖拉機廠,並從這個地區突進到伏爾加河。蘇軍第62集團軍一部分兵力被切斷在雷諾克,失去與集團軍主力的聯繫,被壓至伏爾加河河岸一帶。但這部分兵力卻英勇頑強地一直戰鬥到蘇軍反攻,其他被包圍的小部隊也英勇不屈,殊死抵抗。他們發給指揮部的最後電報是:「我們被包圍了,彈藥和水都沒有,寧死不投降!」「為國捐軀,但絕不投降!」

在「紅十月」工廠一帶,德軍企圖從中央地段突破,打到伏爾加河畔,但遇到了蘇軍在古爾特耶夫的西伯利亞師。西伯利亞師勇猛過人,紀律嚴明,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慣於在困難的環境中作戰。他們在工廠內外的堅硬的土地上築成交通壕、掩蔽部和火力點,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事網。當德軍炮聲停止開始衝鋒時,西伯利亞師便衝出陣地,與敵展開廝殺,德軍不能前進一步。戰鬥在進行著,德軍對「紅十月」工廠的進攻一直持續到10月底,他們向西伯利亞部隊發動了170次進攻。但西伯利亞師得到伏爾加河對岸蘇軍炮兵的援助,可以從防禦工事網內觀察德軍的情況,給德軍造成了重創。

至此,德軍的大規模攻勢已如強弩之末,加上冬季的到來,而陷於停滯。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占領史達林格勒。眼看天氣又要冷下來,希特勒要求幾乎沒有多少越冬物資儲備的保盧斯在冬天來臨之前拿下史達林格勒。11月11日,保盧斯在史達林格勒城區內,向蘇軍據守的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德軍在預備隊的支援下,占領了「街壘」工廠,向前推進了300~400米,進至伏爾加河岸。但此時的德軍部隊已疲憊不堪,保盧斯被迫於次日停止了進攻,修整部隊。蘇第62集團軍又一次被分割成為三部分,仍堅守陣地牽制著德軍。蘇軍就是這樣堅守著,直到蘇軍轉入反攻。

蘇軍的反擊


蘇軍自從9月底準備大反攻以來,至11月中旬,在史達林格勒地域的蘇軍計3個方面軍143個師110.6萬人,計15500門火炮和迫擊炮,1463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50架飛機。

11月13日,史達林批准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擬訂的反攻計劃,並親自給這個計劃取代號為「烏蘭」。該計劃規定:西南方面軍由圖瓦京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頓河西岸的謝拉莫菲維奇和克利茨卡亞地域橋頭陣地實施主攻,突破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防禦,直插頓河東岸的喀拉蚩;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由葉廖緬科上將指揮,其任務是從史達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擊,突破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防禦,與西南方面軍在喀拉蚩會師,完成對德第六集團軍的合圍;頓河方面軍由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指揮,其任務是從史達林格勒西北面向東南實施輔助性突擊,掩護西南方面軍的主攻。反攻日期定為: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為11月19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為11 月20日。

蘇軍的反擊始於1942年11月19日,在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後的三個月之後,這是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實施的第一次經過充分準備的戰役,它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蘇軍攻擊了由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負責防守的德軍側翼,蘇軍從俘虜那裡獲知,羅馬尼亞軍隊士氣最低,裝備最差。

在蘇軍大量火炮和坦克突擊縱隊突如其來的壓力下,羅馬尼亞軍隊的戰線在幾小時之內就崩潰了,兩天後,他們就投降了。德軍急忙趕去迎擊突進的蘇軍,但已經太遲了,四天之內,蘇軍鉗形攻勢的兩支先頭部隊就在史達林格勒的西面大約100公里處會師了,從而切斷了德第6集團軍的後方交通線。至30日,蘇軍3個方面軍將德第6集團軍的第4、第8、第11、第51步兵軍和第14裝甲軍計5個軍22個師,約27萬人合圍在史達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但是第6集團軍保盧斯並未去突圍,而是被希特勒命令原地待命,不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守住。

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將曼施坦因元帥的第11集團軍擴建為頓河集團軍群,由曼施坦因元帥任司令,並把保盧斯第6集團軍、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交與他指揮。希特勒在下達的命令中指出,頓河集團軍群當前的任務,就是使蘇軍的攻勢停頓,並奪回德軍原已失去的陣地。曼施坦因並不同意這個決策。但希特勒要求第6集團軍必須留在史達林格勒,而曼施坦因必須殺開一條血路,打到史達林格勒。

實際上希特勒的決策並不切合實際。但曼施坦因元帥還是執行了。12月12日,曼施坦因元帥發起了代號為「冬季風暴」的反攻。12月16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率先突破了蘇軍第51集團軍在阿克賽河上的防線。至12月19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面包圍圈48公里以內的地方。此時,曼施坦因發現自己也有被蘇軍包圍的危險。於是,他決定不顧希特勒的將令,下令保盧斯立即向南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卻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坦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2月27日,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在蘇軍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反攻宣告失敗。

12月29日,保盧斯派第14軍軍長胡比中將飛出包圍圈去晉見希特勒,把第6集團軍的情況當面向元首匯報。但希特勒還是命令第6集團軍死守史達林格勒,直到明年春天為止。

1943年1月初,天氣更為惡劣,溫度已降到零下45攝氏度。德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越來越少。德第6集團軍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口糧的分配已減到了能夠維持生活的標準之下;炮兵的彈藥開始感到缺乏;醫藥品和燃料都已經用盡;數千人患上傷寒和痢疾,而凍傷的人就更多了。

1月8日,蘇軍頓河方面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中將向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上將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其投降。10日,羅科索夫斯基的頓河方面軍向被包圍的德第6集團軍發起了代號為「指環」的進攻。1月22日,蘇軍占領了古門拉克機場,第6集團軍的空運補給完全中斷了。於是,保盧斯向希特勒請求准允他們投降。但他得到的答覆是絕對不能投降,希特勒要求第6集團軍應在史達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曼施坦因也力勸希特勒批准第6集團軍殘部投降,但最終希特勒還是沒同意。

1月31日,64集團軍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第6集團軍司令部發報員自己決定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俄國人已經到了我們地下室的門口,我們正在搗毀器材。」最後用國際電碼寫上「CL」,表示「本台停止發報」。

蘇軍在地下室外命令第6集團軍司令部人員投降,保盧斯沒有任何辦法,只好投降。2月2日,在史達林格勒城北的第11軍殘部也投降了。至此,史達林格勒會戰結束。

戰役點評


史達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與法西斯德國軍隊進行的一次規模空前的大決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到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史達林格勒會戰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在反攻的過程中,蘇軍共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這次戰役卻是德國軍隊所曾遭到的最大一次失敗。德軍在頓河、伏爾加河、史達林格勒地域總共損失了約150萬人,占其當時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還有3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2萬門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架飛機、7萬多輛汽車及大量的其他技術兵器。這些實力兵器的損失使得德國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史達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梁骨。」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和軍事意義。

史達林格勒會戰使德軍遭到沉重打擊,粉碎了希特勒滅亡蘇聯、進而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改變了蘇德戰場的戰略形勢,是蘇聯衛國戰爭的重大轉折點,也是歐洲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同時,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來德軍在蘇德戰場的空前失敗,大大挫敗了德軍的士氣。在德軍內部甚至在部分希特勒將領中,對打贏戰爭的信心產生了嚴重的動搖。在希特勒大本營里,怨聲四起,一些納粹將軍還暗中策劃了推翻希特勒的政變。

相反,這卻極大地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鞏固和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一步堅定了世界人民共同打敗法西斯集團的信心,促進了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新高潮,促成了在反法西斯同盟國團結合作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蘇、美、英三國首腦第一次會議——德黑蘭會議的召開。

史達林格勒是德國法西斯軍隊覆滅的起點,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大激戰以後,已經不能恢復自己的元氣了。

——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

紅軍在史達林格勒全城老百姓的支援下發起了反擊。市民們拿起了武器,表現得異常勇敢,戰場上躺著戰死的工人,他們身上穿著工作服,僵硬的手裡還緊握著步槍和手槍。

——德國第14裝甲軍軍長維特斯海姆上將

他們的光輝勝利,扼止了敵人入侵的浪潮,是同盟國反侵略戰爭的轉變關頭。

——美國總統羅斯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