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頤和園地區名勝古蹟、簡介,都在這裡,建議收藏

星雨天空 發佈 2023-01-31T16:01:21.745131+00:00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位於北京城西北郊,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

頤和園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位於北京城西北郊,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其前身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經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早在元明時期,這裡就以其優美的田園景色成為「壯觀神州第一」的著名遊覽勝地。頤和園內的建築結構皆以自然山水為基礎,其建築形式多模擬江南名勝古蹟,或肖其意,或仿其型,因地制宜地創建了眾多絢麗恢宏的廊、橋、亭、榭、殿、宇、樓、台。

萬壽山景區

萬壽山原名瓮山,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裝滿寶物的石瓮而得名。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為了慶祝其母60歲生日,將瓮山改名萬壽山。萬壽山地處頤和園的中心部位,薈萃了園內建築精華,是宮廷功能、宗教功能、園林功能的集中體現。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

佛香閣

佛香閣踞山面水,為全園建築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來源於佛教對佛的歌頌。佛香閣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後被燒毀。光緒十七年(1891)重建,耗銀78萬兩,是重修該園花費最大的工程項目。該閣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築在萬壽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這座台基包山而築,把佛香閣高高托舉出山脊之上。佛香閣結構複雜,氣勢磅礴,是座藝術價值很高的古典建築。塔內供有接引佛(即阿彌陀佛)。慈禧崇信佛教,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在此燒香拜佛,以求神靈保佑。據說頤和園的設計集中了全國的景色,如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仿武昌的黃鶴樓,十七孔橋仿盧溝橋,後山的蘇州街是仿蘇州的買賣街而建的

排雲殿

排雲殿是專供慈禧皇太后祝壽的地方。當年,每當農曆十月初十慈禧過生日這一天,這裡鼓樂齊鳴、儀仗威嚴,慈禧坐在排雲殿內的九龍寶座上,四旁香菸繚繞。光緒皇帝向著排雲殿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王公大臣們按輩分和官階分別跪侍在排雲門內,金水橋的橋南橋北,三品以下的官員全都被安排在排雲門外行禮。慈禧每次祝壽都要大肆揮霍,不僅在園內張燈結彩,而且在紫禁城到頤和園沿途分設60段點景,建造經壇、戲樓和彩棚等數十座。據說當時北京城出現了一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的對聯,猛烈抨擊慈禧的腐敗行為。如今,排雲殿內基本按當時的原狀陳列,其中的許多珍奇展品都是王公大臣們在慈禧七十歲生日時所奉獻的壽禮。

昆明湖

昆明湖約占全園面積的3/4,與密雲水庫相連,原名瓮山泊。清代乾隆年間,乾隆帝以為母祝壽、興修水利和操練水師之名,將瓮山泊仿杭州西湖大加擴展,並據漢武帝挖昆明池練水軍的典故而改今名。昆明湖以西堤及一條短堤為界,將全湖劃分為三個水域,並據道教「一水三山」之說,分別於湖上築有南湖島、藻鑒堂和治鏡閣三座島嶼,以象徵神話中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其湖水浩淼,山島聳峙,堤橋多姿,建築宏麗,風光絕佳,是京城難得的一處山水勝境。

昆明湖西堤

昆明湖西堤在頤和園昆明湖西部點景長堤上,是清乾隆時仿杭州西湖蘇堤建造的。堤上有界湖橋、玉帶橋、鏡橋等6座橋,各橋形式不同,含義有別,極富趣味。其中的玉帶橋最為著名,為六橋之冠。橋用大理石和漢白玉雕砌而成,拱高且薄,形若玉帶,故名。玉泉山的泉水從此橋注入昆明湖。相傳當年慈禧太后曾倒騎驢跨越此橋。堤上除6座小橋外,沒有任何高大建築,因此顯得深邃沉靜,與萬壽山前山熱烈的風景形成強烈的景觀對比。西堤南部坐落的景明樓,是乾隆帝仿湖南岳陽樓而建的。其名取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之句。該建築由三座高低不一的兩層樓閣組成,前後臨水,視野開闊,是當年帝後們遊樂賞景的最佳景點之一。

石舫

石舫是昆明湖的又一著名建築,建於乾隆十二年(1755)。乾隆引用唐代魏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象徵清朝政權穩如磐石,「永不能覆」。作為建築形式,「舫」是從臨水的廳堂發展而來的。昆明湖石舫主體由大理石雕成,1860年英法聯軍將舫上樓閣燒毀;1893年重建時,改為西洋式樓閣,並配以彩色玻璃窗;兩層船舫各有大窗,細雨濛濛之時,慈禧坐在窗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賞窗外雨景。船體突出四個水龍頭,每當大雨,樓頂雨水從四角的空心管流下,由龍口吐出,十分奇巧。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在寬闊的昆明湖上,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和島,為園中最大石橋。這座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十七孔橋上所有匾聯均為乾隆撰寫。橋南橫聯刻有「修凌波」四個字,形容十七孔橋如同一道彩虹,飛架於昆明湖碧波之上。橋北橫聯「靈鼉偃月」又把十七孔橋比喻成水中神獸臥如半月之狀。在橋北面的另一副對聯寫著「虹臥石樑岸引長風吹不斷,波回蘭漿影翻明月照還望」,描寫出在優雅寧靜之夜,此處風景更加怡人的情景

宮廷區——諧趣園

諧趣園是乾隆下江南時,看中了江蘇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在這座皇家園林中仿其意而建造的,保留了江南園林的靈秀之氣,被稱為「園中之園」。乾隆《惠山園八景詩序》稱:「江南諸名墅,惟惠山秦園最古,我皇祖(康熙)賜題日寄暢,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攜圖以歸,肖春意於萬壽山之東麓。一亭一徑,足諧其趣。」園中央為荷花池,環池有涵遠堂、矚新樓、知春堂、澄爽齋等13座樓台堂榭,並用百間迂迴曲折的遊廊相溝通。室外廊邊花木扶疏,竹影參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園林情趣。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又於光緒十九年(1893)重修。諧趣園是我國北方地區最具江南園林特色的公園

宮廷區——長廊

頤和園長廊婉蜒於萬壽山南麓、昆明湖北岸,是頤和園的主要建築之一。它將如畫的景區、景點串聯一線,似為旖旎的風光鑲上了畫框,使湖山之間的景色層次分明。長廊以建築形式獨特、繪畫豐富多彩,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在長廊漫步,景隨步移,廊內的有趣畫面與廊外的樓台亭閣,使人目不暇給,興趣盎然。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中間建有象徵春、夏、秋、冬的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長廊彩畫題材十分廣泛,有花鳥、樹石、山水、人物等。乾隆皇帝曾派宮廷畫師到杭州西湖寫生,得西湖景546幅,這些湖景被悉數移繪到長廊畫廊的梁枋上。20世紀60年代,還增繪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畫14000多幅,使長廊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廊。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歡迎大家點讚、評論,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