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法老娶女兒為妻,還和她生育後代,為何不覺得有違倫理?

醞清墨 發佈 2023-01-31T17:32:00.143710+00:00

聖經創世記中記載了很多對近親結婚案例,古往今來,也確有很多王朝、地區和國家,尚行「近親結婚」。在古埃及,法老娶自己的女兒為妻,還與她生兒育女是十分常見的,為什麼法老們都不覺得此舉有違倫理呢?

聖經創世記中記載了很多對近親結婚案例,古往今來,也確有很多王朝、地區和國家,尚行「近親結婚」。在古埃及,法老娶自己的女兒為妻,還與她生兒育女是十分常見的,為什麼法老們都不覺得此舉有違倫理呢?

開創娶女兒為妻之先河者

首先明確一點,古埃及法老娶女兒為妻的行為,是從統治者阿卡利亞娶了自己的女兒之後才一代代延續下來的。而阿卡利亞娶女兒為妻從本質上來講,只能說是「遭人陷害」。

阿卡利亞與妻子成婚並生下女兒後,阿卡利亞為了擴大古埃及的疆域,開始到處征戰,他記憶里的女兒阿塔娜,一直是一個小嬰兒的樣子。等阿卡利亞征戰歸來,好巧不巧接到女兒阿塔娜被敵對帝國勢力擄走的消息。

雖然多年來阿卡利亞沒有見過自己的女兒,但往日的牽掛和此次歸家的期待做不得假,看著以淚洗面的妻子,憤怒的阿卡利亞向敵對帝國發動進攻。

敵對帝國根本不是阿卡利亞大軍的對手,於是趕緊向阿卡利亞求和,同時還將一名美貌女子獻給了阿卡利亞。這名女子正是阿卡利亞的女兒阿塔娜,但阿卡利亞不知道,阿塔娜也不認識阿卡利亞,兩人最後發生了關係。

等阿卡利亞從阿塔娜的床上下來,討要自己的女兒時,卻被告知那名美貌女子就是阿塔娜。到這一步,阿卡利亞出於對責任的考慮,也只能咬牙娶了自己的女兒。

二人後來還生育有一個兒子。由於阿卡利亞本性兇狠,在古埃及積威甚重,民眾、大臣也不敢指責阿卡利亞,反而為阿卡利亞娶女兒為妻找起藉口。

踐行傳說

很快,人們將目光集中在神話傳說上。當時的古埃及人十分崇拜太陽神,並認為法老就是太陽神的兒子。除了法老以外,太陽神還和自己的妹妹生下了埃及的其他神。

這就說明,近親之間完全可以通婚。於是在阿卡利亞之後,古埃及的法老們心安理得地尚行起「娶女為妻」。

例如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這位法老一生中立了八位王后。第一任王后奈菲爾塔利,奈菲爾塔利死後,拉美西斯二世伊塞諾弗列特立為新王后。

除了這兩位王后,拉美西斯二世的瑪特妮斐魯麗王后也非常有名,這三位王后與拉美西斯二世沒有血緣關係。

除了她們以外,拉美西斯二世的梅莉塔蒙王后,奈菲爾塔利的第一個或第二個女兒,在母親死後接替她成為父親的第四任王后;

賓塔娜特王后伊塞諾弗列特的長女,據古埃及的碑文等記載,賓塔娜特其實在奈菲爾塔利尚且在世時,就已經成為了大王后,且是當時唯一一個有實際行政權力的大王后。

賓塔娜特王后和妮貝塔薇王后還曾一起替父親迎接了遠嫁來古埃及的瑪特妮斐魯麗。這位妮貝塔薇王后被後世廣泛認為是奈菲爾塔利或其他名字未知的側室的孩子,也有人認為她的母親是伊塞諾弗列特。

此外在拉美西斯二世的後宮中,還有一位赫努特美拉王后,這位王后被認為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父親塞提一世,和王后圖雅的第三個女兒,也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妹妹。

另一位西臺和親公主姓名未知,人們只知道她曾經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之一。

而在拉美西斯二世的三個「女兒王后」中,伊塞諾弗列特的長女賓塔娜特為拉美西斯二世誕有一個女兒——Princess-Queen。

無視倫理的婚姻關係

那麼為什麼古埃及法老能這樣無視倫理,直接與女兒結婚並生兒育女呢?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證古埃及王室的血統純淨。古埃及是特有的父系集權制社會,「母女」關係浮於表面,只要法老需要,她們就可以同時成為法老的寵妃。

也是為了保證維持純正的血統,古埃及法老們利用婚姻阻斷王室基因外流。

在他們眼裡,女兒、妹妹、姑姑、奶奶等都是與自己血統最近的人,和她們一起才能生下最具純淨血統的後代,或者說是繼承者,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讓神子之血不被污染」。

但由於古埃及歷史上出現過多對沒有兒子的先代法老和王后,追求嫡子承嗣法老位的古埃及王室想了一個辦法——讓庶子迎娶父親的嫡女,也就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

這樣就能實現血統上的「嫡子性」,進而讓自己承嗣法老位變得合法合理。像圖特摩斯三世,圖坦卡蒙等都是這樣乾的。

除了想保證純粹的血統,法老們直接娶自己的女兒為妻還有兩個目的。一是保證王室的財產不被分割,在古埃及,女子其實也可以繼承王位和家族中的財產,像哈特謝普蘇特,就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女法老。

如果讓女兒外嫁,那就意味著將王權和財產分給外人使用,這對於古埃及王室來說,無疑是非常巨大的損失。但如果女兒嫁給父親,那麼王權和財產兜兜轉轉都在自己,也算是真正的「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二來是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和中國古代一樣,古埃及王室也對外戚干政很擔憂。除了因為政治原因迎娶非血親女子,法老們更喜歡娶女兒等自己的血親,這樣即便將權力交託出去,自己也能無比放心。

不過話說回來,古埃及法老們不覺得娶女兒有違倫理,大概也是因為當時沒有「倫理」一說。「倫理」本身是從希臘文——「ethos」演繹過來的,這個詞的意思是「風俗、風尚、性格」。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將「ethos」變成了「ethikos」,詞性由名詞變成形容詞後,方才「具有了道德品行和道德行為規範」的含義。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研究道德品質的學問——「倫理學」被創立出來。

倫理學作為一種道德哲學,主要道德作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道德形成、道德本質以及其發展規律」,解讀的基本問題就是「道德和利益的關係」。

雖然倫理學出現的時候,古埃及尚處於統一後期,但對於文明仍在不斷延續的古埃及人來說,「近親結婚」就是他們的倫理,這能夠確保他們的利益。畢竟在倫理學中,道德與利益為辯證關係,其並不完全對立,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達到統一。

而那時候沒有先進而發達的科技手段,古埃及人並不知道近親結婚會影響後代基因,也因此古埃及人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後代極易夭折。漸漸的,古埃及文明湮滅,我們也只能在殘存的遺蹟上,領略這個已逝文明的興衰更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