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蕭:《滿江紅》走紅,誰讓跪著的秦檜「站」了起來?

齊魯壹點 發佈 2023-01-31T22:55:12.343872+00:00

《滿江紅》走紅,誰讓跪著的秦檜「站」了起來?由於電影的走紅,也引起了各界的爭議,比如《滿江紅》這首詞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飛、中學語文教材到底有沒有把岳飛的《滿江紅》刪除,並用秋瑾的《滿江紅》代替等等,一時間網絡上眾說紛紜,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滿江紅》走紅,誰讓跪著的秦檜「站」了起來?

文/林 蕭

最近,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滿江紅》突然火了,不僅票房節節攀升,還將岳飛以及《滿江紅》一詞送上了熱搜頭條。由於電影的走紅,也引起了各界的爭議,比如《滿江紅》這首詞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飛、中學語文教材到底有沒有把岳飛的《滿江紅》刪除,並用秋瑾的《滿江紅》代替等等,一時間網絡上眾說紛紜,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與此同時,電影《滿江紅》的熱映給旅遊景區也帶來了一定的熱度和流量。近日,河南周口淮陽區太昊伏羲陵景區的遊客排起長隊,在岳武忠祠打秦檜跪像,甚至有人用鞋抽打。打「秦檜」之舉引起熱議,有網友認為用鞋抽打秦檜跪像不妥,還有網友戲稱「電影《滿江紅》的後勁兒很足」。

電影中的秦檜

在電影《滿江紅》中,讓「秦檜」戲劇性地成為《滿江紅》一詞的傳頌者,觀眾直到看到結尾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存在兩個「秦檜」。最後背誦出《滿江紅》的秦檜其實是替身,真的秦檜此前根本不知道《滿江紅》的存在。在此,我不想過多討論電影安排「秦檜」這一漢奸形象來傳頌《滿江紅》是否合適,畢竟《滿江紅》一詞究竟是如何流傳下來,存在不同的說法,很難得到考證。我也不想討論《滿江紅》這首詞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岳飛,即便學術界多年來對此爭論不休且尚無定論,也絲毫不影響岳飛精忠報國英雄事跡的流傳,以及《滿江紅》作為一首愛國詩詞的價值所在。

相比較電影《滿江紅》的走紅,還有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熱議,我更想談談歷史無法避開的人物——秦檜。人們說起秦檜,奸臣、賣國賊等貶義詞會脫口而出。古人云:「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歷史上的秦檜,陷害忠良,賣國求榮,是公認的奸佞之臣,在岳王廟跪了800多年,被人鄙夷唾棄。據《宋史》記載,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2年),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抗金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遭到世人唾罵。南宋時,人們聽到岳飛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聞者流涕。」元朝時,人們在秦檜墓前便溺,稱他的墳是「遺臭冢」。到了明朝,有人在岳飛墓前植檜樹,舉刀一劈為二,號稱「分屍檜」,由此可見世人對秦檜的憎惡程度。

秦檜夫婦跪像

也許連秦檜自己都沒想到,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現代社會,一些人卻在不斷地為秦檜「洗白」,試圖更改中國人心目中的秦檜形象,讓跪著的秦檜或坐或站,還美其名曰「跪了幾百年,想站起來歇歇了。」事實上,早在2011年,在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中就出現過一尊秦檜雕像。這裡的秦檜雕像一反傳統,不再是岳飛廟裡長跪不起的罪人,而是挺直了身子,端坐了起來,這一舉動立即遭到了全國網友的聲討。儘管博物館方面迫於壓力,後來撤掉了秦檜雕像,但卻逃不脫為秦檜「洗白」之嫌。正是有了這樣的「氛圍」,出現上海某藝術家塑造的秦檜夫婦站像就不難理解,某知名專家還認為,藝術家為秦檜夫婦塑站像,是從藝術的角度,稱其「側面體現出現代人類的思想進步。」

讓跪著的秦檜或坐或站,不僅打破了公眾心目中的奸臣形象,也有了為「秦檜」們平反之意。如果說,一尊雕像純粹為了個人表達,雕成之後置於相對私人的空間,或者僅僅在小範圍內作為藝術探討之用,自然無可厚非。但倘若把他們立於完全開放的公共空間,供公眾觀瞻,則顯然不妥。

秦檜「跪像5人組」

給秦檜立坐像,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此前曾出現的「金瓶梅公園」「鬼子進村」「滿洲開拓團」等旅遊項目。公眾看到的是,面對媒體質疑,相關部門總能拿出各種理由進行搪塞,最典型的莫過於打著文化的旗號,以文化創新、文化爭鳴為噱頭進行宣傳。早些年,各地盛行「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後來逐漸演變成「文化是個筐,啥都往裡裝」的怪象。然而以文化創新為由頭未免太過牽強,終究經不起時間及公眾的檢驗。文化創新本身值得提倡,但也應該堅守最基本的底線,不能借文化名義炒作。

文化創新首先應該充分尊重歷史。以秦檜為例,其行為足以讓其遺臭萬年。長跪不起的秦檜雕像,可以起到警示後人、教育後人的作用。一旦改變其形象為坐立,似乎在暗示「秦檜無罪」「為秦檜平反」。如此一來,不僅是對歷史的扭曲,也是對是非不分、忠奸不明、善惡不辨的肆意放縱。

岳飛塑像及《滿江紅》詞

文化創新還應充分尊重民族感情。民族感情深藏在細微之中,容不得半點侵犯。謀害忠良、賣國求榮者理應受到萬人唾罵,倘若其能夠與烈士、英雄平起平坐,那麼給奸臣立像的意義已喪失殆盡,不僅起不到應有的警示教育作用,反倒像在為他們樹碑立傳,導向嚴重歪曲。不尊重民族感情的文化創新,無異於褻瀆文化。

道德是文化創新應尊重的基本底線。當前,一些地方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眼睛只盯著錢,不顧社會效益,這無疑是一種誤區。拋棄公序良俗、倫理道德的創新,不僅不能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最後的結局也只能是遭致公眾唾罵、千夫所指。

【作者簡介】林蕭,知名青年作家、詩人、資深媒體人。曾任湖南衛視節目嘉賓,央視網、新華網、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特約評論員,著有詩集《紅塵之外》《朋友別哭》、長篇小說《苦夏》、評論集《評心而論》等,入圍第四屆、第五屆中國青年詩人獎,獲冰心兒童文學獎、第二屆雁翼詩歌獎等獎項。多篇作品被中央電視台、北京衛視、天津衛視、河北衛視、山東衛視、廣西衛視、東方衛視等上千家媒體刊用。

壹點號林蕭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