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貴生編《對聯寫作入門》(四)

國際文化交流 發佈 2023-02-01T04:28:07.922791+00:00

《聯律通則》六大要點。也就是說上下聯字數和句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且斷句即標點符號的位置也是一致的。



第四講 對聯寫作規則(聯律通則)


一、《聯律通則》六大要點


01字句對等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也就是說上下聯字數和句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且斷句即標點符號的位置也是一致的。


02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

即《聯律通則》所謂「詞性對品。」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相近。


03上下聯語法結構基本相同

即《聯律通則》所謂「結構對應。」即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04上下聯的語流節奏一致

即《聯律通則》所謂「節奏對拍。」節奏點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即語音節奏,一般兩字一音節在語句的偶數位上,出現單字獨占一節;也可以按語意節奏,即語義節奏。


05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位置上的用字平仄相反

即《聯律通則》所謂「平仄對立。」 這是很重要的,跟寫律詩一樣,如果不講平仄,就不倫不類了。所謂平仄,即平聲和仄聲,在古四聲中,平聲為平,上、去、入聲為仄;在新四聲中,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本句間平仄交替,上下聯平仄相對,才能音調和諧有韻致。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06上下聯形式相對,內容相關

即《聯律通則》所謂「形對意聯。」上下聯語義內容相關,上下銜接,統一於主題,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複合掌。且上下聯中不能有不規則的重字。


(一)上下聯字數相等對聯是有上聯和下聯的,上下聯字數一定要相等,否則不能相對。上聯五個字(五言),下聯也要五個字,上聯七個字(七言),下聯也要七個字,如下列二聯:

(1)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2)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樹柱長天。

兩聯上下聯字都相等。因為對聯的上下聯必須互相對稱、整齊、美觀。理由很簡單,從許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對就可說明了:鳥有兩翼,獸有一對前腿,牛羊各有一對角,人的耳、眼、手、腳都是成對,長短大小一樣,每對器官都在身體勻稱地分布好,給人以對稱、整齊的美感。對聯的互相對稱、整齊的意義也一樣,是給人以美的觀感,美的享受。


(二)同詞性的字詞相對詞性


即詞的特點,同詞性即劃分為同一特點的詞類。根據詞類講究字詞對仗,是對聯中對偶藝術的關鍵。


古人云:「實對實,虛對虛」。何謂實?古人編有《詞林典腋》一書,《詩韻合璧》附載了它。它把實字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帝後、職官、政治、禮儀、音樂、人倫、人物(事)、闈閣、形體、文事、武備、技藝、外教、珍寶、宮室、器用、服飾、飲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飛鳥、走獸、鱗介、昆蟲等三十門(類),外編八對:抬頭對,顏色對、數目對、卦名對、干支對、姓名對、人物對、虛字對,都是同詞性相對。只是漏掉方位詞。照工對要求,要各小類中的字詞相對。天文類對天文類,人倫類對人倫類……。


現在說的實詞是指有實在意義的詞;按語法特徵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和量詞六種;虛詞一般不具有實在的意義,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或句子的語氣,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我們今天對對,應照上列十一種詞性相同的字詞作對,就是要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量詞對量詞……。


1、名詞: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字數最多。上面所列《詞林典腋》三十門,大多數是名詞,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現在應用時只分十多類,即天文、時令、地理、宮室、人物、形體保持各為一類外,已把帝後、職官、闈閣和人倫合為人倫類,政治、禮儀、音樂、技術、文事、外教合為文化類,武備、珍寶、器物合為器物類,布帛、服飾合為服飾類,飲食、菽粟合為飲食類,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為植物類,飛鳥、走獸、鱗介、昆蟲合為動物類。其中又分近類和遠類,凡詞性相近或互相有關係的叫近類,如天文地理和時令部分,人倫、人物和形體,文事和武備等;詞性不相同,又無多大關係的叫遠類,如動物和服飾,天文和飲食,人倫和器物等。寫作對聯時,如同類無詞可對,可求近類,近類都不能表示意境時,可以求之遠類。


名詞還有習慣不同類通對的。詞有入多類的,有和別類詞相互聯繫的,因此在習慣上有不同類通對的名詞。例如植物類的花字,由於有「風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類風、雷、月相對,由於有花鳥、花蝶、花燭、花錦等聯合詞,它可同鳥、蝶、燭、錦等字相對,又飲食類的酒字還能和文化類的詩、歌、琴、棋相對,是由於古有「詩酒琴棋客」樣的名士。


天文類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時令類任何字相對,因為時令類也有日月。天文類的風字,除能同花對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對,因風字能組成世風、風俗、風景、風貌、風火等聯合詞。琴書劍為古文人必備之物,也可通對,至於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聯合詞,能同人倫類、植物類和干支通對。


連綿名詞也要求詞性詞相對。屬動物的有鷓鴣、鸚鵡、鴛鴦、螞蟻、蝴蝶、鳳凰等,屬植物類的有海棠、月桂、楊梅、荔枝、金桔、玉蘭等,屬人物的漁父、耕叟、牧童、織女、樵夫、教師等。其餘可類推了,不再列舉。


至於數詞、量詞、干支、顏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對。名詞又分為:(1)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和書籍名稱等;(2)具體名詞:日、月、山、水、松、柏、豬、雞等。(3)抽象名詞:性、情、志、氣、仁、義、忠、孝、福、壽等。這三種名詞又要求各自相對,現分別舉例說明:


甲、專有名詞對專有名詞。例如,中央電視台一九八二年春節征聯出句:「碧野、田間、牛得草」,評冠軍的對句:「金山、林里、馬識途」。各以三個文化界人名相對,各字分類相對也工整,第一字是顏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類,第四字是方位詞,第五字是動物類,第六字是動詞,第七字是具體名詞,語意能順理成章,古人巧對也不過如此。


乙、具體名詞對具體名詞。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聯:「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類聯合詞,詩書屬文事,聖賢屬人物也是聯合詞,第三、四字是數量詞,心眼屬於形體類,全是具體名詞相對。


丙、抽象名詞對抽象名詞。例如,周總理「送蓬仙兄返里」聯:「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道義對險夷是抽象名詞相對。


2、動詞:是表示變化或動作的詞,有走、跑、做、作、說、吃、看、聞、視、聽、浮、沉、爭、打、呼、問……。例如:(1)朱德題成都杜甫草堂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著對留是動詞。(2)徽州戲台聯:「聲為律呂身為度;雲想衣裳花想容」。想對為是動詞,因上下聯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動調。(3)南昌滕王閣聯:「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想見對以送來是連動詞相對,前者作狀語。


3、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和變化的詞,有好、壞、軟、硬、難、易、涼、熱、大、小、長、短……等。例如(1)石達開題宜山白龍洞聯:「挺身登峻岭;舉目點遙空」。「遙」對「峻」是形容詞,表示空和嶺的形狀。(2)灌縣青城山天師洞聯:「心清水濁;山矮人高」。清、濁、矮、高都是形容詞,在這裡有意動作用,是表示發展的。上下聯各自對則更工。(3)漢陽鸚鵡洲聯:「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陳跡;洪濤滾滾,大江東去有新聲」。「萋萋」對以「滾滾」是疊字形容詞,「陳」對以「新」是形容詞,前是表示形狀,後是表示性質。


上列名、動、形三類詞,在漢語詞彙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須注意區別,準確運用。它們之間活用又多,名詞可作動詞或形容詞用,形容詞也可作名詞或動詞用,都是常見的,使用場合不同,詞性就不同,如鋸字配上數量詞一條鋸是名詞,配上賓語鋸樹木是動詞。這種活用應予注意。


4、代詞:用以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或改組句子的詞: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儂、我輩、你們、他們……還有誰、何、孰等疑問代詞。例如:(1)峨嵋山報國寺聯:「我奉雪山為贈品;君收雲海作詩聲」。君指遊客和我是代詞相對。(2)左宗棠題酒泉聯:「中聖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此」指酒泉,對以吾是代詞相對。


5、數詞:表示數目的詞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例如:(1)揚州濯清堂聯:「十分春水雙檐影;百花蓮葉七里香。」百對十,七對雙都是數字相對。(2)無錫梅園聯:「七十二峰青未斷;萬八千樹芳不孤」。前三字都是數字相對。


6、量詞:表示計算單位的詞,一般放在數詞後,有升、斗、尺、丈、里、斤、噸、件……,例如:(1)史學家范文瀾堂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句對年是量詞。(2)蘭州神河廟聯:「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道對層是量詞。


7、副詞:一般放在動詞、形容詞前表示範圍、程度、時間、肯定、否定、反問、祈使、禮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豈、請……。例如:(1)函谷關猶龍閣聯:「未許田文輕策馬;願逢老子再騎牛」。未、輕、願、再都是動詞前的副詞,未表示否定,輕表示程度,願表示祈使,再表示範圍。(2)成都杜甫草堂聯:「側身天地更懷古;獨立蒼茫自詠詩」。自對更是副詞,更表示程度,自表示範圍。


8、介詞:用在名詞、代詞或詞組前組成介詞結構,表示時間、處所、方式、原因、狀態、目的的詞,有在、於、乎、因、由、以、向、與、對、和、同……等,例如:古名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原和本,因和為都是介詞,前者表示狀態,後者表示原因。


9、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分句,以表示它們之間關係的詞,有及、或、並、和、跟、而……。例如:諷刺曹錕賄選總統聯:「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猶和而是連詞,都是表示連續前後名詞的。因為「是」作代詞用,內嵌了民國總統四字,直斥曹錕賄選的民國總統不是東西。


10、助詞:附著在詞、詞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種語法的詞,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嗎、嘛……。如蘇軾題廣東真武廟聯:「逞披髮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末三字以云乎哉對焉耳矣,是語氣助詞相對,使語言生動活潑。又周亮工題仙霞嶺關帝廟聯:「拜斯人便思學斯人,莫混帳磕了頭去;入此山須要出此山,當仔細捫著心來。」「著」對「了」是時態助詞相對。聯中語言幽默尖刻,對迷信的混帳給以冷嘲熱諷,嬉笑怒罵,讀了頓覺舒暢。


11、嘆詞:對事物有慨嘆時用,獨立於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嗚呼……例如:西湖岳王墳前秦檜夫婦跪泣像聯:「唉!仆本無心,有賢妻何至若是;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唉和啐就是獨立句外的嘆詞相對。


(三)本句平仄相間、對句平仄相反


對聯為了音節和諧,聲韻鏗鏘,要依照近體詩的格調講究用字的聲律。聲即平仄,是漢語聲調最低的概括。律即平仄排列的規律,但它沒有象律詩那樣固定位置。能排列得像音樂的旋律那樣有節奏、有起伏、有抑揚,給人以美感,得人喜愛。因此。對聯的聲律是不能缺少的。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弄清文字平仄怎樣劃分,哪些字屬平,哪些字屬仄的問題。


文字定四聲,分平仄,是南朝沈約開始乾的。他把文字讀音的清、濁、升、降、短五韻中以清韻為上平聲,濁韻為下平聲,升韻為上聲,降韻為去聲,短韻為入聲。其中上平下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為仄聲。從那時以來,凡寫作韻文者,莫不以它為準繩,其後雖經過一些變化,但自宋劉淵編定的詩韻(世稱平水韻)問世以來,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寫作舊體詩詞和對聯用的平仄聲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共一百零六韻。我們手上拿了它,想知什麼字是平,什麼字是仄,翻開一看,凡入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龍、侵、覃、鹽、咸等三十個平聲韻的字都是平聲,其餘七十六韻都是仄聲。


怎樣分別字的平仄?(1)根據《康熙字典》分四聲的歌訣辨聲劃分。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即平聲字聲音舒長而響亮,如東、風等,上聲字聲音上揚而重濁,如董、總等,去聲字聲音輕輕送出,分明而尾長,如仲、用等,入聲字音節極短,甫發即收,如欲、六等。這雖不很科學,但能這樣分清字的讀音,可掌握多數字的平仄了。(2)用分韻撮要辦法,以四聲為序,順口押下去,如東、董、凍、篤,江、講、絳、覺,支、紙、置、節,魚、雨、御、月……等,凡第一字平聲的都能押下去,順序為平上去入聲,三音的為平上去聲,第一音是平,其餘都是仄了。凡以仄聲字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如以巧、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3)查《辭源》,它給每個字都註明某聲、某韻,一查就字字分明。同時要注意多音多義、異音異義的惡、興、勝、應、徵、……和異音不異義的看、望、患、忘、聽……等字的區別。這些在詩韻詞書都註明,留意就行了。我們能掌握上面說的幾種區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不會錯用了。


(四)內容相關(相近或相反)


對子的上聯和下聯雖無律詩那樣嚴格的承接轉折關係,卻也不能隨意拼湊和拉扯。凡要成為一副對聯的,上下聯內容必須相關。所謂相關,就是上下聯所描寫所形象的思想內容,思想意境必須相互關聯,同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風馬牛不相及。有人拼湊這麼一聯:「鵜鴂悲啼血;鴛鴦喜訂盟」,論對仗平仄則工整成對,但上下聯情調各異,中間沒有任何可聯繫,讀了不知何意,不應認為是對聯。又如:「電影院中看電影;圖書館裡讀圖書」。對仗平仄很工,並有點巧,只是中間缺乏聯繫,也不能認作對聯。因此,我們作對聯,必須依據應表達的思想內容,從各方面來形象和抒發思想感情。


二、對句的藝術要求


(一)句型:字數上下聯一致,是其通則。句型長短不拘,奇偶不拘,長聯可分句逗,其長短、排列次序均不拘,但上下聯必須相對應。


(二)對仗:分三點來說:

①上下聯相對應的字、詞,必須對仗,大體說是實字對實字,虛字對虛字,具體說:顏色、數字、天文、動植物、人體……一切屬性歸類上必須相同。

②上下聯語義固應相對,還要求參差,避免「合掌」,不應是同一個意思換個說法,而是有所拓展,甚至背反。這是對句藝術最重要的一條規則。

③長聯不但要注意字詞語義的相對仗,還要注意上下聯語義結構邏輯順序上的一致。例如上聯某小段語法上是動賓結構,下聯相應的句子也應是同樣的文法結構;上聯行文氣勢是一波三折,下聯也應該有相應的語義流。


(三)節律:對聯的節律和詩一樣,基本是二字為組,句中平仄相間,句間平仄相反,尾字平仄安排也與詩一樣。長聯比較複雜,因為句中分若干小段,各小段字數必然參差,小段尾字奇偶不一,因而平仄間隔律往往不是那麼呆板,有所變化反會增發美感。每首聯句,都可自己結構其節律規則。但需遵循兩點:一是基本是平仄間隔律,略加變化而已;二是下聯節律應與上聯完全保持相反的對應關係。一般上聯的尾字都用仄聲,下聯一定要用平聲字,一來與上聯相對,二來利於結束全聯。


我們說一副聯是平聲起頭還是仄聲起頭,並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個字,因為漢字多以兩字為一個音節,而且音節的重點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兩字一停頓,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兩個字煞尾的)。兩字為一頓叫雙音步,一字為一頓叫單音步。頓是音節單位。


對聯出、對句各分句的最後一字稱「句腳」,也稱「腰眼」,是平仄運用的關鍵所在,一般必須平仄相拗。請看成都武侯祠聯:


勤王事大好兒孫,三世忠貞,史筆猶褒陳庶子 ;

出師表驚人文字,千秋涕淚,墨痕同濺岳將軍 。


上下聯尾字,多為上仄、下平,視為正格。因仄聲字短促有力,平聲字舒緩悠揚,仄聲收上聯,聲調抑而頓,給人以言猶未盡之思;平聲收下聯,聲調揚而舒,令人發餘味無窮之感。


另外,對聯要避免「三同調落腳」,即上聯用三仄聲收尾,下聯三平聲收尾。總之,「失替」、「失對」、「同聲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調落腳」都屬於影響對聯節奏美的失調現象,初學者應該儘量避之。


對聯的創作,要求上下聯平仄相對、詞性相同、字數相等、沒有重字,並且下聯要用平聲結尾,以取得餘韻悠長的效果。


三、常用對格選講


(一)串對

就是上下聯所說明的問題,意思是順承的;下聯是上聯意思的繼續和補充,同時深化上聯所要表現的主題。例如章太炎諷慈喜太后七十歲生日:


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時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歌慶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萬壽祝疆無。


(二)正對

就是上下聯各寫一事,各自具有一個完整的意思,但兩者又和諧地統一在一個意境之中。例如鄧石如碧山書屋的一幅對聯:


滄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三)反對

就是上下兩聯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襯,把主題表現得更為深刻、鮮明。例如,某樵夫為其岳父祝壽,請一學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稱得高高、把自己說得低低的對聯:


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蓋樓,您在樓頭做壽;


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層地獄,龍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


四、對聯的節奏美


當代詩詞理論家李汝倫在論及詩詞格律時,把中國詩詞的特點譽稱為四大美人,即是:聲韻美、均齊美、對稱美和參差美。除參差美只適應詞曲體裁外,其聲韻美、均齊美、對稱美的特徵同樣適用於對聯。其中的均齊美就是我們這裡要說的節奏美。 節奏美主要表現在節奏的平均、字數、行數的固定上。在律詩中,五言詩為三拍, 七言詩為五拍,五言句法多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頓數則仍須一致。如李白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句法應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杜甫的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句法應為: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均齊美的產生來自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葉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籟的聲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獨有的自然屬性、內在規律,我們的古人將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融成一體,使中國的古老文化達到一種全新、永恆、貫通的境界。在音樂中,樂譜強弱、長短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現象稱為節奏,在對聯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顯的強弱、長短、高低、緩急的音步,似音樂中的旋律,我們也稱其為節奏。 對聯上下聯的節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對聯是以兩個字或一個字作為音節,煞尾的字可以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這是對聯的一般節奏。 四字聯的節奏有:單節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聯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聯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聯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聯大多由兩個四言聯組成,九言聯大多由四言聯和五言聯組成。十言聯以上的聯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節奏,加以合併而成。如海瑞自題的四字聯(前一後三式) 干/國家事;讀/聖人書。周恩來贈王朴山四言聯(前二後二式) 浮舟/滄海;立馬/崑崙。山西嶽祠五言聯(前二後三式)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佚人作自策聯(前一後四式) 養/天地正氣;極/風雲壯觀。傅山自題聯(前二中二後二式)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明鄭成功自題六言聯(前二後四式)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對聯的音節一般是兩字為一頓,它和作為意思單位的詞語有時是不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採取割裂詞語來遷就章節的削足適履的做法,而應保持每聯詞語意思的完整,按詞義單位劃分節奏。另外,在讀聯時要注意聯句的內在節奏,輕重緩急。要處理得法,不要隨心所欲地在聯句中添「啊、呀」的語氣詞,只需在需要停頓之處,適當地延長一些就行了,這就是處理「緩急」的道理。在撰聯鍊字上,要注意選用鮮明恰當,高雅清新,平仄協調,讀音響亮的字。能用實詞的儘量用實詞,虛詞儘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豐,以少勝多,才會創作出好的作品。 講究對聯的節奏,還應避免「三同調落腳」。例如: 琴瑟調和盡樂事;親朋團聚齊歡心。上聯三仄聲落腳、下聯三平聲收尾。按規律上聯的「盡」字應是平聲字。下聯的「齊」字應是仄聲字。如以「一三五不論」視之,固然可以,但這樣一來,整副對聯抑揚起伏的節奏感便受到了影響。 總之,對聯中的失替(相鄰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對(相對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聲收尾、三同調落腳等都屬於影響對聯節奏美的平仄失調現象。我們在撰寫對聯時,要注意盡力避之。


附錄:聯律通則


中國楹聯學會引言


楹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獨立文體之一,具有群眾性、實用性、鑑賞性、久盛不衰。楹聯的基本特徵是詞語對仗和聲律協調。為弘揚國粹,我會集中聯界專家將千餘年來散見於各種典籍中有關聯律的論述,進行梳理規範,形成了《聯律通則(試行)》。在一年多的試行實踐基礎上,又吸納了各方面的意見進行修改,制訂了《聯律通則》(修訂稿)。現經中國楹聯學會第五屆第十七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予以頒發。


第一章 基本規則


第一條 字句對等。一副楹聯,由上聯下聯兩部分構成。上下聯句數相等,對應語句的字數也相等。


第二條 詞性對品。上下聯句法結構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詞類屬性相同,或符合傳統的對仗種類。


第三條 結構對應。上下聯詞語的構成,詞義的配合,詞序的排列,虛詞的使用,以及修辭的運用,合乎規律或習慣,彼此對應平衡。


第四條 節率對拍。上下聯句的語流一致。節奏的確定,可以按聲律節奏「二字而節」,節奏點在語句用字的偶數位次,出現單字占一節;也可按語意節奏,即與聲律節奏有異有同,出現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長的詞語,其節奏點均在最後一字。


第五條 平仄對立。句中按節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聯對應節奏點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單邊兩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聯,各句腳依順序連接,平仄規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遞換,傳統稱「平頂平,仄頂仄」。如犯本通則第十條避忌之(3),或影響句中平仄調協,則從寬。上聯收於仄聲,下聯收於平聲。


第六條 形成意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於主題。


第二章 傳統對格


第七條 對於歷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屬對格式,例如,字法中的疊語、嵌字、銜字,音法中的借音、諧音、聯綿,詞法中的互成、交股、轉品,句法中的當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傳統修辭對格,即可視為成對,體現對格詞語的詞性與結構的對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則從寬。


第八條 用字的聲調平仄遵循漢語音韻學的成規。判別聲調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詩韻》舊聲或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聲「雙軌制」,單在同一聯文中不得混用。


第九條 使用領字、襯字、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以及三個音節及其以上的數量詞,凡在句首、句中允許不拘平仄,且不與相連詞語一起計節奏。


第十條 避忌問題。

(1)忌合掌。

(2)忌不規則重字

(3)仄收句儘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


第三章 詞性從寬範圍


第十一條 允許不同詞性相對的範圍大致包括:

(1)形容詞和動詞(尤其不及物動詞);

(2)在以名詞為中心的偏正詞組中充當修飾成分的詞;

(3)按句法結構充當狀語的詞;(4)同義連用字、反義連用字、方位與數目、數目與顏色、同義與反義、同義與連綿、反義與連綿、副詞與連詞介詞、連詞與介詞與助詞、連綿字互對等常見對仗形式;(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兩種序列(或系列)之間相對,如,自然數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屬相,以及即事為文合符邏輯的臨時結構系列等。


第十二條 巧對、趣對、借對(或借音或借義)、摘句對、集句對等允許不受典型對式的嚴格限制。


第四章 附則


第十三條 本通則作為楹聯創作、評審、鑑賞在格律方面的依據。由中國楹聯學會解釋。


第十四條 本通則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2007年6月1日公布的《聯律通則(試行)》同時廢止。


舒貴生老師簡介


舒貴生,男,1962年生,國家二級作家,詩詞楹聯專家。退休前在江蘇省作家協會工作30多年。歷任江蘇省詩詞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江海詩詞》編委、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江蘇省楹聯研究會副會長,《江蘇楹聯》編委、副主編,春華詩社社長,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理事,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等。

發表詩聯文賦等文學作品達3000多件,計數十萬字;在全國各地詩詞楹聯大賽中獲獎100多次,大獎20多項;2008北京奧運會中國奧運冠軍嵌名詩聯大賽金獎、2010年上海世博會「倉城杯」海內外征聯一等獎、2011年桃花山傳奇全國征聯一等獎、2012年遼寧鐵嶺八景全國征詩一等獎獲得者。有80多件詩聯作品在名勝景點鐫刻懸掛,多件作品被編入詩聯教材;曾70多次出任詩詞楹聯大賽評委,數十次擔任詩詞楹聯報刊書籍編委,並多次出任主編、副主編。


出版個人作品專集多部,名傳被收入50多部辭書典籍。曾為大中小學師生和書畫家等百餘次講授詩詞楹聯課程,曾為詩人詞家楹聯家和書畫藝術家寫了50多篇藝術評論文章(包括序言、書評等)。

現為《揚子江詩刊》詩詞編輯、金陵老年大學楹聯教師、南京崇正書院顧問、江蘇格冠美術館顧問,江蘇女子詩畫院顧問,南京鐘山詩書畫院顧問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