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直言:越努力的學生越容易「得病」,卻少有家長在意

迷之教育 發佈 2023-02-01T10:30:29.461162+00:00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切,也是他們的未來和希望,家長總是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照顧孩子上,尤其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更是格外關注。從上學開始,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成了衡量、約束他們的一種方式,家長也總是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夠成績優異,哪怕學習成績不好,也至少夠努力上進才行。

都說孩子是家長的一切,也是他們的未來和希望,家長總是把很多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照顧孩子上,尤其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更是格外關注。

從上學開始,學生的學習成績就成了衡量、約束他們的一種方式,家長也總是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夠成績優異,哪怕學習成績不好,也至少夠努力上進才行。

但家長們卻也常常容易忽略掉很多東西,只知道督促學生學習,看到他們努力就更安心了。實際上那些越是認真努力的學生,越可能沒有表面上看上去那麼好。

清華大學教授直言:越努力的學生越容易得空心病,家長卻鮮少在意

也許努力是家長眼中認真的代名詞,他們覺得學生越是努力成績就會越好,有這種好的學習品質,將來也更容易出人頭地。

但其實這種學生或許能考出還不錯的成績,只是他們越長大就會慢慢變得越孤單,迷茫,甚至有很多都變得越來越鬱鬱寡歡,整天對什麼都提不起來興趣。

一位清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彭凱平就表示: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空心病」。雖然平時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也很優秀,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往往很壓抑,甚至有一絲叛逆的心理。

他認為這也是我們教育中的一種缺失,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只顧著教學生知識,培養他們文化,但對於心理健康以及價值觀培養卻很少,甚至常常容易忽視。

所以有時候往往越表面看上去很努力的學生,才更容易得「空心病」,他們從一小時後就很在意外界的評價,但家長卻很少在意,對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少有關心。

長此以往下去,就很容易培養出只會學習的「機器」,更容易培養出反社會性格的人。

聽了彭教授的這番話後,家長們多心有餘悸

很多家長都說自己以前確實沒怎麼關注過孩子的動向,都只是關心他們的成績,關心學習好不好,其他方面完全都被忽視了,家長們也深感自責。

有的家長看到自家孩子還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也都表示心有餘悸,以後更要好好關心他們,多考慮他們的內心想法和感受。

而要想避免學生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更要從多個方面來教育學生,既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同時也要儘量減少去督促他們,要讓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思考空間。

家長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總是不斷提醒學生要努力,要上進,平時對他們也沒有鼓勵,只有監督,慢慢就會養成學生這種情況的出現。

學生學習是好事,但也要從他們自願的角度出發,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如果只是家長逼迫他們讓他們努力上進,那恐怕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毫無意義。

家長如果在意學生的一切,就最好改正這種現有的教育模式,不要總是給學生太大壓力,讓學生一直努力、努力再努力。

學生的學習要講方式方法,只靠努力也遠遠不夠

誰都想要有個天才孩子,這樣自己也不用操心了。但天才哪那麼多,幾十萬人里能有一個都算不錯的了,而大部分學生都只是普通人而已。

但在普通人中,肯定也有好一點和差一點的,要想讓學生成為好一點的那部分人,家長和老師的教育肯定是離不開的。

很多學生都不是先天優秀,而是靠後天培養出來的,不過他們也不僅僅是靠努力,也是和其他方面有很大關係的。

學習更多的是要動腦,要學會舉一反三,更要學會怎麼用正確的方式提升自己。有時候在天賦面前努力真的什麼都不是,更不是出不出息的衡量依據。

那些能出人頭地的學生,也多半都是天賦加努力型的。而要想在學習上有更好的進步,制定好學習計劃肯定是要有的。

首先,先合理規劃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然後按照計劃有規律的進行學習,別總是做那些表面用功的事情,努力也要用對地方。

再有,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學生也大有好處,家長不要總是給孩子太大壓力,學生也要儘量放鬆心態,別有過多的學習壓力。

任何學習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績也是在不斷的累積當中一點點提升的,不是只靠努力就夠的,所以學生更沒必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學習壓力。

課上跟住老師,課下規劃好學習時間以及做好功課,成績提升不是大問題,學生的心理也不會出現大問題,家長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清楚。

今日討論:你們認可這位教授的看法嗎?歡迎來交流分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