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心中有愛,他筆下的鄉村風光宛如紀錄片,開篇就是千古絕唱

小話詩詞 發佈 2023-02-01T11:40:54.286906+00:00

蘇軾嘛,融會貫通,詩詞文賦繪畫書法樣樣一流,幾乎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了,他對身邊人也很好,是一個溫厚近人且才華橫溢的人。

春節期間跟朋友閒談,聊的話題很多,當然也少不了彼此都喜歡的詩詞,順帶也聊起了彼此喜歡的詩人。說起追星,我當然也喜歡,但我更喜歡去追詩詞中那些愛豆。

李白嘛,總感覺有些誤入凡間的氣息,他的詩歌飄逸灑脫,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也難怪人們把他稱作「謫仙人」;杜甫嘛,他的詩在整個詩歌史上也是天花板一樣的存在,可就是後半生活得太清苦了一些;蘇軾嘛,融會貫通,詩詞文賦繪畫書法樣樣一流,幾乎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了,他對身邊人也很好,是一個溫厚近人且才華橫溢的人。

說起辛棄疾的時候,我和朋友幾乎一致認為他是一個幾近完美的人,年少時的辛棄疾,像極了武俠小說中的俠客,以過人的膽識和武力值獨闖敵營,留下了一段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但他的這段傳奇故事在他整個的人生履歷表中,也只能算是小插曲,

或許,按照劇本的一般套路,辛棄疾會以一員武將終其一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劇情來了一個逆向大翻轉,辛棄疾以詞人的身份給後世留下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辛棄疾存詞600多首,算上流傳過程中的遺失作品,或許這一數字會更多。

辛棄疾不光是因為詞作數量令世人稱道,更因為他在詞作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豪放詞直接成為時代標杆,引領了詞作潮流和風尚,辛棄疾身後很多詞人,都以師承辛棄疾為榮,如南宋詞人姜夔就是其中一員。辛棄疾的豪放詞和蘇軾的豪放詞齊名,同為南北兩宋豪放詞的代表和巔峰,後世以蘇辛並稱。

或許是天賦之才吧,辛棄疾是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他以傳奇的人生和社會閱歷為題材,用他飛揚的詞情按譜填詞,釀成一闋闋傳世經典之作。辛棄疾的豪放詞氣象開闊,意境雄壯,如千古名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再如「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膾炙人口的詞句,將愛國豪情和英雄氣概融為一體,讀來能給人帶來強烈的衝擊力,讀來酣暢淋漓。

南宋著名詞人劉克莊在《辛稼軒詞序》中評價辛棄疾的詞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鏘,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劉克莊高度凝練地概括出辛棄疾詞作的特點,即辛棄疾的詞作既有婉約詞的清麗也有豪放詞的雄壯,他的豪放詞自成一家,無可替代,他的婉約詞,閒適自如,卓越不凡。

辛棄疾將詞作格律拿捏得死死的,他的婉約詞也是異彩紛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樣動人心扉的句子就是出自辛棄疾之手。此外,辛棄疾詞中也有一些小清新的作品。

如描摹鄉村風光與體驗鄉村生活的詞作,如《清平樂》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玉樓春》中的「三三兩兩誰家女。聽取鳴禽枝上語」等詞句,富有生活氣息和鄉村生活情趣,讀來倍感親切。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評價辛棄疾的詞作:「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於倚聲家為變調,而異軍突起,能於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別立一宗。」可以說,辛棄疾以其多樣的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讓他的詞作具有別開生面的特色。

辛棄疾與「西江月」

在辛棄疾描摹鄉村風光的小清新詞作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一首詞。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他在朝中遭遇擠兌,無奈離開朝堂的時候,也是他離實現自己的生平抱負也愈加遙遠的時候。無奈之下,他只能來到江西上饒鉛山,過起閒居的生活來,他怎能不苦悶愁煩呢?

辛棄疾平生最大的夙願就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功成名就,令詞人魂牽夢縈的當然是「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的家國命運,這是辛棄疾真正關心的大事業。但是,辛棄疾選擇了韜光養晦,選擇了「既來之,則安之」的人生信條。

辛棄疾根據鉛山四周的地形地勢,依據「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建設格局,親自設計了一處依山傍水的精緻院落。在帶湖附近,辛棄疾修築房屋一百多間,他在地勢較為寬闊的地方還開闢了許多荒地種植莊稼、蔬菜。這為他們一家人安居樂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帶湖新居由此成為辛棄疾退隱躬耕的天地。

對於修建帶湖新居的事情,辛棄疾曾這樣說道:「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莊園取名為「稼軒」,並自號「稼軒居士」,由此,稼軒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個符號,而他的詞作風格也被後世稱為「稼軒體」。

一有閒暇時間,辛棄疾便約上知己好友,怡然自得地去游賞上饒風光,寄情山水,體驗田園生活,儼然過起了不問世事的半隱居式的生活。《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就是辛棄疾和好友夜遊上饒城西的黃沙嶺時寫下的。原詞如下: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辛棄疾這首詞採用的詞牌名是「西江月」,「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蘇台覽古》一詩,因為李白此詩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句子,西江是長江的別稱。

「西江月」後成為唐教坊曲名,再後來才用作詞調。「西江月」是雙調,共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一仄韻,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兩句按照格律採用對仗。

解讀詞作之前,先對詞的寫作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交代,這種「知人論世」的方法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解讀詞作,更好地理解詞人的感情。

這首詞是辛棄疾閒居上饒(今江西省上饒)時的作品,從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開始,辛棄疾因為主張收復而遭到政敵的排擠、打壓、甚至彈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饒過起了閒居的生活,這一賦閒就長達十五年左右。

期間雖然曾有復出,但都持續的時間很短,這期間辛棄疾的活動軌跡都以上饒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時間和閒情逸緻去領略黃沙嶺的風光。

這首《西江月》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夜行黃沙道時寫下的一首詞作。小序中寫道「夜行黃沙道中」,黃沙道,就是通向黃沙嶺的道路。據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饒縣誌》記載: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餘畝。

由此可見,黃沙嶺一帶不僅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去處,而且周圍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個飄著稻花飄香的世外桃源般的去處。

辛棄疾曾經不止一次去過黃沙嶺這個地方,每一次去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驗,因而也留下了不少描寫黃沙嶺風光的詞作,現存有五首,其中有兩首是《生查子·獨游西岩》,詞作上片借山來自寫,又能將山品與人品相融,下片借月來自寫,也有與上片近似的曲筆和豐富情味,詞中名句「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讓人過目不忘。

此外,辛棄疾在黃沙嶺的作品還有一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上即事》、另外一首就是本文所提及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這些詞作從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角度描寫了黃沙嶺的風光,也體現了辛棄疾寫景詞中別開生面、清新自然的詞風特點。其中《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詞的題材內容平易真切,不過是描寫在黃沙嶺中詞人的所見所聞,都是一些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雕琢修飾的痕跡,也沒有用到典故,層次安排自然流暢。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蘊藏著詞人潛心的構思和醇厚綿柔的感情,通過這首《西江月》,我們也可以領略到辛棄疾詞中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開篇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詞人為我們呈現了夜行黃沙嶺的所見所聞,是黃沙嶺晚上的美麗景色:「明月」二字說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潔,從「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來,這樣的夜色正好適合詞人閒庭信步地行走在黃沙嶺道中。

「驚鵲」二字寫出了晚上的安靜,這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正是因為夜晚太安靜,而詞人行走的聲響驚動了棲息在樹枝上的鵲鳥。

因為這一句所描寫的是詞人的所見所聞,他沒有將自己寫進詞中,所以給人造成的感覺是這皎潔的月色驚動了棲息的鵲鳥,這又從一個側面寫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靜。

「清風」是迎面吹來的涼爽的夏季晚風,仲夏夜晚的清風送來絲絲涼爽,詞人行走在黃沙道中,這樣的美景也讓人感到一絲愜意和舒適。鵲鳥和鳴蟬都是極其平常的,詞人卻把這些夜間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有機地融進一幅畫面之中。

因為辛棄疾一行人走動的聲響驚動了棲息的鵲鳥,它們飛離了樹枝,正是因為鵲鳥的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樹枝的搖晃,與此同時,停歇在枝幹的蟬因為樹枝的晃動,而鳴叫起來。

「驚鵲」和「鳴蟬」都是充滿動感的畫面,更是詞人以動寫靜的手法,更進一步襯托出月光的皎潔和夜晚的美好。「鳴蟬」又點明了季節,是盛夏時節特有的物候現象。據《禮記》中的記載,夏至時節「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由此可見,辛棄疾此次夜行黃沙道中的時節正好是仲夏時節,在這個美到讓人心醉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現出來的是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辛棄疾心中有愛,眼中有光,他的雙眼如同一部移動的高清攝像機一樣,能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所以他筆下的鄉村風光不僅充滿了意趣,而且呈現出靜謐的美感,這兩句因為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唯美動人的畫面而被後世譽為千古絕唱。

這種處處流動著美感的鄉村風光也為下文中稻花香的出場做好了鋪墊,接下來的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詞人的視角發生了轉移,他所攝取的畫面也由空中轉向地面,但詞義過渡自然、了無痕跡,如同無縫連接。

因為詞作的開篇句是從夜空寫起的,這兩句卻是詞人對周圍稻田的描繪,因為上文說到,黃沙嶺一帶有沃野的稻田。其實這兩句更加表現了詞人對黃沙嶺一帶風光的描繪,從撲面而來的稻花香氣中,詞人展望了稻子成熟,豐收在即的收穫景象。

「稻花香里說豐年」一句中的「香」字,點明稻花盛開,也說明詞人心中的喜悅之情。詞人或許與隨行的人已經討論即將到來的熱火朝天的豐收場景。但是他將這種豐收的喜悅從青蛙的叫聲中不露痕跡地寫出來,構思確實奇妙。

在詞人的感覺里,他聽到在稻田裡鳴叫的一片蛙聲,連青蛙似乎都在爭說即將到來的收穫。詞作的妙處就是呈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他先寫出稻田裡青蛙的叫聲,再以行文的方式補充說明聲音的來源。

上片短短四句,完全是詞人抒寫仲夏夜黃沙嶺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這是一個洋溢著豐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詞人又一次將視角轉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點點。夜雨來得又很突然,但是卻是輕微的一陣細雨,這樣的雨不會給夜行黃沙道帶來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涼爽。

星星點點的夜空,輕微的細雨,這又契合了黃沙嶺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淳樸自然的風光。辛棄疾心中有愛,眼中有光,所以他筆下的景物才會呈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畫面感和質地感。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詞人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這兩句表明詞人雖然曾多次來到過這裡,對黃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為剛才陶醉於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路轉」和「忽見」兩個詞語,既襯托出了詞人對茅店突然出現在視線里的喜悅之情,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種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因為詞人的每一個審美因子都陶醉於鄉村風光中,以至於他流連在黃沙嶺醉人的夜色和迷人的稻花香里,從而忘了道途遠近。「路轉」和「忽見」兩詞相得益彰,體現了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底,讀來回味無窮。

這首《西江月》的題材內容不過是黃沙嶺道中平常的景物;詞作語言淳樸自然,沒有任何雕飾修飾的痕跡;層次安排自然流暢,就是隨行隨寫,隨感而發。詞人描寫的是一個洋溢著豐收年景的仲夏夜,字裡行間洋溢著一派萬物崢嶸的美好景象

這樣的構思和描繪,可以說是辛棄疾平淡風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蘊含著詞人深厚的藝術功力。這一切都源於詞人雄渾豪邁的氣質和情真意摯的心靈的完美結合。

小話詩詞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他的一腔傷時憂國的愛國情懷,在很多詞作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如「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就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宣洩。但有時辛棄疾卻又運用旁敲側擊或烘雲托月的方法,特別是選取有典型特徵的景物,比興並用,賦予景物以情感色彩和見微知著的寄託,在雄渾的詞風中又有輕鬆明快的特點。

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豪放派詞人,他的風格以沉雄激越著稱,他的人生歷經坎坷、飽經滄桑,他將多樣的人生融進詞作中,這也造就了稼軒詞不拘一格的藝術風格。

經歷過繁華,才能耐得住寂寞。在經歷了繁華與蕭瑟之後,成熟的人有悟透人生的睿智,有看破紅塵的灑脫,於是返璞歸真,心態平和。

在閒居上饒鉛山帶湖時,辛棄疾雖然是仕途失意,但他的創作卻迎來了巔峰期,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大量既有主調而又有變調的吟詠田園生活與鄉村風光的詞作。因此辛棄疾在慷慨縱橫之外,還有其淡泊瀟灑的一面。

從辛棄疾怡然自得的心態和靈活筆調的著手來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格調也和辛棄疾胸襟浩瀚、氣勢縱橫的風格是一脈相通的。這首詞揮灑自如,文字平易卻又不失格律的精美。所以,這首詞是辛棄疾寫景詞中別開生面、清新自然、輕鬆明快詞風的代表作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