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王國有何義務教育政策?

史學調查室 發佈 2023-02-04T20:30:19.499954+00:00

在現在我們國家,義務教育政策深入人心,每個適齡兒童都應該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這是國家給予少年兒童的基本保障。我們知道,義務教育對於國家來說,是有著很大的負擔的。因為不管是教職人員的工資待遇,還是學校的建設與物資,都需要大筆的資源投入。

在現在我們國家,義務教育政策深入人心,每個適齡兒童都應該接受九年義務教育,這是國家給予少年兒童的基本保障。我們知道,義務教育對於國家來說,是有著很大的負擔的。因為不管是教職人員的工資待遇,還是學校的建設與物資,都需要大筆的資源投入。

但是義務教育又是國家發展必然要進行投入的一項重要工程,如果不這樣做,國家將在不久的將來失去發展的動力。因為人才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只有更加注重教育,才有可能出現大量的人才。

在中國古代,依靠著科舉制度,來維繫整個社會的平衡,其實也是在重視人才的培養。作為皇帝首先都要受到嚴格的教育,在之後還要親自監考,也被稱之為「殿試」。可以說中國在近代能夠維繫長達一千多年的王朝,主要還是因為有了科舉制度。

而在歐洲,一直到了17世紀左右,才出現了義務教育體系。最先開始義務教育的是神聖羅馬帝國中的魏瑪公國,在當時義務教育體系並不完善。

直到後來普魯士帝國崛起之後,威廉一世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宣布了比較完善的義務教育政策。那麼普魯士王國有哪些義務教育政策呢?普魯士的義務教育能夠真正實行嗎?

普魯士王國的義務教育政策的基礎

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義務教育政策已經深入人心。在很多發達國家,義務教育更是很早就被實行,教育理念也比中國更加先進。但即便就在今天,還有很多國家沒有基本的義務教育政策,適齡兒童能否接受足夠的教育,要看兒童的家庭狀況。

其實在中國,義務教育也不過是近幾十年才發生的事情。可以說,義務教育雖然利國利民,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代價是昂貴的。在古代,不管是中國還是歐洲,還是世界上任何國家。

教育只是皇帝、貴族、有錢有勢的家族才能享有的權力,貧農與一般農民能夠維持生計,或者學習一門手藝,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並不敢奢求讀書與學習。普及教育與義務教育是在歐洲工業革命,造成社會資源的迅速增加之後,才開始推廣的一種政策。

其中最先開始推廣義務教育的卻是社會發展並不那麼快速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最開始並不屬於神聖羅馬帝國體系,普魯士王國最先開始於宗教軍團,也就是著名的條頓騎士兵團。條頓騎士兵團在發展的過程中,成立了普魯士公國,當時普魯士公國還屬於波蘭公國管轄之下。

在之後普魯士公國遭遇到了絕嗣的問題,於是就被歸入了神聖羅馬帝國體系之下布蘭登堡的勢力,由此普魯士勢力才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內部體系的一支。在普魯士不斷發展過程中,普魯士帝國不斷壯大,逐漸控制了神聖羅馬帝國絕大部分的領地。

普魯士王國最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在威廉一世時期,他與首相俾斯麥一同打贏了三場決定性的勝利,使得普魯士勢力得到了快速的上升。雖然威廉一世打贏了戰爭,但是也並不代表他的地位就能持續穩固。

在當時正是歐洲改革的時代,很多國家都通過君主立憲體系來進行快速的發展。普魯士王國內部的居民也受到了歐洲整個風潮的影響,內部出現了很多支持君主立憲體系的聲音。但是威廉一世並不想放棄自己作為君主的權力,他只能一邊鎮壓運動,一邊給予農民好處,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所以,在他執政時期他宣布開始實行義務教育政策。義務教育的資金支持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方面主要來自國家,有一部分來自宗教的教堂,還有一少部分來自農民。這些政策的推出,暫時緩解了農民與君主之間的矛盾,有利於威廉一世的繼續穩固統治。

在之後,德國能夠出現很多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以及各種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於在普魯士時期就開始實行的義務教育政策。

普魯士王國有哪些義務教育政策?

普魯士王國的義務教育政策,是在1737年,由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正式頒布的。威廉一世想要通過對義務教育進行條例式的規劃,來進行教育的改革。威廉一世頒布的基本規章僅有八條,更加具體的規章都是由這八條作為基礎發展而來的。

首先第一條就是由各教區承擔學校的建設與維修。這對於教會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投入,但是對於教會來說,並不一定是一個「賠本買賣」。因為在當時出現了「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的爭鬥,天主教為了維持自己的宗教,他們負責修建學校,一定會使得孩子們從小認可天主教,這對於宗教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條是關於學校木材用料,是由政府出資的,這部分費用也是學校建設的重要基礎。政府的投資主要是木材,這些都可以從砍伐樹林獲得。第三條是規定學校的門窗與炊具以及一些必要的雜物,都要通過社會募捐來獲得,這一部分是少部分,因為募捐的資金應該不會很多。

第四條是學校的教員的費用由教堂每年捐款支撐,這筆款項應該是政府通過給教堂施壓獲得的。第五條是來自平民,也就是不管你的孩子上不上學,都需要交學費,這一方面是為了緩解資金壓力。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普及教育,逼迫家庭送孩子去上學。第六條是農民送兩個以上的孩子上學,學費由政府代交,這也是為了促進教育的普遍化。第七條是農民需要給學校支持一定的食物。第八是政府需要給每個教員批一畝地,讓農民負責耕種。

從這八條政令我們可以看到,學校的建立與維護,主要是由三個勢力負責,一個勢力是宗教,這主要是在歐洲教會在民間與貴族中斂獲了大量的錢財,所以政府便使得教會出一部分資金。而政府也負責一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由民眾負責。

這種分配方式,自然是得到了民眾的支持 尤其是家裡孩子多的農民,得到政府的補貼,可以讓自己孩子免費上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普魯士人口的發展。

普魯士義務教育政策的意義

在當時那個時代,只有貴族才能有條件接受教育,而平民沒有這樣的條件。當義務教育興起之後,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平民。平民受到教育之後,有了更多的知識,就會有更多的生產力,也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從長遠來說對於政府也是有利的。

而教會通過建設學校,維護學校,給教員提供資金支持,也會使人們增加對教會的認可,教會也能把影響力覆蓋到少年兒童。而對於教員來說 有了更多的保障,就會有更多的人成為教員,就能更好得使得知識傳播,社會文化快速提高。

普魯士王國的義務教育政策,主要是規定了學校的建設出資問題。從主要的資金由教會、政府負責,農民負責少部分資金,孩子比較多的平民,還將會獲得免費教育的資格。這對於農民來說,是不敢想得好事情,對於政府和教會,從長久來看,也是一個好事情。

所以威廉一世進行義務教育,是一個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得德國能在後來產生眾多的科學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國最早開始義務教育,使得德國人普遍重視教育的結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