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Gap Year(間隔年)」漸流行,95後00後擇業觀有新變化

文匯網 發佈 2023-02-05T00:06:12.142898+00:00

在遭遇畢業求職、考編、考公失敗等「挫折」後,他們主動選擇「在職Gap Year」,即走進奶茶店、咖啡廳、快餐店、房產中介等傳統行業的普通崗位,一邊工作、一邊規劃未來。

「做咖啡的一瞬間,我找到了工作的意義」「相比虛度時光,我更願意先讓自己動起來」……如今,在社交媒體上,不少年輕人主動分享自己的「打工」生活。在遭遇畢業求職、考編、考公失敗等「挫折」後,他們主動選擇「在職Gap Year(間隔年)」,即走進奶茶店、咖啡廳、快餐店、房產中介等傳統行業的普通崗位,一邊工作、一邊規劃未來。除此之外,當主播、自由插畫師等靈活就業形式也頗受青睞。

從「在職Gap Year」的流行,多少可以窺見當前青年一代擇業觀的些許變化。或許,在父輩的眼中,大學畢業後從事一些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的工作,把「閒職」當人生追求,並不值得鼓勵,多少有些消極。而打零工、做兼職更因缺乏穩定性,被認為是「浪費青春大好時光」。

對於這樣的擇業「偏見」,更多95後00後們試圖給出自己的回答和選擇。在社交媒體上,不少年輕的「打工人」分享他們不一樣的「職場心經」:正是因為放鬆了下來,才得以認真感受生活、更好規劃未來。

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先走出自己一方「小天地」

「Gap Year」又稱「間隔年」,原指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並不急於盲目踏入社會,而是通過長達一年左右的旅行,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受疫情影響,近兩三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不小壓力。為破局「就業難」,有不少學子選擇通過「在職Gap Year」來釋放自己求職時遭遇的壓力——成為就業市場上的一名普通勞動者,給原有的校園生活按下暫停鍵,同時給自己喘息、調整的機會。

1994年出生的小葉畢業於一所二本美術院校。在家庭設定的軌道里,大學畢業後,她應當成為一名教師。然而,接連的考場失利深深打擊了她的自信。很長一段時間,她陷入情緒陰霾。痛定思痛後,她決定投入一份真正的工作——去咖啡店打工。作為咖啡迷,她從中學時代起就對咖啡感興趣,還習得了拉花的好手藝。「雖然這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但我能夠不再啃老,在工作中還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得到顧客的讚許,我感覺又重新找回了自己。」小葉坦言,咖啡師並不是自己職業生涯的終點,待整理好心情,她還會繼續重拾美術特長,再找新的工作。

與其自怨自艾,不如先走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按照一些教育專家的看法,在相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對如今的不少大學生來說,要找到一份契合傳統觀念的「好工作」,難度不小。「在職Gap Year」其實也是不少青年學子在應對就業壓力和相對激烈的競爭環境的過程中一種積極向上的外化表現,並不是「提前養老」或「躺平」,不妨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曹能直言,一個人其實很難在20多歲的時候詳細規劃完自己的一生,相比之下,讓自己一邊打工、一邊思考並調整人生的發展方向,可行度很高。須知,如今的現在的年輕人對科技、時尚、消費等領域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和學習力,如果能夠通過實踐積累職業經驗,未來再實現遷移或進一步發展,也符合近年來高校所倡導的「先就業,再擇業」的職業觀。

就業靈活度提升,更看重個人價值實現

海歸回國做住家保姆、碩士畢業送外賣、名校畢業做脫口秀演員、當帶貨主播……不難發現,更多95後、00後對職業的認知正在變化,就業的靈活度也在提升。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來自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三年前,很多大學生擇業時考量首份工作的第一因素是「收入等物質回報」。而三年後,自我實現、安全感、自主性、以及工作生活的平衡等因素愈發重要,甚至超越了收入。

無獨有偶,上海財經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彭曦在研究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後也發現,選擇靈活就業和自由職業以及創業的學生比例,較十年之前有了明顯提升。

「靈活就業的同學不僅能夠發揮自己的專長,還可以通過接單、參與項目的方式來獲取報酬,發揮自身價值。在積極工作的同時,他們還不斷提升了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對社會的理解程度,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上海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曹姝婧認為,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就業形式的包容度在提高。近兩年,在上外的畢業生中,當自由翻譯、做自媒體,包括自主創業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相比光鮮體面,適合自己更重要

誠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些青年人的選擇。「高學歷畢業去做打零工,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懶惰」……

90後尼莫就曾是「失敗者」中的一員。在日本留過學,會外語、拉小提琴、彈鋼琴……曾幾何時,尼莫也是「別人家的孩子」,而在24歲那年,她成為了住家保姆。尼莫的母親無法理解,甚至一度在微信上拉黑了女兒。不過,在尼莫看來,相比外界評價中的「光鮮、體面」,適合自己才更重要。實際上,尼莫的工作和傳統家政人員有一定區別,日常工作包括做家務、輔導孩子、幫僱主化妝等,月薪可達1.5萬元。隨著尼莫將自己故事社交平台後,迄今她已擁有超14萬粉絲,父母也開始漸漸接受了她的工作。在最新發布的視頻中,她表示,對未來已有進一步規劃——出國留學讀管家專業,成為一名專業管家。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職業並無高低貴賤,看待職業也需要有發展的眼光。」在曹姝婧看來,尼莫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時代在發展,關於好工作的定義,難免存在兩代人觀念打架的情況:更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求穩」,更樂於看到他們從事教師、公務員等有編制、收入穩定的工作;但對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的95後、00後來說,新興行業、職業往往有更強的吸引力、更符合心頭好。「尼莫的父母從拉黑到支持,網友從批評到鼓勵,恰好說明有時候誤解和矛盾其實來源於信息的脫節。」曹姝婧說。

在彭曦看來,時代在變化,就業環境也在改變,公眾對大學生就業的認知也要跟著一起進步。曾經,一張大學文憑是進入「精英行業」的敲門磚。而如今,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文憑的光環漸漸褪去。子女從事看似普通的職業,成為一名普通勞動者,但人生並不會因此失去光彩,不論是家長還是社會都應該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圖片:本報資料圖、網絡截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