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憲法:憲法中到底蘊含了多大的內在政治權力

黛月白 發佈 2023-02-05T01:33:59.515636+00:00

然而,過了幾年之後,竟然有更多的利用憲法的文字和圖像來抗議莫迪政府,在印度街頭經常會看到大量聚集在一起的人群。

2019年印度憲法突然以殖民共和國生活中從未見過的方式爆發到公共領域。

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2019年連任後公開了印度憲法的源文件。

然而,過了幾年之後,竟然有更多的利用憲法的文字和圖像來抗議莫迪政府,在印度街頭經常會看到大量聚集在一起的人群。

這些分別是憲法的「神化」和白話化的姿態,人們反而覺得很新奇。

作者認為:這些行動的起源很可能在於次大陸政治和憲法交織在一起的歷史。通過強調最近關於印度憲法的一些著作,如果不寫憲法的政治歷史,就無法理解這種對憲法的公共挪用。

在提出這一主張時,它也背離了只尋求書寫憲法歷史的傳統方法,就好像它始終是一份維護基本權利和社會正義思想的規範性文件,而忽視了其內在的政治權力。

因此,撰寫政治歷史對於揭示印度憲法中蘊含的內在政治權力也是非常重要。

按照傳統,印度憲法享有公眾匿名,儘管它在組織印度公民的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憲法是「建國文件」,但在公眾的想像中,憲法始終占據著一個模糊的空間。

例如,它主要出現在學校和大學的教科書、圖書館、公務員志者指南和律師書架上,即使它在法庭和政府陰謀中被廣泛使用(但大多遠離公眾視線)。

事實上,在它非常公開的表現中,它經常在B R Ambedkar博士的雕像的懷抱中無處不在,而且它總是像一本合上的書一樣出現。

除了一個突出的、獨特的例外,憲法從未被想像成公共領域的一本打開的書。

撇開這些傳統的憲法形象化方式不同,2019年和2020年初在公共領域發生了兩起引人注目的事件,這可能改變了人們對憲法的看法。

首先,2019年5月25日,現任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議會中央大廳向屬於其勝利聯盟的新當選議員發表講話。

就在發表講話之前,莫迪走過大廳,在放置在特別製作的講台上的印度憲法原件前鞠躬。

後來,他在演講中重申了憲法的價值,並指出,「我認為如果我們走在憲法所顯示的道路上,我們不會面臨太大問題......」(阿查里亞,2019 年)。

莫迪的公開姿態——當然是出於明確的政治目的——相當於對憲法的「神化」。然而大約在7個月內,新德里和印度其他城鎮的街道上出現了不同的憲法形象。

這一次,跨越幾代人的人們和平地聚集在一起,有力地表達了他們對印度憲法公正性的承諾的信念。

他們中的許多人組織了有序的朗誦會,特別強調印度憲法前三個字「我們人民」所援引的思想。

事實上,印度民眾挪用憲法的最佳時機似乎已經到來(De&Ranganathan,2019)。人們正在進行「憲法」抗議,反對他們認為新當選的莫迪政府存在違反憲法原則的行為。

抗議者表示反對2019年12月通過的一項新立法,該立法修訂了《公民身份法》,而且還首次採用了宗教測試原則,向來自印度近鄰國家的難民授予新的公民身份。

根據這項新法律,穆斯林沒有被賦予與非穆斯林相同的權利(Dhoop,2020 年;萊,2020 年;薩馬達爾,2020年;西爾卡爾,2019年;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2020年)。

這項有爭議的立法是新政府幾個月前採取的另一項同樣有爭議舉措的繼承者。

2019年8月,政府單方面將印度唯一穆斯林占多數的人們邦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地位從邦降低為聯邦領土,從而使該省的行政管理完全直接置於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Chakravarty & Zargar,2019;汗等人,2021 年;馬赫什瓦里,2019 年)。

因此,人民的抗議姿態實際上相當於可以最好地描述為憲法的白話化。

公眾對印度憲法的看法和政治方式與傳統將文件視為一個模糊實體的方式背道而馳。

從現象學上講,在印度共和國,反對者政府和人民——第一次都聲稱尊重和遵守憲法,將憲法文本作為前提。

突然之間,法律中的條款成為公共領域日常崇敬和演繹的對象。憲法的短暫性變得顯而易見,印度憲法終於變得觸手可及。

然而,我們如何解釋印度共和國生活中這一獨特時刻,更具體地說是憲法

一個簡單的解釋可能是,莫迪和人民的這些姿態並不例外。因為,政客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其他人、神和女神面前,甚至議會的台階面前鞠躬,就像莫迪在2014年所做的那樣(德干先驅報,2014)。

同樣,對於公共政治抗議,援引巴加特·辛格(Bhagat Singh)和B R Ambedkar博士等萬神殿等革命人物來動員特定事業是司空見慣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憲法作為公共奇觀的一部分,可以被視為印度政治生活中創造性地使用一個不起眼物體的又一個例子。

然而,這種解釋等於嚴重低估了這些行動背後的意義。甚至在憲法面前鞠躬的姿態之前,莫迪就在印度議會就安貝德卡的125千2015年誕辰紀念日(印度教徒,2015年)。

在隨後的場合,莫迪一再援引憲法的文字和精神來證明他的行為是正當的(Mathew,2015)。

同樣,在2020年3月新德里和其他地方因Covid-19大流行而對公眾集會施加限制之前,人們使用憲法的抗議活動明顯地持續了下來,沒有減少。

人們閱讀憲法序言的內容後在印度和世界各地引起了廣泛關注。如果不是疫情的中斷,不知道這些公眾抗議活動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人們對憲法性質的廣泛認識。

因此,政府和人民使用憲法不僅僅是工具性的。相反這種對憲法的公開使用揭示了一種試圖實例化和肯定對憲法的一個方面的理解,這個方面總是被直觀地理解,但很少以學術的方式記錄下來,即憲法始終是一份政治文件。

換言之,這些行動表明,憲法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合法性或規範性,還在於其政治表達。具體來說,我所說的政治是指鞏固利益和特權的論據。

在公開接受憲法時,莫迪和人民一方面聲稱擁有印度憲法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歷史。

莫迪挪用了憲法的民粹主義遺產,將該文件視為反殖民民族主義的成功頂峰,從而將自己視為該遺產的直接繼承者。

人民要求在制定憲法之前的社會正義運動,特別是文件中嵌入的社會正義思想。這種撥款的政治性質在於,這些主張都沒有在憲法中作出精確的法律規定。

民族主義的主張被憲法主要賦予國家而不是民族特權的事實嚴重削弱。同樣,儘管社會正義的思想強烈地影響著憲法,但它們受到國家的嚴格禁止。

儘管有這些限制,但不可否認的是,人民和莫迪的行動令人信服,因為它暴露了憲法中根深蒂固的政治原始力量

然而,我們如何解釋這一刻的歷史?換句話說,在印度,有沒有一種憲法歷史的寫作類型可以解釋這個獨特的時刻,憲法的力量不是在立法機構或法庭上展示的?

有趣的是,我們很難找到很多作品。即使粗略地看一眼圍繞印度憲法的豐富史學,也會發現人們對憲法中蘊含的權力並不多關注。

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把印度憲法的歷史寫成政治權力的歷史。我們傾向於關注憲法背後的規範性假設,將該文件視為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寶庫,而沒有充分看到憲法的核心 - 一種強大的政治權力安排,承載著數十年的政治衝突的遺產。因此,本文敦促從政治史的角度出發,突出憲法的內在政治性質。

撰寫這些憲法政治史很重要,至少有兩個原因。人們有必要認識到,印度憲法的存在超越了追求權利和社會正義的話語。

雖然今天這些想法和理想被視為印度憲法的組成部分,但憲法的歷史表明,「文件」是關於代表權和重要政治權力分享問題的政治談判的激烈、衝突的場所。

社會正義和個人權利的思想與這項主要任務沒有密切聯繫。然而,在今天寫成的許多關於印度憲法的描述中,該文件主要被理解並與社會正義和個人權利的概念混為一談,而沒有適當承認它們在歷史上是分開的。

因此要求我們始終關注印度憲法的這些雙重含義和歷史。簡單地說,印度憲法並不自動代表或為正義和權利說話。它還意味著經常削弱和破壞正義和權利目標的政治權力。

其次,在當代政治評論中,援引憲法和憲政思想作為批判工具已變得司空見慣。例如,政治評論員普拉塔普·巴努·梅塔(Pratap Bhanu Mehta)呼籲印度公民恢復對憲法的信心。

交付 17千阿米塔布·喬杜里博士的年度紀念講座,他對印度憲政的衰落表示遺憾,並敦促公民 「幾乎將憲法信仰更新為第二次自由鬥爭,這將意味著公開表達,創造新的團結,偶爾甚至公開抗議」

在其他場合,梅塔也一再呼籲回歸印度憲法的價值觀和憲政思想。然而,我們必須質疑,如果我們適當地承認印度憲法制定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燃燒性政治歷史,是否有可能回到對憲法的規範性理解?

因為,如果我們考慮到政治的層次和複雜性,它與憲法中的法律銜接並構成法律銜接,就很難將規範與政治分開。

因此,撰寫印度憲法的政治歷史,可以作為對我們聲稱對創始文件無拘無束的觀點的願望的必要制衡。

這並不是說回歸憲法規範是沒有價值的,而是說記住這些規範是通過政治歷史演變而來的。在許多方面,更希望表明的是這樣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

在下文中,我將重點得去介紹最近在印度憲法上和周圍出現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指向恢復印度憲法中的政治觀念。

其目的是表明對制憲會議、立法機構和法庭之外的政治歷史的敏銳關注在確定憲法的性質以及憲法如何與政治分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其他後果外,撰寫這些政治歷史不可避免地使我們對憲法的理解多樣化。

參考文獻:

《印度憲法:一個國家的基石》

· 埃及憲政:新冠疫情封鎖時期的大規模移民

· 印度制憲會議:關於民主的審議

· 一座城市倒塌的案例:通過一個案例審視印度公益訴訟的政治

· 什麼是殖民法律的「殖民」?

· 印度社會權利的前身

· 衝突,而不是共識:走向印度憲法制定的政治經濟學

· 殖民晚期印度的聯邦法院與公民自由

· 「一個流動的世界法院」:世界性法院民族主義法官和印度對樞密院的上訴

· 人民憲法:印度共和國法律的日常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