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漢族在東北的開拓止步於遼東?

我是戰狼007 發佈 2023-02-05T08:37:43.736851+00:00

一般說是達吉斯坦的傑爾賓特,有人聲稱是克里米亞的刻赤,古羅斯文明內則是大諾夫哥羅德或者舊拉多加。很多人糾結什麼「長城以北能不能種地」,其實哪怕兩千多年前匈奴內的漢人都能在外貝加爾種地,但這對漢帝國的屯墾政策來說,有半毛錢的意義嗎?

我先說個別的事

全俄最古老的城市是那個?一般說是達吉斯坦的傑爾賓特,有人聲稱是克里米亞的刻赤,古羅斯文明內則是大諾夫哥羅德或者舊拉多加。但是,還有別的說法:布里亞特方面聲稱,他們的首都,色楞格河下游的烏蘭烏德足足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含克里米亞下爆殺全俄一切城市!

為什麼?因為烏蘭烏德有種地養豬修牆的伊沃爾加古城,他們聲稱這說明祖先匈奴人兩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今天烏蘭烏德的城市雛形。儘管從考古來說,認為當地是匈奴用來安置被抓漢人的農業居民點更為合理。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能否「開拓」是基於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複雜交織決定的。很多人糾結什麼「長城以北能不能種地」,其實哪怕兩千多年前匈奴內的漢人都能在外貝加爾種地,但這對漢帝國的屯墾政策來說,有半毛錢的意義嗎?諸如松遼分水嶺 遼澤 氣溫過低之類,當然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硬扛也不是不行,然而這種後勤困難 產量低下會造成州縣和駐軍維持困難,進而造成無法有效應對外來威脅。氣候環境未必完全絕望,然而在與「人」(很難界定內外人因素的高低)的因素結合後卻可以輕易讓收益遠遠低於成本,

伊沃爾加的形成,是基於匈奴駐軍的保護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和平安穩的環境;後來消失,原因不明,大概無外乎自然災害或戰亂。從伊沃爾加到前套板升,內亞地區漢或非漢的農業定居點均可說是一脈相承,在韃靼治世,沒有戰爭威脅時興起,在新的大動亂中覆滅。總的來說,在氣候嚴酷的內亞(包括北方農牧交界區),隨著時事的變化定居文明反覆出現和消失,糾結一時一地的個例意義不大。

回到問題。明朝有句話:

遼之為言,遼絕也。以彈丸黑子之地,控引諸胡,非中華全盛之時,力不能有,況羈縻異類乎?

雖然這話出在由遼事而亡的明朝非常諷刺,不過實際上沒問題,因為長期實領遼東的漢人王朝,唯漢與明而已。

既然僅有的兩個可以分析的樣本,倒是很容易說完。漢朝尤其是西漢北方開拓太過優秀,不必吹毛求疵;大明朝開國時北方人口少的可憐遍地無人區,中後期嘛,從吐哈到瓜沙到撒里畏兀兒到亦集乃到河套東勝開平大寧到洪懿營利建州三衛,債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癢,有何懼哉!真要提遼東以北,建州和大寧都可以不管,咱先把那個和內地氣若游私的交通和邊牆那個大深V救過來再說別的行不...

遼東陸路以傍海道一線之間和大陸相連,以西遼西丘陵為蒙古人牧場(清代卓索圖盟)。而V形凹陷邊牆外則是遼河套,後為內喀爾喀 察哈爾等部牧場

遼西丘陵、遼河套皆為蒙古草場,遊牧民常常襲擾州縣的事實,揭示了我要說的第二條,問題中常常被人忽略的一個角度:東北不是只有刻板印象中的林海雪原與漁獵民,而是還有廣袤的草場與騎馬遊牧民。不但對漢人,甚至也對其他非漢定居民來說,在很多時候,遊牧民才是威脅最大的可怕敵人。

提到東北就想到大清,提到大清就想到柳條邊。但恐怕很多人並不清楚柳條邊的走向。

柳條邊大致是人字形,下面的分叉(「西邊」和「東邊」,合稱「老邊」)圍出的區域,大致就是盛京將軍轄區(除了明代遼東外,建州崛起的赫圖阿拉即興京,同樣被包括其中),而柳條邊北側的豎線,則是一條分割線,西側是蒙古遊牧區,東側是滿洲-通古斯部族生活區,如下圖所示。

很明顯,居住於遼東以北,松嫩平原廣大黑土地上的,並不是想當然下的森林漁獵民,而是草原遊牧民。尤其令人注意的是,偽滿洲國的首都,東北亞大都市長春,也位於柳條邊西側,此時是科爾沁蒙古人的草場。實際上長春本就是蒙古王公私募漢人流民墾荒而建立的。

蒙古高原東盡於大興安嶺,但是蒙古草原遠遠越過了大興安嶺,覆蓋了大半個東北平原後逐漸消失於松花江 黑龍江 遼河流域(實際上黑龍江中游和三江平原也缺少林木,不過是濕潤草甸為主),用俄國叫法來說大興安嶺北段兩側就是達斡爾利亞-滿洲利亞森林草原。廣袤的遊牧草場成為了農耕文明經營遼東的巨大威脅,例如在明代,無論是邊牆修築的地理空間上,還是邊患的時段分布上說都以防蒙為主,因為大部分時候,蒙古才是主要邊患,而不是女真。

受到威脅的當然不只南方農民,草原騎兵歷史上反覆入侵攻擊東北亞森林地帶。比如土木堡後瓦剌東征大掠建州海西...森安孝夫曾主張,除了極東濱海地帶,所謂「滿洲」森林地區大部分也屬於內亞。從其歷史上深受歐亞草原遊牧民影響來說有一定道理。

邊牆西段(遼西走廊) 中段(V形遼河套)均以防蒙為主

在明末,遼東正北開原邊外本是科爾沁人,後被擠壓到嫩江草原稱嫩科爾沁部,又控制卦勒察與錫伯,將勢力範圍擴張到松花江上游,哈爾濱一帶,控遏松花江水道攫取利潤。努爾哈赤崛起中的九部聯軍之戰,其中的「蒙古三部」就是活躍於整個松嫩平原的嫩科爾沁 卦勒察 錫伯三部。今日所說東北,即使刨去大興安嶺以西,也可說古代遊牧民勢力要占據大半地區。

關於柳條邊,中蘇交惡時期日俄學者曾展開論戰。梅利霍夫是哈爾濱人,發跡於哈工大與人大,見證了新中國早期建設,飽覽中華典籍,在莫斯科素有中國通的美譽。梅極力鼓吹「柳條邊國界論」,認為距離黑龍江足有幾百公里之遙的柳條邊即清帝國國界,以此說明有病態領土欲望發起侵略狂潮的滿洲貴族對阿穆爾河上熱愛和平的俄羅斯人民犯下了何等罪惡滔天的暴行云云。而與他對壘的,則是曾跟著南鐵做項目,後赴西伯利亞挖土豆,畢生關注露清關係問題的吉田金一。

從實際的角度來說,Richard Edmonds的早期研究仍然經典。簡單的說,柳條邊是對東北三區的分割——農田,草原,森林,也是對相對的民族與生活方式的封禁。與明遼東邊牆不同,並非用於戰爭的柳條邊防禦功能不強,但是,遼東邊牆是單純對漢與非漢的二元隔離,並沒有柳條邊北段那樣南北延伸的同類物。而柳條邊則是三分法,除了阻止漢人遷徙,還要限制滿蒙的出入。

柳條邊將東北分割為了A滿漢混居 農耕區 B滿-通古斯 森林漁獵區 C蒙古 草原遊牧區

這道向北延伸,插入松嫩平原東部分割漁獵與遊牧的界線,其實歷史上還曾經鮮明的出現過一次。那就是遼國與生女真對峙時期,用我以前的回答說:

而在松遼分水嶺以北的黃龍府-寧江州則徵發鐵利、契丹、奚、漢、党項、回鶻、室韋、高麗、渤海等數十部族據守,並修建塹壕軍堡來防備周邊生女真的入侵。總之,渤海國雖然在契丹的攻擊下滅亡了,但遼也並沒有能在渤海故地建立穩固的州縣統治,而是退守拉林河以西以南,自遼東半島至寧江州千裡間的軍城邊鎮。

這條位於松嫩平原東部,與東部生女真對峙的漫長防禦線在史書中的記載:

(生女真)精於騎射,前後屢與契丹為邊患,契丹亦設防備。南北二千餘里,沿邊創築城堡,搬運糧草,差撥兵甲,屯守征討,三十年來,深為患耳。南界西南至東京六百里。

自和裡間寨東行五里,
即有潰堰斷塹,自北而南,莫知遠近,界隔甚明,乃契丹昔與女真兩國古界也。(界)八十里直至來流河(今拉林河)。行終日,山無寸木,地不產泉,人攜水以行,豈天以(此)限兩國也?來流河闊三十餘丈,以船渡之。(又)五里,至句孤寨。自此以東,散處原隰間盡女真人,更無別族。

我標註了譚其驤遼代東京道地圖中出現的各州縣位置,如下圖所示。不難發現,在遼東以北,縱貫今吉林省中部,直到黑吉交界處而止的這條軍堡線清晰可見。與後世柳條邊對比,也正可說是地緣規律下歷史的重演。不妨再提一下長春的事情,契丹人東北邊防重鎮黃龍府,正位於今長春市以北附近,屬對峙線契丹界內,軍鎮邊防最東端,與後世長春位於滿洲柳條邊之外,蒙古藩部最東端,恰成鏡像。

松嫩平原西北部稀疏的幾個據點,是控馭烏古 敵烈遊牧民的泰州等要塞

與以往各胡漢王朝相比契丹在東北除了松嫩草原外,另一個重要突破方向是其對於遼西草原或者說熱河省,尤其是熱河北部西拉木倫河,中部老哈河,東南部大凌河三河谷(上圖西部)的開發。大凌河在漢唐尚有營州,而前兩河歷史上幾乎純為遊牧草場,直到契丹人龍興於此後才得到開發。

位於遼東正西,以西拉木倫河-老哈河為中心的遼西草原及遼澤,也是讓漢人經營遼東備受困擾無法更進一步的大阻礙。

總之,契丹人以其出身於騎馬遊牧民的優勢,成功突破了松遼分水嶺,將遼東以北松嫩草原置於自己的實際控制下。而草原之外,松花江 牡丹江 綏芬河 圖們江,大江大河中的漁獵民,就只能是叛服無常的羈縻狀態

關於契丹軍城邊牆更多見

與契丹城市分布又形成了一個鮮明對比的,則是之前的渤海國。只看行政圖,可能讓人誤以為渤海國已經實現了對北大荒黑土地的深入開發,然而,當換成地形圖就會發現,渤海國是不折不扣的「山之國」,核心區是以長白山為中心的中國東北東部到朝鮮北部的山區(俄國常稱為「東滿山系」或「滿鮮山系」)。而其五京,則坐落於山區中一個個盆地河谷。

而對於一般意義上的大平原黑土地,無論是北部由文明水平很低的黑水靺鞨生活的三江平原,還是西部遊牧騎兵縱橫,尤其是契丹-奚逐漸崛起擴張的松嫩平原,都是無力深入開發的。即使史書中曾出現的「安遠府」「懷遠府」之類平原府縣,也可能只是羈縻而已

契丹與渤海,一個基本盤限於西部平原,一個基本盤限於東部山區,可以說是地理條件與統治民族生活方式結合下出現的有趣案例。

東部山區在日後也繼續庇護著地方部落。金末時這裡的崎嶇地形成了女真人最後的希望(東夏國),明代建州的崛起就更不用提了

關於渤海疆域及邊牆

說起來不是有回答說司馬懿之屠害的遼東脫離嗎?其實類似的文明毀滅很常見,東北亞典型代表就是濱海邊疆區南部的興凱湖平原,尤其是南方的綏芬河河谷。興凱湖盆呢,相對來說比較溫暖濕潤,植被以草甸濕地為主,畜牧業發達,北方有穆稜河的毛憐馬南方有綏芬河的率賓馬。南方地區在中世紀也就是渤海-東夏時代十分發達,考古遺蹟眾多,尤其在今烏蘇里斯克附近。兩次衰落均是因為遊牧入侵,先是契丹滅渤海,遷民棄地而走,結果包括興凱湖盆在內東部全成了文化水平落後的生女真,金國建立後重新恢復繁榮,蒙古滅東夏後徹底毀滅,下次有城市文明得等到俄國吞併外東北。

北方綠色為三江平原,南方為興凱平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