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各國頭盔大賞:美軍在頭盔上加一層漁網,拯救至少20萬美軍

文史風雲鑑 發佈 2023-02-05T17:17:33.120633+00:00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場戰爭,全球有6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0億人捲入了這場戰爭。根據不完全統計,單是在歐洲,二戰就造成了近2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5000餘萬人戰亡在其中。

文章字數3334字,預計閱讀時長8分鐘,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俗話說的好「細節決定成敗」,尤其是在生死之事頻發的戰場之上。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場戰爭,全球有6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20億人捲入了這場戰爭。根據不完全統計,單是在歐洲,二戰就造成了近2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和5000餘萬人戰亡在其中。

戰爭時期各個參戰國都傷亡慘重。據統計美國死亡4餘萬人。美國作為二戰的主要參戰國,傷亡比例較小。相比印度180餘萬,美國傷亡人數但是是少了很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二戰期間,美軍要在頭盔上加上一層漁網,而這層看似無用的漁網但是有著非常特殊的作用,至少拯救了20萬美軍的生命。

各國頭盔大賞

在戰爭期間,為了擊敗敵人,士兵們手中必不可少的首先是各種武器,其次在擊敗敵人的同時還要儘可能減少自身的傷亡,士兵們身上的防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在人體各部位的保護上,大部分的軀體都可以躲在搭建好的掩體之中,那麼在戰爭中士兵身上變得最致命也是最脆弱的部分就是頭部。在戰爭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能夠避免千萬個戰士無謂的犧牲。

頭盔作為保護頭部最為常見也是尤為重要的防具,在戰爭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被捲入其中,各參戰國的頭盔的款式也是風格各異。

二戰期間,留給國人印象最深的參戰國必然是侵略中華的日本。日本在二戰期間使用過兩種鋼盔,分別是90式鋼盔和98式鋼盔。90式鋼盔的製作材料採用的是碳素鋼材料。

不過後來日本在90式的基礎上研發製造出了98式鋼盔,外形和90式鋼盔有些許的相似。而是選擇將材質換成了鎳合金鋼,並且加厚了鋼盔的厚度。此外98式鋼盔在前沿加上了一塊鐵檐,鐵檐能夠增強鋼盔的防禦能力。

與此同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大英國協國家從一戰以來一直廣泛使用的鋼盔「TOMMY」,也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鍋盔」的鋼製頭盔。中國在抗戰期間,各軍中也曾大量使用這款鋼盔。

二戰期間,美國大兵們所使用的頭盔則是M1單兵頭盔。自1941年研製成功以來,1942年期間並開始大量製作並且大量配備武裝部隊。二戰結束之後,M1單兵頭盔在美國的生產配備量便已經達到2000多萬頂。


血的教訓換來改良頭盔的經驗

自第一次世界以後,各參戰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美國是在1917年底才參戰一戰的,當時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已經血戰三年,筋疲力盡。美國看準時機,果斷加入協約國,給同盟國致命一擊。

美國參戰後,不到一年,同盟國就投降了,即便如此,但是也還是陣亡5萬餘人。經過一戰後,各國都意識到了鋼盔的重要之處,於是紛紛開始加強大量的製造並同步配備給戰場的戰士們保命的鋼盔。

到了二戰時期,各國的各種鋼盔就已經普遍出現在主要交戰國和交戰地了。各國所製作的鋼盔也不盡相同,較為著名的有德國需要的M35鋼盔,英國托尼鋼盔,而美國的M1單兵鋼盔卻有著與他人不一樣的地方。

其實M1的不同之處很容易就能夠看得出來,就在於覆蓋在鋼盔之上的那一層漁網狀的物品了。

從1917年美國參與戰爭以來,大量士兵即將被投入到歐洲戰場的時候。美國指揮部為了降低自己士兵死亡率,才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鋼盔的問題上。

實際上並不是每一個M1單兵鋼盔上面都有漁網的,有的會套迷彩盔罩,有的則是原汁原味的,不作任何的改變。

相信對二戰有一定了解,看過相關戰爭題材影片的朋友應該都有所了解,美國大兵所帶的鋼盔都會出現一層類似漁網的鋼盔罩,然而為什麼會出現鋼盔上加上漁網這種行為呢?

「漁網」的作用是什麼呢,據影片題材以及相關資料描述,「漁網」的孔徑是相對偏大的,用鋼盔上的網去捕撈無異於是水中撈月,那麼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它的作用是為了讓士兵們在作戰過程中,有緊急情況時,捕撈魚類用來充飢的這個可能了。

另外一種可能,單純是用於裝飾,避免單調嗎?或許,在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說到裝飾之類的想法無異於水中花鏡中月,根本不可能。那麼美軍鋼盔之上的「漁網」究竟是什麼作用呢?

在鋼盔上面包裹類似漁網的編織物並不是美軍的最初的想法,而是由於美軍在歐洲戰場與德軍作戰時用血的教訓學來的,經過總結戰爭傷亡慘重的原因,美軍才決定效仿德軍的優勢方面,對鋼盔進行了改造。

1942年還在北非驕陽炙烤之下與德軍非洲軍團作戰的美軍被打得傷亡慘重。即便是最後憑藉強大的火力和後勤頑強的拖住了德軍,並消耗盡了德軍的精力,但是美國戰場的傷亡遠遠高於德軍很多。

一戰結束後美軍方經過相關人員的調查發現美軍當時M1單兵鋼盔的金屬原色在陽光下會很容易出現反光,而反光就會讓戰士變成了戰爭場的活靶子。而德軍但是早已經大範圍的在鋼盔上添加了覆蓋物,避免在作戰時出現反光,剛到戰場的美軍就這樣吃了大虧。

於是美軍也開始效仿德軍,他們也將一層「漁網」包裹在了鋼盔之上。其實,僅僅是這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軍頭盔上的那層漁網具有特別大的作用,可以說是一個特別使用的精巧設計。

經一戰以後,各個參戰國都有士兵傷亡,作戰高層也便開始琢磨問題來源以及從實際戰場中總結經驗,也從鋼盔上面尋找到了一些細微的線索。

於是,便對鋼盔進行了改良,也就是大眾後來所見到的「漁網」鋼盔,並很快投入到戰場當中,經過了多場戰爭的實踐考驗,發現改良確實有一定的效果,自從漁網鋼盔的使用以來,美國大兵的作戰局勢便有了變化。

經過改良後的鋼盔在戰場上也是發揮了作用,除了保護士兵關鍵的頭部免受傷害以外,還為士兵日常作戰方式提供了不少的便利之處,受到大眾的稱讚。甚至經由美國軍事專家的不全面估測,這一層漁網曾被認為在戰場上,至少拯救了甚至超過20萬的美國大兵!

「漁網」作利器,擴張侵略者所向披靡

「漁網」的作用主要可以分為兩種,一方面是對鋼盔進行「加法」,而另一方面則是對鋼盔實行 「減法」。「漁網」是鋼盔由簡單護具到進階的戰術裝備的演變,由於在作戰過程中士兵需要攜帶急救用品,如止血繃帶等,又或者是煙、牙刷或者火機等日常用品,隨身攜帶自然會影響士兵在戰場上轉移的靈活度,而「漁網」的出現也就為士兵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之處。

另外一方面,鋼盔加上了漁網以後,這種漁網能夠極大減小鋼盔在摩擦時產生的聲音,這在戰鬥中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於編織物所具有的緩衝力,能夠很好地避免美軍士兵的位置被暴露,在隱蔽上占有很大的優勢。

如果鋼盔上沒有這一層漁網,那麼在戰鬥進行過程中,鋼製的頭盔在士兵需要埋伏或者悄悄前進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在碰到堅硬的東西時,例如配槍或者隊伍中發生碰撞,從而發出乒桌球乓的聲響。

這些情況在戰場上是無法避免的,即便戰士們已經小心翼翼,但那些令人膽戰心驚的聲音還是會時不時地出現。而這些堅硬的東西也無法徹底搬除,因為那有可能是隊友的槍枝,也有可能是在埋伏路上遇見的樹幹或是木箱。

不管是碰到了什麼,只要兩個具有硬度的物體發生了碰撞,那麼就會產生聲響,其在戰鬥中的影響可能就是致命的。比如在展開巷戰時,敵我雙方之間的距離往往都很近,一旦產生了聲響,那麼就有可能會引起敵方的注意,然後進行針對,這一個小失誤就能要一個小隊的命。

在太平洋戰場中,美軍和日軍多次正面交鋒,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戰役,正式拉開美國與日本的戰爭帷幕。如1942年6月4日展開的中途島戰役,美國海軍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本在海戰中大敗。

直到後期的1942年前8月7日到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爾卡納爾島和周圍的島嶼進行戰役。由於是在島作戰,島上叢林遍布,而且陽光強度大,島嶼環境迫使美軍在叢林行走時,光滑的金屬頭盔會反射陽光,在叢林的反光就會很容易吸引日軍來偷襲,淪為日軍槍口的瞄準點,成為日軍的活靶子。

後來有了「漁網」的加持,美軍便開始逐漸變得如魚得水,逐漸在戰場上占據優勢,大敗日軍,不僅打開了通往日軍本土的通道,也在1945年4月中旬徹底消滅日軍的海軍部隊,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役-阿登戰役,歷史上稱為「突出部戰役」。在雙方投入量巨大的情況下,德軍損失慘重,美軍也在此戰後趁著希特勒再後備力量補充的情況下作為對戰役盟軍的絕對主力,取得了勝利。

有了各方面優勢的加持,如高端先進的武器裝備、雄厚的國家經濟實力,以及像「漁網」這樣的「小心機」的出現,美軍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便如同黑雲摧城倒,便有了一往無前,所向披靡之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