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城市視角下城市濱水空間設計研究 ——以深圳寶安西海岸為例

城市設計聯盟 發佈 2023-02-06T01:14:47.056259+00:00

濱水地區是城市文化、文明發展的起源地,人們自古以來都在向濱水索要更多的空間,而濱水空間也是城市發展最迅速最複雜的空間之一。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是uda123123@163.com


關鍵詞:城市設計;濱水空間;城市韌性;災害

01

濱水地區是城市文化、文明發展的起源地,人們自古以來都在向濱水索要更多的空間,而濱水空間也是城市發展最迅速最複雜的空間之一。從下圖可以看出在美國東海岸波士頓地區9000年以來的濱水變化——人們在越來越多的依賴水而生存。


圖1:波士頓濱水空間變化


人類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隨之而來的是海平面上升。我國是受海平面上升較為嚴重的國家,在美國氣候變化中心發布的研究中,全球20個受海平面上升影響嚴重的大城市有 7個在中國。

表1:我國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幾個典型城市


傳統規劃中以抵抗為主防禦思維,形成了灰色防禦性基礎設施占主體的風暴潮防禦體系。但這種體系不僅隔絕了城市生活與自然環境,而且增加了城市應對災害時的風險與成本。


那麼,應該如何在平衡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提升城市濱水空間的韌性和適應性?


本文將以深圳市寶安西海岸為主要案例來探討韌性視角下城市濱水空間塑造的方法


02

現狀概況


2.1 項目背景

深圳市寶安西海岸地處珠江入海口,是受風暴潮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雖然當地的紅樹林濕地資源具有一定的環境保護能力,但是由於過度開發,這道天然防線正在逐漸地失去作用。


2.2 區位——空港新城 地理位置優越

寶安區位於深圳西北部,南邊是深圳經濟特區,北臨東莞市,東鄰龍華新區。是穗深港經濟發展軸黃金走廊的重要節點,聯繫粵港的橋樑,輻射內地的通道,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也位於此。

圖2:深圳市區位圖


2.3 寶安西海岸風暴潮歷史——具有脆弱性

從2000年起,深圳共遭受包括颱風、強颱風、熱帶風暴和強熱帶風暴在內的災害共112次。其中每年的7, 8, 9月是風暴潮發生次數最多的月份。

表2:深圳歷史典型風暴潮災害

來源:深圳颱風網


03

主要問題


3.1城市綠地雨水消化利用能力差

寶安有107個內澇點,占整個深圳的40%。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原因:

1、綠地空間布局不合理

(1)規劃重建築,輕綠化。綠地易受其他用地影響。

(2)城市綠地布局的整體性不足,不同功能的綠地無法形成網絡體系。

圖3:深圳寶安西海岸內澇點分布


2、城市硬地化面積增加

圖4:1988、2017年寶安硬質化面積變化

圖5:寶安內澇點分布於硬質化地表分布對比


3.2 海岸防禦問題——自然海岸線減少

圖6:1979-2014年寶安海岸線變遷


3.3 生態環境問題

1、土壤鹽鹼化嚴重

2、濕地景觀的損失和退化

3、紅樹林生境退化

圖8:1988 年、1998 年、2008 年寶安濕地面積變化圖

圖9:寶安現存紅樹林濕地分布

圖7:寶安西海岸海水入侵分布


04

總體設計


4.1 設計策略與案例借鑑

圖10:寶安西海岸設計策略


4.1.1 活水策略——藍綠交織的海綿城市

將城市的藍綠空間聯繫得更加緊密,與現有的海岸城市互補共生,減少城市洪澇產生的危害,提升城市內澇災害適應能力。

圖11:活水策略——藍綠交織的海綿城市

圖12:寶安內澇點分布於硬質化地表分布對比

對比案例

圖13:德國扎哈倫廣場雨水管理示意圖

德國弗萊堡市扎哈倫廣場

廣場內的種植池可以作為滲透點,廣場區域是地表防洪區,雨水補給地下水位而非直接排入污水處理系統。這樣的做法解決了廣場的洪澇問題,及時補充地下水,並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



4.1.2 韌性策略——硬質防護與軟質防護的結合

將大尺度自然生態邊界和海岸工程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岸線的防禦功能。

圖14:韌性策略——硬質防護與軟質防護的結合

對比案例

圖15:荷蘭「沙引擎」變化示意圖

荷蘭「沙引擎」

荷蘭的海岸帶分三個部分,南部的河口、中部連續的沙丘和北部的一系列沙洲,荷蘭對於海岸防禦的主要策略就是沙丘的培育與保護,利用人工育丘結合自然進程的形式,在沿海處設置而非常體量的超級沙丘稱之為「沙引擎」在之後的20年內,風浪以及水流會自然地將這些沙丘打散,沙子將會沿著海岸帶重新分布,向海中形成新的沙丘,提升抵禦風暴潮的安全程度。


4.1.3 生態策略——構建複合生態體系

海岸帶的自然景觀包括灘涂、紅樹林、河流等,既能發揮自身的生態效益,又是天然的風暴潮防護措施。

圖16:生態策略——構建複合生態系統


4.1.4 連通策略——提升海岸帶活力

打造不同形式的臨水界面,加之不同的功能與到達方式,使之成為真正的城市親水空間。

圖17:連通策略——提升海岸帶活力

對比案例

圖18:波士頓公園實景照片

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


用連續的公園綠道將波士頓的公園串聯起來,連接了五條沿海河流,將整個公園系統拓展到整個城市,兼顧生態、休閒娛樂和社交功能。通過公園系統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設活動,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公共開敞空間,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多功能的開發空間網絡。


4.2 總體設計方案

4.2.1 功能分區

根據基地現狀自南向北劃分為四個分區:都市港口區、過渡區、機場片區和寬闊海岸區。

圖19:寶安西海岸功能分區

圖20:總體方案設計


4.2.2 交通流線

在遵循原有路網結構、街區肌理的基礎上,從區域銜接、南北聯繫、等多個角度出發,對現有的道路交通網絡實現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圖21:寶安西海岸交通流線分析


4.2.3 種植設計

(1)植物選擇以鄉土耐鹽鹼樹種為主。

(2)在保證樹種的鄉土性前提下選擇具有耐鹽鹼、防風、耐水淹等特性的植物。

(3)提供四季變化以及能有不同感官感受的綠化景觀。

表3:植物種植分區表

圖22:寶安西海岸種植設計


4.2.4景觀結構——「一帶—四廊道—三城」

1、一帶:

將西部海岸帶作為空間主脈貫穿各個功能分區,形成以風暴潮適應性為導向的海岸帶空間。

2、四廊道:

東寶河生態廊道、福永河生態廊道、碧海灣生態廊道和雙界河生態廊道劃分垂直於西海岸的濱海空間,成為西海岸的空間結構骨架。

3、三城:

由四廊道劃分出的上城、中城、下城三個核心公共空間,形成不同主題公共活力圈,在保護海岸帶免遭風暴潮侵襲的同時,成為城市中受人們歡迎的景觀區域,為人們帶來豐富的濱海景觀體驗。

見圖23

4.2.5岸線利用

岸線的利用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的,在不同的岸線段落設置不同的主題公園及活動場所,提供更多的濱海公共活動空間。

見圖24

圖23:寶安西海岸景觀結構

圖24:寶安西海岸岸線利用


4.3 節點設計——選取都市港口區為例

1、現狀

圖25:設計現狀


2、設計策略

圖26:都市港口區總平面圖


①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統,引河流水入淨化群落


②局部堤段結合場地、景觀等因素,通過預留足夠場地及種植紅樹植物等措施以消浪削波、減小風浪爬高,適當降低堤頂高程


③為保留珍貴的紅樹林濕地資源,不建議在沿岸做過多的開發,可以利用架高的木棧道系統進行低干擾的參觀


④通過慢行系統、空中連廊等措施保障地區的可達性,對高架橋下、遊艇碼頭、臨時用地產生的城市灰色空間進行景觀改造,成為以休憩功能為主題的觀光區,帶動海岸空間的活力

圖27:都市港口區豎向分析


⑤植物種植沿海岸呈橫向過渡,從緩坡密林、淡水濕地到海水濕地的過渡。

圖28:都市港口區意向圖


05

總結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總結:


#

防禦——防水與排水

#

提升海岸生態功能

#

增強濱水空間可達性與活力


5.1 防禦——防水與排水

構建藍綠網絡系統,制定兩棲海綿城市

(1)構建可吸水的城市綠地系統

圖29:傳統綠地布局與基於雨洪控制利用的綠地系統模式對比


(2)通過藍色發展修復城市環境

圖30:轉變渠道化的河道回到綜合性的自然河流


海岸線韌性加固,建立多層次綜合的防禦網絡

(1)對現有岸線進行保護

①建立海岸退縮線

海岸退縮線是作為禁止與限制海岸帶建設的空間手段,海岸退縮線向海一側不允許有任何建築物,其目的在於主動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對氣候變化、潮汐變化等對海岸線造成的破壞。

②軟質構築物保護(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包括城市與海洋之間培植紅樹林、沙灘、鹽沼濕地等,可以增強對風暴潮產生的波浪、大潮以及洪澇災害的抵禦能力。

③硬質構築物保護(海岸工程)

對於海岸線侵蝕嚴重的岸段,可以用建造人工堤壩。

(2)「人工防線+天然防線」的多層次防禦網絡

圖31:海岸線綜合設計

濱水居民搬家或抬升房屋結構從而遠離暴風洪水的侵襲

圖32:漂浮建築設計

5.2 提升生態功能:營造複合型生態系統,恢復自然生境

(1)對鹽鹼地的改良與利用

(2)紅樹林濕地的保護與恢復

(3)植物群落的生態恢復


5.3 增強濱水空間可達性與活力

(1)提高濱海空間的可達性,優化空間利用,增強海岸活力

①提高濱海空間的親水可達性

②建立水岸公園系統

圖33:提高親水可達性

(2)對現有海岸進行改造——海岸工程景觀化

圖34:曼哈頓BIG-U中將護堤與景觀結合

在間接濱水空間設計時,也有如下多種情況需要納入考慮範圍:


(1)人、建築與濱水的關係

(2)水岸線的設計方式

(3)道路與水的結合的設計方式

圖35:與水岸線的若干結合方式


事實上,任何一個項目都不能單獨採用某種單一的設計手法,而是應該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採用不同辦法疊加的方式、多種手法綜合應用。



參考文獻

[1]徐文嬋. 城市韌性視角下的風暴潮適應性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20.

[2]曹越. 水綠交融的城市綠地系統格局研究[D].東南大學,2017.

[3]李猷,王仰麟,彭建,吳健生,呂曉芳.深圳市1978年至2005年海岸線的動態演變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05):875-883.

[4]張沛佩. 城市濱水空間活力營造初探[D].中南大學,2009.

[5]微信公眾號歐亞艾德藝術設計學院. 城市濱水空間韌性及生態設計的實踐前沿——美國SASAKI景觀案例分享. 2009.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