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星二代,就他全網差評?

會火 發佈 2023-02-06T10:41:27.702965+00:00

這《狂飆》一路飆到大結局,吃到角色紅利的贏家也多,一時比不出個誰高誰低。好比我們寫過的大哥張頌文和大嫂高葉。

這《狂飆》一路飆到大結局,吃到角色紅利的贏家也多,一時比不出個誰高誰低。

好比我們寫過的大哥張頌文和大嫂高葉。

又比如以一份細膩而真摯的角色告別信,在本人首頁殺出重圍的演員林家川(aka唐小龍)。

但論輸家,不好意思,第一名的桂冠必須給他——

戲裡長歪了的黑道少爺,戲外全賴父親知名的星二代;

全網幾乎翻不到好評的吳剛之子,吳羽卿

全網挨罵,真不算誇張。

有脾氣好的,玩笑似地檢舉吳剛知法犯法,大搞關係戶。

等戲播完了,還有觀眾不解氣,追到當事人面前開炮(這哥如今的藝名叫岳陽)。

但要怪他的「星二代」頭銜太招罵嘛?

也不全然。

畢竟,同一部戲裡還有個王驍

同為相貌平平的星二代,在觀眾那兒的待遇卻是兩個極端。

說來也巧,這兩位恰好成了一組精妙對照:

論相同,不只有「星二代」的標籤;談不同,也不止於演技的高下立現。

如今同場的抓馬一幕,或許也是命運早已寫好的劇本。

01

客觀說一句,這兩位的初始條件,其實差不太多

招罵的吳羽卿,長相平平,留學歸來,非科班出身。

爸爸是大器晚成的「達康書記」吳剛,媽媽是早年紅過一陣的岳秀清。

惹人愛的王驍也一樣。

媽媽王馥荔在80年代被譽為「天下第一嫂」,爸爸則是南京某劇團的導演。

而他本人,直到二十歲後半段結束留學,才將將嘗試演戲。

成長於表演世家的兩人,自然也是耳濡目染,子承父(母)業。

摸著良心講,吳羽卿小時候還更可愛些。

差別正是從此開始的。

對吳羽卿來說,父母早早替他鋪出了一條「通天大道」

這一次的《狂飆》,也並非他家頭一回打包出演。

小朋友從幾歲開始,就跟著父母一起上節目。

十來歲時有了處女秀,契機也很簡單:

爸爸媽媽合作新戲,順手拉他來演了個小龍套。

直到十來歲出國留學,停了一陣…

畢業歸來,吳羽卿又和爸爸順勢上了某個成年版的《爸爸去哪兒》。

至於其他工作,大概是沒有的。

這之後的扶持,包括但不限於雜誌刷臉,一同拍戲。

為人父母,拉拔孩子,似乎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更何況孩子本人從小就立下了夢想:

以後要成為像成龍、李小龍這樣的超有名演員

但這條極為常見的捷徑,也有人不走,甚至背道而行。

演員王驍的誕生,父母就是最大的阻礙。

王驍對表演的熱情,從小就可見一斑。

小小人兒看到電視裡播的畫面,便會獨自模仿演繹。

甚至只差一步,他就要成童星了。

那是讀幼兒園的年紀,珠江電影製片廠來招兒童演員,正好選中了王驍。

孩子還回家和媽媽分享喜悅呢,媽媽就替他回絕了。

王驍自個兒也想不通,但誰叫媽媽擅長鬥智鬥勇呢?

她從不直接拒絕,一問就是你先好好讀書。

為此,王驍滿腦子都是曲線救國——

讀高中時,他主動提出留學俄羅斯,為的是親臨一線學習表演理論。

後來實在過不了語言關,只好轉戰加拿大。

學三維動畫的想法很簡單:萬一做後期了,還能直接和導演溝通呢!

回國的間隙,王驍也沒閒著,每年都要舔著臉求親媽,看有沒有鬆動的意思。

好不容易,真賺到了一回。

是個小龍套,有一句詞,拍了三天。

這行為,王驍看來是鬆動,媽媽心裡想的都是潑涼水。

被誤解的「緩兵之計」,還包括媽媽要求王驍減肥。

從小就圓鼓鼓的兒子,連龍套演員的戲服都穿不下,還談什麼這行呢?

可王驍聽進去了。

半年時間,在異鄉獨自減重六十斤,每天都是蘇打餅乾配白開水。等到畢業回國相見,父母都沒認出來。

文化課學了十幾年,王驍倒也坐了幾個月辦公室。

猶豫,糾結,最終做出決定。

揮別自己找的工作,一躍跳入海海娛樂圈,從頭開始。

02

比起王驍的坎坷追夢,吳羽卿的前半生堪稱事事順意,事事受鼓勵。

被帶著上鏡只是一個切面,他幾乎是泡在蜜罐子裡長大的——

打小,吳羽卿就算得上是家裡的老大,在父母的寬鬆教育里快樂成長。

有一對決心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家裡便沒有大人和小孩的區分。

遇到任何事兒,都要開個家庭會,一起商量決定。

長到十幾歲,他承認自己沒吃過什麼苦。

唯一的「悲傷經歷」,也不過是父母工作忙,他打小被送去寄宿學校。

後來留學多年,做飯手藝並無提升。

二十多歲的大男孩,在真人秀里做的飯難以下咽,媽媽也以資鼓勵。

畢竟,得讓孩子在鼓勵中成長。

順遂的人生,開放的家庭,事事支持的父母。

換句話說,孩子先天攜帶著自信造作的本錢,還能少走彎路,直達許多人的終點。

盡情試錯的吳羽卿,在逐夢演藝圈之前還暢想當導演,和朋友一塊兒畫大餅。

聚焦到演戲這樁事兒,自然也一樣——

在父母眼中,吳羽卿的小龍套就演得挺好,聊起表演也非常準確。

但走近一看,提的都是什麼建議呢?

吳羽卿第一次看爸爸演話劇,一說吳剛的台詞太快,觀眾可能會聽不清;二來,兒化音太多了,這畢竟是個美國法庭的戲。

你看,不過是普通觀眾都有的客觀評價。

但加上老父親的濾鏡,驕傲都藏不住了:我兒子是天才嗎?

想當然的,吳羽卿夠自信,心氣兒更不可能低。

早年他沒少談論幾個流量小生的演技,雖說贊的貶的都404了。

這些內容當時引發了一小波討論,他也抖機靈地回懟過。

一長串兒化音,足以見這位北京公子哥的腔調。

這般心氣,倒也配得上起點頗高的第一部大戲。

只是,在遍布後半段的主線劇情里,他總頂著一張灰撲撲的泥人臉。

這示例在前,也是提醒各位朋友:哪怕遮瑕,也千萬別粉底糊牆。

戲裡這個囂張跋扈又正處叛逆期的黑二代,也演出了只會擠眉弄眼的表情包風範。

真論演技,似乎沒比他嘲諷的流量好多少。

就只是如此的水平啊。

從僅父母可見的舞台,一躍到萬眾矚目的熒幕前,輿論可想而知。

上表演培訓班,反覆修改藝名,

或許都不如多演幾個小龍套,走走普通人必經的「彎路」,來得有效。

畢竟,類似的境遇,王驍早就給出了標準答案。

03

父母的名聲,是光環,也是陰影。

作為星二代的王驍,打小就不願意承認這層關係——

小時候想法單純,是不想當出頭鳥,被立典型;

長大後則憑著那一點雄心壯志,和父母定下約定。

他把自己的背景抹得一乾二淨,也沒人知道這個跑龍套的小伙子是誰。

最初王驍接不到戲,只能一個勁兒地求著當廣告群演。

又因為不知道機位、鏡頭、光,沒少挨導演的訓。

後來倒是不藏著母子關係了,星光也沒多庇佑幾分,僅僅讓他升級成媽媽的查號台。

直到入行第七年,母子倆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那一年,王驍33歲,同劇的女主角是尚未大爆的楊冪。

相識於微時的兩人成了好友,王驍也順勢加入嘉行大禮包,成了俊男靚女里的一抹異色。

他的第一個重要角色,《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司命星君,便來自於此。

當然,父母不幫扶,也並非當甩手掌柜。

打小老實的王驍,有過一段瘋狂的叛逆期,穿皮衣靴子打耳釘,抽菸喝酒翻牆逃課,成績也一落千丈。

作為家長的他們,沒少被學校找,但從沒氣急敗壞對孩子動狠手。

態度一貫是:偶爾理解,總是溝通,給到孩子自由,同時立下一個底線。

後來在外留學,王驍也會主動做兼職賺零花。

從幫廚到服務員,還扛過玻璃,又因為打黑工,沒少被剋扣薪水。

父母聽到,心疼歸心疼,也總是鼓勵再堅持一下,而非受不了苦就回來。

王驍實現了真正的人格獨立,正是在這段看似離表演越來越遠的「彎路」里。

決心演戲的一刻,他已經把「最壞的結果」在肚子裡咀嚼了無數遍:

或許年邁之際,我就是一個演過不少小配角、幾乎沒有出過名的演員;

但那些都不重要了,我的夢想已經完成了。

——畢竟,想當明星,才該擔心無法走紅;當演員,只要享受角色便夠了。

這話,一踐行就是十多年。

從《流金歲月》裡風趣幽默的都市精英楊柯,

到《今生有你》裡一事無成的落魄混子孫志軍;

從《功勳》裡的一心鑽研,孤高而簡單的天才學者陸傑,

到《縣委大院》機關單位里的苦逼打工人,一身鹹菜打扮的喬勝利。

在有限的配角戲份里,王驍嘗試各種階層、性格、職業。

角色不重複,表演也儘量不重複。

或許,這也是他接下《狂飆》的原因——

導演找到王驍時,演員都定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戲少的角色,壓根沒想過他會接。

他飾演的楊健,是一個自卑敏感有心機的鳳凰男。

從小貪小惡開始,逐漸腐化到無法收手。

光看這十幾分鐘的戲份,背後是十幾年的積累。

說的是王驍,也可以是吳羽卿。

只不過「積累」的不同,又象徵著兩種類而不同的人生。

或許,也能成為一種啟示——

迷茫時,不妨選擇難走的路。

那些難走的路,不過是早已標明了價格。勇者沒有被嚇退,便擁有了對抗困難的能力。

而一時的捷徑,之所以輕鬆,代價大多隱於表面。

直到攝影機真正轉動,該你一人孤身上場,

摔倒,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