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性自我視角理解新時代主題性美術創作

美術觀察 發佈 2023-02-06T18:24:01.315208+00:00

本文將從社會性自我的概念、主題性創作的特點及社會意義、技術問題與個人創作分析等角度出發,探討新時代語境下的主題性美術創作。

文 / 曹 丹


內容摘要:從社會性自我的視角切入當下中國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拓展和豐富其內涵的一種重要方式,它需要藝術創作者將社會體驗的自我與藝術的自我進行有機結合。本文將從社會性自我的概念、主題性創作的特點及社會意義、技術問題與個人創作分析等角度出發,探討新時代語境下的主題性美術創作。

關鍵詞:主題性美術創作 社會性自我 社會現場 銅版畫

當下,主題性美術創作已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重要課題,許多藝術家和學者通過藝術實踐與理論建構的方式不斷豐富、拓展主題性創作的內涵與面向。主題性創作與一般的藝術創作不同,它有著特殊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創作過程中應符合國家敘事的政治意涵,具有反映人民心聲、體現國家形象和意志的重要特點。主題性美術創作有兩項基本要求:一是作品需有一定立意與關注視角上的針對性,要求創作者有意識地關注中國歷史與社會,反映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並產生能夠鼓舞人民、增強文化自信的正面意義。二是主題性美術創作作為美術作品,且大多由創作者單獨完成,創作者個人對藝術本身的探索與追求、作品藝術水準的體現,亦極為重要。這二者缺了哪個都難以形成真正完善的主題性美術作品。所以創作者面對社會,將社會體驗的自我與藝術的自我有機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性自我」,並以此切入創作,無疑是非常契合主題性美術創作的。

這裡所指的社會性自我,即藝術創作者以自身為主體,在積極參與社會現場的過程中,帶著原先對藝術的理解與個人獨立的思考感知現實與他人,其間形成帶有生命力的碰撞,並充分利用藝術形式的表現力進行主動表達。在這裡,創作者對社會而言不是外在的他者,而是作為一部分與更廣泛的社會現場有機結合。在這個過程中,創作者帶著充分的自我意識判斷歷史、當下與自我知識構建之間的關係,在個人體悟的基礎之上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從而脫離單一化審美樣式與生產範式並形成充滿個人體驗與個人表達的作品,使藝術實踐成為充滿人性化特徵的微觀視角下的社會映照,以微觀化的個人視角反映當下主題性繪畫宏大敘事與一個個平凡個體間的關係。

毫無疑問,主題性美術創作首先應當是關注社會的,但其中社會意義的體現,並不是只有通過對社會現實的褒揚或批判而呈現,而是對生活在社會中鮮活的人與事件進行多維度的綜合呈現。社會性的體現是多向度的,它首先需要創作者具有基於現實主義精神的觀察視角,其次以個人身份真正地參與到社會現場。尤其是對於當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下產生的新語境,創作者需要長期關注並參與具體的社會生活現場,從而不斷形成自己的理解與體悟,最終通過卓越的繪畫表現能力與個性化的藝術創作方法進行表現。主題性創作涉及大的時代背景、國家政策和社會全面的發展,可以說是極具包容性和廣泛性的藝術創作形式。

習近平新時代文藝思想為當下廣大的文藝創作者指明了方向,其核心思想就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藝術創作者與時代的結合,需要走出個人天地。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時起,文藝創作者就被號召深入生活、深入群眾進行創作。如今,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環境賦予了每一個人更廣泛的自由度與信息量,讓人們有更多選擇和思考。這意味著在新時代中國優秀的主題性創作中,更需要來自藝術創作者基於自我的驅動力與個人興趣方向的主動選擇。進而真正進入更廣泛的社會現場,用自身與他人連接,對不斷變化中的社會現場長期參與、體驗,進而不斷深化認知。這個過程中會接觸到大量鮮活的素材,這些來自中國社會現場的「材料」會在創作者的心中逐漸凝固成越來越具體的形態,充滿了創作者對某類社會現實的記憶、感情與認知。最動人的藝術無法通過功利性去獲得,應當是一個自然而然發生並持續生長的過程。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那些動人的典型形象會穿透時間與記憶,透過創作者飽含熱情的筆觸,強烈地傳遞給觀者。往日,老一輩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如今這般海量圖片作參考,創作方式也更單純。他們通過一處處實地走訪、體驗,通過現場寫生的形式去遇見引起共鳴的主題,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長期關注,畫面中人物形象所飽含的生命力與精神狀態那麼真實且具有感染力,讓我們至今動容。

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新階段,作為文藝創作者,個體的審美和文化判斷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個美術創作者,繪畫語言是我們與世界長期交流的特殊媒介,對藝術本體不斷進行深入探尋,會全面打開我們與世界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創作者個人化的文化角度與審美判斷以及對繪畫本體的認知與把控,會凝結成一種個性化的語言與視角,進而融匯到創作的全過程中。正是這些基於創作者實踐經驗積累而成的具有個人獨特理解的微觀視角,賦予了主題性創作更豐富的表現力,生成引起觀眾共鳴的基礎。在社會性自我理解下獲得的創作,是在現實觀照下不缺失個人化的藝術凝結。其本身實際上也是表現主義的,是在充滿對繪畫認知的自覺意識與理解的前提下實現的。

「技術」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是建構藝術本體語言的基礎,實踐者縱有再高深的思想,沒有技術的支撐也無異於紙上談兵。當下是以網際網路數位技術為典型特徵的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帶動整個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轉變,談技術並不意味著唯技術論,而是強調技術與藝術創作者的思想觀念合二為一。主題性創作中的繪畫技術相對當下數位技術的功能性顯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作為美術創作者個人情感表達的工具是沒有進步和落後之說的。今天,科技的進步非但沒有替代繪畫創作中的技術,反而倒逼藝術創作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利用新技術改良、發現和創造新的繪畫技術,從而形成個人獨特的技術體系和創作方法。

在我近幾年的創作中,建設者占據著重要角色。在現場考察與落實方案期間,我與建築工人有過大量的接觸,這讓我切身體會到,藝術創作者從個人體驗思考社會現實所形成的情感凝結與自身藝術實踐發生碰撞能夠激發清晰的體驗,同時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在新時代中國更為廣闊且更為具體的社會生態層面上,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主題,有待藝術創作者去發現、去挖掘。

那些工地上赤膊上陣的建設者們揮灑汗水,他們與施工現場產生的廢棄之熵融為一體,這種來自生命內部的張力在我心中逐漸凝聚成一種難以描述的意志內化,一個個形象、一張張面孔終在心中沉澱,經歷時間的洗禮卻依舊清晰。與勞動者近距離接觸給我帶來了不同於以往任何時候、源於生活深處的生命震動,讓我感受到作為創作者在社會現場中與他人生命經歷的碰撞間體驗到的藝術感染力。後來,我對《中國力量》《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的創作構思正是源於這些強烈的感受。在為創作而大量拍攝並尋找了上千張工人的照片和網絡圖片後,發現這些圖像資料始終無法準確凝聚完整的感受,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照片的局限性,它們無法創造出源於現實生活的真實與鮮活。但是在我內心,已經逐漸提煉出了具體的形象,那些形象應當是充滿著自身文化特質、社會屬性、性格特徵和有典型性的建設者形象。若想在作品中充分表現他們,創作者要憑藉情感記憶和獨特理解,對畫面氛圍和人物造型進行全面、綜合、細緻的推敲和打磨,最終形成一種凝練的新時代中國建設者的形象。

銅版畫語言充滿著豐富的表現力和視覺張力,在創作《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這幅版畫作品時,我力圖將在生活中獲得的社會體驗與個人的藝術訴求相結合。為了讓作品的主題表達與藝術手法相匹配,我進行了大量新的銅版畫語言實驗,讓銅版畫的腐蝕度所呈現出來的塑痕感與建築工人樂觀積極、自信豁達、勤勞憨厚的體貌特徵和精神狀態相契合。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我力圖充分發揮銅版畫創作中的繪畫性特徵所帶來的行動感,注重畫面的寫意性和造型表現,以此來還原建設者處在日常工作狀態下所具有的勞作感和泥漿包裹之下的生命力度。

可以說,新時代的主題性美術創作在繼承現實主義創作觀念的優秀品質下,體現出新的特徵,那就是藝術創作個體對藝術的追求應與豐富的社會現場主動結合起來,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特徵的主題性美術創作,進而將其塑造成一個特定的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識空間。

曹丹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3年第1期)

關鍵字: